徐奉先 劉芃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考試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7-0003-05
此次新課程標準的制訂,是我國基礎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一次躍升,在繼承多年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具有現(xiàn)代教育意義的新型課程標準體系。其中,學科“素養(yǎng)”內涵與結構的研究與凝練,展現(xiàn)了學科知識體系與人的發(fā)展的有效結合,同時,也把“教”和“考”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把教育教學和考試評價帶入了一個共存共榮的新境界。對于新一輪高考改革來說,考試要以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需求為依據,深入理解學科素養(yǎng)對考試命題的指導作用,回應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素養(yǎng)要求,創(chuàng)制公平、科學、可操作的考試標準體系,建立新型的考試觀。
新課標頒布后,勢必給基礎教育帶來一系列變化,教學的方式理念、課程安排、學習效果檢驗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一一理清,才能適應綜合改革的要求。新課標的亮點在于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考試評價領域,如何有效考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備程度,在技術上也會衍生出一些需要破解的新問題,如學業(yè)水平考試制度需要重新設計,要讓學生通過每門課程的學習為自身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具體到不同學習領域與課程,其考試方式也需要根據課程特點而制定。此外,從實踐上看,新課標頒布后做到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考試時間殊為不易,更應該提前做好流程設計??傊诤诵乃仞B(yǎng)的學業(yè)質量評價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把傳統(tǒng)的考試領入這一嶄新領域。
考試就功能而言,從來都是一種評價,但以往的考試是一種狹義的評價,缺乏與“人的發(fā)展”這一整體架構的有機聯(lián)系,也缺乏與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相適應的具體評價目標,因此這種狹義的評價往往導致人的片面發(fā)展。又由于考試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學的指揮棒,因此這種狹義的評價往往導致教育的應試化傾向。
從評價的角度看,課程標準就是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它不僅羅列了評價內容,還提供了評價標準、評價規(guī)格、命題建議等一系列指導性原則。從這個角度而言,考試不再是一座孤島,而是從此有機地融入到整體的教育過程中,成為教育過程當中的重要一環(huán)。當然,不是說如此一來就能從根本上杜絕應試教育現(xiàn)象,因為有考試就會有應試,我們改變的不是應試,而是應試的性質。在新課標環(huán)境下,應試將是一種良性表現(xiàn)。
1.研究質量標準,制訂測量目標
考試的首要工作,就是不斷深入地研究歷史學科的學業(yè)質量標準,這永遠是考試的首要問題,也是最終問題,也就是說考試要研究的,是把素養(yǎng)的表述轉變成具體的、可操作的測量目標。例如新課標史料實證水平4要求“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這顯然是針對教育過程而言,那么考試該如何落實呢?這需要有具體的考核目標和與之相適應的題型,才能實現(xiàn)對這個素養(yǎng)的考核。其實高考也一直在作各種嘗試,考查學生的問題意識。高考文綜全國卷的第41題就是一例。這種考查意圖和題型,完全能夠落實“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要求,概括而言就是要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釋問題和論證問題,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予以有價值的解釋。因此要建立一整套與學業(yè)質量標準相適應的考試目標體系,才能把對素養(yǎng)的評價落實到每一次考試中和每一道試題中。
2.關注教育過程,完善考試內容
形成與學科素養(yǎng)和學業(yè)標準相協(xié)調的考試內容體系,是考試的重要任務。教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教材和相關教育活動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行為,因此考試的對象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考試是對素養(yǎng)水平和學生心智水準的測量,因此,就得跟上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和學生的變化。同時,考試也會受高校選拔要求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發(fā)生在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方面,這就會導致對考試內容的重新審視??傊皇钦f有了新的課程標準,考試內容的改革就失去了意義。恰恰相反,考試內容改革的任務更重了。只要是具有選拔功能的考試,對考試內容的要求就會隨選拔的要求而發(fā)生變化。另外,在對于考試內容的理解上,有人把教材內容與考試的“新情境”混淆在一起,認為考試必須回歸教材、回歸知識本位,這其實是對考試內容的一種誤解。考試永遠是考查某種遷移能力,考試最終是解釋受試的學科素質、學科素養(yǎng)、能力結構和知識運用的水平,是一種多維度的評價,而非單向的知識評價。識記歷史知識和歷史結論在素養(yǎng)中僅僅是水平1的層級,連合格考都達不到。當然,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考試的內容,通過新情境回到教材的歷史敘述和歷史結論當中去也是考試的應有之意,但這遠遠不是全部,尤其不是高階水平的全部。事實上,即使是全部考查教材內容,也不會完全按教材的邏輯照搬到試卷上面,也需要一個轉換思路的過程。只要我們在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下,照顧好教學與考試這兩個方面,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
3.研制測量工具,提高考試效度
追求考試的有效性是考試的“天命”。歷史上考試翻來覆去地改革,其實本質都是在追求考試的有效性。多年來,為選拔適應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高考也一直在進行考試內容與形式的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打造精準測量的考試工具,形成科學的測量體系和評價體系。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打造科學的測量工具提供了契機,尤其是對學科素養(yǎng)的層級劃分,使考試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不同層級的評價需求,從而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特質。其實教育的有效性和考試的有效性之間關系是一致的,它們是學科素養(yǎng)在教學和考試兩個層面的反映。對于考試來說,需要在包括考試的指導思想,考試內容以及試卷、試題的結構,統(tǒng)計和評價報告的要求等各個方面體現(xiàn)素養(yǎng)的精神,考試的各個方面都面臨升級??荚嚨挠行苑从吃诳荚嚨母鱾€方面,但是其核心問題在于測量工具的改造上,即用什么樣的形式來實現(xiàn)考試,我們面臨的最迫切問題就是題型的升級和改造,打造能夠體現(xiàn)素養(yǎng)教育的測量工具。
能力從來都和素養(yǎng)有關,能力反映素養(yǎng),素養(yǎng)造就能力。就思維考查而言,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但是離開素養(yǎng)視野的能力描述就顯得單薄而蒼白,同樣,沒有能力支撐的素養(yǎng),也會顯得抽象而空洞。因此整體理解能力與素養(yǎng)的關系很重要,素養(yǎng)和能力的關系是母體與肢體的關系。事實上,在高考中歷史學科較早就提出人文素養(yǎng)的考查要求,但沒有做到精準的層級劃分,因此缺乏可操作性。新課程標準對素養(yǎng)的整體描述和素養(yǎng)層級的描述,在宏觀上提供了考試賴以依托的表現(xiàn)標準,是對考試標準建設的最大貢獻。從素養(yǎng)所包含的三個維度來看,素養(yǎng)考查理應涵蓋歷史的價值觀、歷史的必備品格和歷史的關鍵能力,這三個維度都是考試的重要內容。
1.價值觀念
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礎,既是教育的主旨和根本任務,也是考試與命題的指導性原則,其中包括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等。觀念的考查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測量有效的試題,通過新情境的構建,考查學生的價值取向,這應該成為一條主線貫穿于考試之中。事實上,設計精巧的試題,能夠比較準確地考查價值觀念,只要情境新穎合理,考核目標清晰透徹,受試的價值觀就會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
2.必備品格
品格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它決定了個人回應人生處境的模式和方式,是歷史教育的核心要義。歷史學科的必備品質主要指具有歷史思維的品質和境界,即以史為鑒的心智水平和心理特質、家國情懷的情感素質和認知高度、人文素養(yǎng)的歷史內涵和質量層級、批判性思維的理性程度和表達方式等。孟子較早意識到對觀念和品格進行評估的重要性,他說天下萬物皆可測量,而“心為甚”,他一生都在考查君主,考查社會,教化風俗。將歷史學科的必備品格納入素養(yǎng)范疇和考試范疇,必將引導教育教學更加注重歷史素質的教育,是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歷史學科的具體化。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區(qū)別在于價值觀念是統(tǒng)領,更宏觀一些,理論性較強;而必備品格則更加具象一些,個人的經驗性更強。品格含有價值觀要素,也含有方法論成分,通常也是通過對歷史的認知、對歷史事物的分析和方法的運用得以表現(xiàn)。這些品格要素都要納入考核的視野。
3.關鍵能力
主要指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即理論能力、釋讀能力、時序能力、敘述能力、方法能力、評價能力、論證能力、解釋能力等,其中核心是解釋能力,是關鍵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解釋能力實際上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現(xiàn)。大致上,歷史解釋應該包含對歷史事物的時空定位與沿革、理論思考與批評、歷史的敘述與描述、資料性質的判斷與甄別、歷史的意義等。歷史解釋最忌諱沒有根據的主觀臆測,空洞的議論。所謂“學”“識”關系,歷史解釋主要是“識”的成分。關鍵能力是價值觀念和歷史品格的表達方式,也是學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越是高層級的能力,與價值觀念和歷史品格的相關性越強。
這個層面主要是指試題構建意圖和形式的改變。我們知道,試卷的結構和試題的質量,直接影響考試的信度和效度。應該說,近些年的命題已經相當注意學科能力的考查,新課標的出臺,為全方位打造考試的標準體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命題的大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必須在測量工具的制作上走出一條新路。概括起來就是:講好故事。從評價標準出發(fā),創(chuàng)制有針對性的測量工具,準確、有效地測查學生的心理特質。即著意試題試卷的目標管理:圍繞評價標準搭建試題情境、發(fā)掘學科特點、貫徹素養(yǎng)指向、體現(xiàn)能力要求、依托必備知識、引導獨立探究、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等,竭力制作符合課程標準的高水平試題與試卷。
1.題型的改造
要進一步發(fā)掘現(xiàn)有題型的考查潛力?,F(xiàn)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題型,大概也會是未來的主要題型。素養(yǎng)的考核要求試題展現(xiàn)歷史事物的過程性狀態(tài)和歷史解釋的角度、深度,因此選擇題要反映對歷史認識的程度。以簡單陳述為題干的方式不再適應新課標的考試要求,因為過于簡單的陳述,往往把選擇變成了判斷。主觀題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主觀,不重復已知才能稱為主觀。要充分借助所學知識探究問題、解釋歷史;重在言之成理,重在史論結合,重在探究的品質、路徑、方法等。
2.內容的組織
考試的內容不是簡單地重復教材、再現(xiàn)知識,而是一個以課標知識體系為依托,以學科素養(yǎng)為目標,以正確價值觀念為指導,以必備品格為核心,以關鍵能力為基礎的分解、整合、重構的結果。因此,在新課標的環(huán)境下,試圖回到以知識本位的考試方式上去,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僅以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根本無法滿足素養(yǎng)考查的要求。課標的內容主要是通史加專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烘托的關系,尤其是專題內容,需要借助于通史的內容,通史越扎實,專題越精深。要進行通史視野和專題認識之間關系的研究與綜合考查。在考試內容的組織上,要特別注意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意圖,既不能把等級考降為合格考,也不能不注重通史邏輯在專題中的意義。等級考的內容要以專題為主要材料,同時要進行通史和專題之間內容的綜合研究與考查方式的研究。總之,等級考的內容組織,要特別注意不同內容在通史與專題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在考試中的呈現(xiàn)特點。
3.難度的控制
難度向來是考試命題的核心問題之一,尤其是在新課標環(huán)境下,難度值直接關系到通過率和等級的劃分。其實考試所有的指標都與難度相關,有了難度指標,其他指標才有解釋考試的意義。新的學業(yè)質量標準,將對考試的難度控制產生良好的作用。首先是標準共識統(tǒng)領教學與考試,建立了科學的考查體系;二是為考試命題設置了底線和上限,基本上可以杜絕難度的大起大落;三是以素養(yǎng)層級為導向的教學,增強了應試的自信。難度背后反映的仍然是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問題。考試要堅持素養(yǎng)立意,就一定會對教育教學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從“一考定終身”到梯次考試評價,是新課標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實際上,從評價的角度看,新課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業(yè)評價體系,其中的兩個考試只是兩個節(jié)點。只有貫徹新課標的整體評價理念,才能取得高質量的節(jié)點評價。研究學科素養(yǎng)的梯次評價要求,研究合格考與等級考的內在關系,研究不同考試的操作要領和方式,是我們即將面臨和永遠面臨的重要課題。
1.區(qū)別考試性質
從教育測量的角度看,新課標水平2的合格性考試是標準參照性考試,水平4的等級性考試是選拔性考試,這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考試。區(qū)別不同的考試性質,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育過程和實現(xiàn)高質量的評價。首先我們要把兩種考試包括日常的評價活動視為一個整體,把素養(yǎng)也視為一個整體,才能考慮不同的評價應該在哪個位置上。忽視整體要求,只追求水平2或水平4的標準,一定會緣木求魚,因為無法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橋梁和路徑。因此,我們區(qū)別考試性質,首先要從整體到個別。事實上,要達到水平2的位置,要從水平1開始,要找出從水平1到水平2的路徑;而想要達到水平4的位置,也要從水平1開始,下一層永遠是上一層的基礎,考試也不可能永遠不涉及水平1和水平3的內容。
2.把握考試標準
對合格考來說,標準是一條線,更是一個范疇、一個區(qū)間,標準附近不能是一個模糊區(qū)域,對合格考的達標線應進行具體的、準確的標準性描述。也就是說,我們要認識它們的領域特征和邊界特點?;蛟S我們不妨把素養(yǎng)劃分先都進行標準化的處理,這樣可能便于更清楚地認識不同水平的層級特征。再以學科素養(yǎng)的時空觀念水平4為例,“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那么什么叫獨立探究,需要細則的解釋和定義,否則會造成很大的考試操作差距;什么叫恰當,也需要有一個細則說明。什么叫合理,更需要有規(guī)范性的標準,等等。準確地理解課程標準,從而形成一套科學的考試解釋,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工作。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要看到人的心智活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事實上,人的心智活動從來都是具有綜合性特征的,那么如何認識學業(yè)標準環(huán)境下的綜合性問題,研究不同水平交叉融合的具體表現(xiàn),就成為把握考試標準的重要問題,需要認真研究探討。
對于等級考,最忌諱的就是把水平4作為合格線來看待和操作。要研究水平4的幅度、深度和力度。如果說我們分解水平2是為了讓各種因素都往一條線去靠近,那么我們研究水平4就是獲得一種張力,看看它能夠容納多少測量因素。這樣就能夠給考生提供更大的位置空間。
3.實現(xiàn)考試目的
總的來說,合格考強調基礎性,突出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和基礎能力,等級考強調思維的方式和力度,突出沖擊高層級的能力,注重自圓其說的能力,素養(yǎng)要求全覆蓋。
如何把素養(yǎng)的要求落實到每一次考試上面,是對未來考試的挑戰(zhàn)。尤其是標準參照考試,如果一味按選拔性考試的模式去做,會形成重考試輕學業(yè)的傾向,影響教學秩序和學習效果,而如果一味放寬要求,又會削弱學生向更高水平發(fā)展的基礎和后勁。合格考是等級考的基礎,要注意忽視合格性考試的傾向。
對于等級考而言,同樣處于水平4的受試,水平也不都是一樣的,要盡量在考試評價上予以區(qū)分。等級考不是不涉及水平4以下的內容,而是以其下的內容為基礎,等級性考試一定要有比較大型的開放性試題和高質量的選擇題,才能有良好的區(qū)分度。
我國是考試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但傳統(tǒng)上我們更重視考試的結果和考試帶來的出路,而不是著力建立一套從初級到高級的與教育體系相適應的考試評價體系,這就是我國考試發(fā)達而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新課程標準為我們走出這個舊模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這也許就是新課標的新時代意義。
【作者簡介】徐奉先,教育部考試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考試測量研究。
劉芃,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考試測量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