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娥 譚春娣
(廣東省樂昌市中醫(yī)院 樂昌512200)
腰肌勞損屬臨床常見疾病,為腰部軟組織勞損性疾病,多見于運動量較大和運動強度較高的人群[1]。腰肌勞損實為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酸痛或脹痛,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治愈困難[2~3]。目前臨床針對腰肌勞損的治療手段和方法多樣,西醫(yī)治療多以口服非甾體類藥物為主,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長期服用易產生不良反應,且藥物依賴性較強[4]。中醫(yī)治療多以針灸、中藥內服或外敷、中藥熏蒸、推拿按摩等為主,同時結合康復性功能訓練有助于改善腰肌勞損患者的臨床癥狀[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中藥熏蒸配合康復鍛煉在腰肌勞損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于本院治療的腰肌勞損患者12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 26例;年齡 40~64歲,平均年齡(52.36±5.44)歲;病程 1~7年,平均病程(4.41±2.02)年。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0~66歲,平均年齡(52.53±5.62)歲;病程 1~6年,平均病程(4.24±1.5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關于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骨性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存在開放性傷口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中藥熏蒸治療。熏蒸藥方由雞血藤30 g,桂枝20 g,五加皮、威靈仙、海風藤、海桐皮、牛膝、防風、獨活、木瓜、沒藥、附子、紅花、乳香各15 g組成,將其放入無紡布袋并置于熏蒸床的藥罐內,清水浸泡40 min后,啟動機器,溫度調節(jié)至45℃~52℃,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熏蒸溫度進行調節(jié),患者在熏蒸床上取仰臥位,蒸氣口對準腰部,30 min/次,1 次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功能康復訓練治療。(1)轉腰捶背:患者兩腿分開站立與肩同寬,放輕松,雙腿稍彎曲,雙手呈半握拳狀態(tài),自然下垂,按左-右順序側轉腰,雙手隨腰部轉動進行自然擺動,借助擺動叩擊腰部與小腹,左右轉腰完成為1次,30次/組。(2)腰繞環(huán):兩腿分開站立比肩稍寬,雙手叉于腰部,放輕松,調節(jié)呼吸,腰部隨胯部轉動進行轉動,胯部轉完1圈為1次,60次/組。(3)軀干屈伸:兩腿稍分開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上體緩慢彎曲自然下垂后,再緩慢抬起,并輕輕向后仰,全部動作完成為1次,20次/組。(4)俯臥訓練肌力:取俯臥位,雙臂反放于背后,用力挺起頭胸部及雙腿,以離開床面為宜,稍感疲勞時恢復俯臥位進行適當休息,5 min/組。(5)仰臥訓練肌力:取仰臥位,將頭部、雙肘、雙腳支撐在床面,腰部、背部、臀部、下肢盡力向上挺,離開床面。所有活動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5 min/組,40 min/次,1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及標準 (1)評價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日常生活、工作及腰部活動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緩解,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但仍有疼痛;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加重[7]。(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共計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8]。(3)記錄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舌象:正常為0分;舌質紫暗或有癖點,舌苔白為2分。脈象:正常為0分;脈沉遲緩或沉緊,或脈澀為2分。(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腰肌耐力時間和背肌力。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 VAS評分為(5.43±0.64)分,觀察組為(5.33±0.58)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97,P=0.372;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為(1.12±0.6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93±0.87)分,t=5.714,P=0.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兩組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腰肌耐力時間及背肌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腰肌耐力時間及背肌力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腰肌耐力時間及背肌力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腰肌耐力時間及背肌力比較()
表2 兩組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腰肌耐力時間及背肌力比較()
?
腰肌勞損主要是由于腰部軟組織累積性損傷所致,常因其壓迫內在神經纖維產生腰痛[9]。局部封閉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物及肌肉松弛藥物等是西醫(yī)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但效果欠佳。傳統(tǒng)中醫(yī)將腰肌勞損歸為“腰痹”范疇,以腰痛為其主要臨床表現。中藥熏蒸是中醫(yī)治療腰肌勞損的常用手段之一,其主要借助藥治和熱力的共同作用,擴張皮膚微小血管,加快血液循環(huán),在溫熱中實施治療,效果突出[10~11]。本研究所用中藥方中,雞血藤可補肝腎、益精壯陽;桂枝可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五加皮可利水消腫、補益肝腎、祛風濕、強筋壯骨;威靈仙、海風藤可祛風通絡、消骨鯁;海桐皮可祛風除濕、利水、活血;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防風可祛風解表、滲濕止痛;獨活可祛風止痛;木瓜可行氣活血、祛風止痛;沒藥可散瘀定痛;附子可行水、止痛;紅花可活血化瘀、散濕去腫;乳香可行氣止痛、消腫。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功[12]。中藥熏蒸能夠利用皮膚的生理特性和藥物歸經歸臟的特性,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進入經絡、臟腑,達到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及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腰肌耐力時間、背肌力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熏蒸配合康復鍛煉治療腰肌勞損,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降低其中醫(yī)伴隨癥狀積分,促進其腰背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樊一樺,姜鑒航,張強,等.中藥外用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藥,2016,36(12):1295-1298
[2]樊衛(wèi)星.功能康復訓練并激光中頻照射治療中老年人群腰肌勞損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0):2808-2810
[3]李中偉,李昭龍,李偉.推拿配合艾灸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2):211-212
[4]李小文,吳耀華.骨痹回春湯內服聯合骨痹散外用治療腰肌勞損療效及經濟性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5,24(14):118-119
[5]尤婧瑋.康復體操訓練治療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4):294-296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213
[7]宋豐軍.胡劍鋒.張紅.等.理筋促通手法配合膀胱經走罐治療腰肌勞損80例臨床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7):1248-1251
[8]昝韜.穴位敷貼聯合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6,22(5):59-60,63
[9]黃外軍,石嘯雙,姜愛平.電針華佗夾脊穴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37(4):370-371
[10]王禹,郜賀,戚曉楠,等.中醫(yī)熨法治療腰肌勞損的Meta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6):1317-1319
[11]石俊梅.康復體操訓練聯合穴位艾灸治療腰肌勞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8):624-625
[12]郭瑾,劉炳芬,路向星,等.熏蒸藥方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4,35(4):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