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勇
【摘 要】培養(yǎng)語感,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及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感”,而“感”需要依靠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就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
【關(guān)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 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闭Z感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之精髓的金鑰匙。因此,培養(yǎng)語感,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及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感”,而“感”需要依靠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就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從而使學生領(lǐng)悟語言內(nèi)涵,提高語感能力,逐漸具備閱讀的“靈氣”。課堂教學中具體應怎樣指導學生去“讀”、去訓練“語感”呢?
一、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大量的識字,詞語、句子的教學,段、篇、章的講解都要在閱讀中進行,故小學語文課又稱之為閱讀課。朗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就是引導學生朗讀好課文,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學會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指導小學生朗讀課文,老師范讀課文很重要。要用普通話朗讀,讀準字音,讀得響亮,讀出感情來,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字,不可倒一字。老師的朗讀要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讓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學認會生字、在老師的范讀中理解新詞。
指導小學生朗讀課文,老師點撥迷津很關(guān)鍵。要點在關(guān)鍵處,撥在疑難處。朗讀技巧的訓練是指導朗讀的重點,老師要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具體說明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應當怎么讀,不應當怎樣讀等。讓學生既有情感的認識,又有情理的指導,理解地朗讀課文。要讓學生知道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時間的停頓,知道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或說話的意圖、感情作適當?shù)膹娬{(diào)的停頓。語音、語氣、聲調(diào)、速度、節(jié)奏都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涵、感情色彩和語言結(jié)構(gòu)作恰當?shù)拿鞔_的指點。學生容易讀錯、讀偏的字、詞、句老師要拔教到位。
指導小學生朗讀課文,形式要靈活多樣。小學語文教學多安排時間讀書,這是個好辦法,但一定要注重讀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課堂上除了老師的范讀和引讀外,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恰當運用學生默讀、齊聲朗讀、個人朗讀、分組朗讀、提問朗讀、扮角色朗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方法。還要把朗讀和復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學會用課文的字、詞說自己的話,講自己的事,這樣可以誘發(fā)學生朗讀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
二、講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
我國語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書讀熟了,文章的意義自然就理解了。小學語文課本詞語雖不深奧,卻用得很到位。老師的講解只能點到為止,講多了學生接受不了,講深了學生理解不了甚至只能是老師越講越糊涂,學生越聽越朦朧。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反復的朗讀,達到意會,引導進行言語的感知,使他們懂得作者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者情感的豐富。講讀課文,要以讀為主,精讀多讀。可以這樣說,課文的思想性,教育意義,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包含在課文中的。老師在講讀課文時要精講多讀,讀講結(jié)合。讀中有講,講中有讀。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意,讀中悟情,讀中相語。
教學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灰雀)一課時,筆者沒有過多的講解,只是指導學生讀。先告訴學生,(灰雀》一課寫的是列寧、灰雀和小男孩之間發(fā)生的事情。提出列寧、灰雀和小男孩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事情呢?讓學生帶著思考,細聽老師朗讀課文。接著教學生字、新詞,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如何把握有關(guān)的字、詞、句,指點哪些地方要用怎樣的語氣,用什么樣的感情讀。布置學生像老師范讀課文那樣朗讀全文。再就提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寧對小男孩的尊重和愛護?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的誠實和天真?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因這課書對話比較多,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組織分人物進行對話朗讀。通過這些形式的朗讀,學生掌握了字詞、學會了對話,還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老師提出讀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感想時,學生舉手發(fā)言,有的說:“愛護大自然,珍惜生命?!庇械恼f。“誠實做人,知錯就改?!闭n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三、熟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
小學從三年級起開始習作,語文教學如何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唐代詩人杜甫自有感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后人又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小學生“讀書破萬”、“熟讀唐詩三百首”,實在沒有必要和可能。但熟讀課文,積累一些妙詞佳句,學會謀篇布局,為寫作打下基礎(chǔ)是非常必要的。
所謂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培養(yǎng)學生說話開始,要把讀與說,說與寫有機結(jié)合起來。閱讀重在吸收,說話重在傾吐,寫作重在運用。讀是寫的基礎(chǔ),讀是寫的前提,讀是寫的培訓。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課文這個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小學三年級語言上冊有課《秋天的雨》,作者用詩的語言,詩的感情,描述了秋天的特點,帶給人們秋天美的感受。教學時老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帶著課文描寫了秋天哪些特點,是怎樣描寫這些特點的兩個問題讀好課文,熟讀課文。學生掌握了課文詞匯和寫作方法,儲存在腦子,到時候?qū)戭愃莆恼戮湍苓\用自如。筆者教學這篇課文后,組織學生到貴港天平山國家森林公園搞了一日春游,回校后布置學生以這次春游為內(nèi)容,自由命題寫篇作文。
參考文獻
[1]興趣為導,自主先行——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習慣培養(yǎng)探微[J]邱秋玲.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 (10)
[2]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許福平.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 (09)
[3]倡導自由,把語文學習的樂趣還給學生[J]姚琴娟.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