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鴻彬
筆者給學生講解“紛紛揚揚”這個詞語,是結合課文的解讀進行的。這樣做,通過對這個詞語的解釋,使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意思;反之,通過課文,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這個詞語。這樣講解詞語,使詞語的教學和課文的解讀相得益彰。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這個詞語,在解讀課文之后,安排學生用“紛紛揚揚”作口頭造句。具體要求是:第一,開動腦筋,打開思路,想想哪些事物可以用“紛紛揚揚”來形容,想出的事物越多越好。第二,造句的內容不得重復。就是說,先發(fā)言的學生形容過的事物,后發(fā)言的學生不能再形容這個事物。
下面是幾名學生的口頭造句和教師所做的指導:
生1:數九寒天,冷風刺骨,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給大地披上了銀裝。
生2:四月時節(jié),春風拂面,萬物復蘇,柳條變成了青綠色。這時,校園里到處是紛紛揚揚的柳絮。
生3:在果園里,當桃花開敗的時候,風一吹,那花瓣紛紛揚揚落了一地。
生4:秋天,樹上的葉子枯黃了。一陣秋風刮來,樹枝搖動,那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落了下來。
生5:有一天,不知是誰,把一張很薄的紙撕得粉碎,扔得滿地都是。我把這些碎紙片掃進簸箕里,向垃圾站走去。路上,突然刮來一陣風,把這些碎紙片,刮得紛紛揚揚到處飄落。
師:這幾個造句,對“紛紛揚揚”的運用都是對的。請同學們再把這幾個造句回憶一下,從中找一找規(guī)律,總結一下,什么樣的事物才能使用“紛紛揚揚”來形容呢?
生6:剛才說的這幾樣東西,都是體積小、重量輕的。所以,又小又輕的東西才能使用“紛紛揚揚”來形容。
師:是不是只要具備了“小”和“輕”這兩個條件的事物,就可以用“紛紛揚揚”來形容了呢?
生7:不是的。數量還要多。一片枯樹葉或一個花瓣是不能用“紛紛揚揚”來形容的。
生8:還得雜亂。排著隊,整齊地下落,不叫“紛紛揚揚”。
生9:還要能夠飄。直接落地的不是“紛紛揚揚”。
師:補充得很好。我還有個問題。如果說又小又輕的東西才能用“紛紛揚揚”來形容,那么我想問問大家:多大的東西才算“小”,多重的東西才算“輕”呢?(學生不語)
師:我舉個例子。大家在電視里看見過舊社會時的革命者,在街頭拋撒革命傳單的情景吧!形容那些傳單紛紛揚揚飄落下來,這沒有錯吧?(學生點頭)可是,那傳單比枯樹葉、比花瓣大多了,也重多了,這怎么理解呢?(學生思而不語)
師:好,我們再來研究一下注解。注解的解釋是:“飄灑得多而雜亂”。這里有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就是“飄灑”。能不能飄灑,這是個重要的條件。凡是能夠飄灑的,就符合了這第一個條件。就不用以大小和輕重來衡量了。第二個要點就是“多”,第三個要點就是“雜亂”。這三個要點簡單說就是三個字——“飄、多、亂”。這也就是正確使用“紛紛揚揚”的三個條件。
上述教學實例表明:詞語教學并不是讓學生看看注解就可了事這么簡單,而要真正做到使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就要精心設計詞語教學,具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實際運用。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認為要搞好詞語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 理解。
上世紀五十年代,語文課中的詞語教學是在解讀課文之前單獨進行的。講授一篇課文,在介紹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之后,有一個專門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解詞”,即把課文中學生應理解和掌握的詞語,全部拿出來,一個一個地解釋。此后才是讀課文、劃分段落等解讀環(huán)節(jié)。這樣進行詞語教學,其教學效果,顯然是不理想的。
所謂理解,就是透徹地懂得、明白、而不是死記硬背詞語的注解。透徹地懂得、明白,就是要不僅懂得詞語的意思,而且還要明白它為什么是這個意思。即所謂: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怎樣做才能使學生理解所學的詞語呢?曾經有專門從事語文教學研究的資深學者提出:字詞句的教學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边@個提法對于詞語教學而言,起到了推動其健康發(fā)展的作用,使詞語教學走上了合乎客觀規(guī)律的軌道。
這個提法表明:詞語的講解不能脫離其語言環(huán)境。這樣做,詞語所在的文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而對詞語的理解,又可幫助學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可謂:相互為用,相輔相成。
例如,《挺進報》一文中有“失職”一詞。解讀到該處時,教師出示詞語卡片,請學生解釋“失職”的意思。一名學生站起來說:“失職的意思是失去了職業(yè)”。教師把手中的卡片翻轉過來,使卡片的背面對著學生。那名學生看到卡片背面寫著的“失業(yè)”二字,自知答錯,便說:“老師,我答錯了”。教師說:“錯了沒關系。咱們一起看看課文。課文說白公館的看守人員‘怕擔失職的罪名,可見,‘失職是一種罪名,是一種過錯。下面大家再看看這部分課文,然后說說,作為反動派集中營里的看守,他們有什么過錯?”學生翻看課文以后說:“按照被關押的革命同志的說法,是值班室里沒有人,被關押者進入值班室,翻看了屋里的報紙,而后傳出了消息。這說明:值班的看守私自離開了自己的崗位,沒有盡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這就是他們的過錯?!苯處熣f:“說得好!看守沒有盡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這種過錯,就叫做‘失職?!贝撕?,教師又帶領學生對“失職”一詞做了詞素分析。失,背棄(同“失信”“失約”中“失”的意思);職,職責。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背棄了職責。通俗地說就是:沒盡到職責。
這樣講解“失職”一詞,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就不會囫圇吞棗,只籠統(tǒng)地了解個大概,而是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懂得、明白了。
這樣在解讀課文中把詞語拿出講解,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做還不把解讀課文沖擊得七零八亂嗎?不會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找到了一個辦法,既從課文中把詞語拿出來講解,又使解讀課文不中斷,不割裂,系統(tǒng)地進行。其做法就是:那些要講解的詞語,既要拿得出來,又要放得回去。怎樣放回去呢?就是把原句中被解釋的詞語,置換成對它的解釋。例如:從“怕擔失職的罪名”一句中,把“失職”一詞拿出來講解,講解后把對它的解釋“沒盡到職責”送回原句,取代“失職”二字。這樣,教師就把課文的這句話,變成了“怕擔沒盡到職責的罪名”。這樣地送回去,不就自然而然地按原文往下講了嗎?
有這樣一句話:“聽到的終會忘掉,看到的才能記住,親身體驗過的才會理解?!边@話頗有道理。這就是說,詞語教學不能采取老師講、學生聽或老師寫、學生抄的辦法,而應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使他們通過自己切身的體驗理解所學的詞語。這樣,不僅學生便于接受,而且得到了確信無疑的理解。
第二, 記憶。
有一次,筆者問一名學生:“我們講每篇課文的時候,都要學習一些詞語。學了那么多,你作文的時候怎么不用呢?”那名學生回答說:“我不是不用,我也非常想用,可是作文的時候,拿起筆來,學過的那些詞兒,一個也想不起來呀!”這名學生的話,很值得思考。由于他沒有牢牢記住學過的詞語,所以到用的時候,就一個也想不起來了。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學生的頭腦中,沒有詞語信息的貯存,需要用的時候,拿什么輸出呢?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能夠使用學過的詞語,一定要設法幫助學生把已經學到的詞語記憶下來。
若想增強學生的記憶,在教學中就要抓住“識記”和“保持”這兩個心理過程。
心理學認為:“識記”是一種反復的感知過程,借以形成比較鞏固的聯系?!白R記”有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之分,而無意識記的效果更為良好。所謂無意識記,即事先沒有設定識記的目的,不借助什么明顯的手段,不需做任何努力的識記。這種識記,往往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覺中牢牢地記住了某種事物,甚至終身難忘。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發(fā)揮無意識記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用生動形象的、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傳授知識,以利于學生識記。
例如,“虐”字,學生經常寫錯,教師反復強調“下面那部分開口向右”,學生背來背去反而弄不清是左是右了。后來教師從這個字的字義上作了形象的解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先向學生:老虎發(fā)怒時是什么樣子?學生說:虎目圓睜,張牙舞爪……教師再問:老虎舞爪時,是向外撲抓呢,還是向里撲抓呢?學生說:當然是向外抓,朝對方抓;若向里抓,不就抓自己了嗎?接著,教師向學生指出:“虐”的意思是殘暴狠毒,而老虎發(fā)怒時的樣子就是殘暴狠毒,所以這個字的上半部是虎字頭,表示“虎”意;下半部是一個變形的“爪”字,因為表示老虎正在發(fā)怒,所以那爪是向外的。經教師這樣一講,學生在無意中就記住了,再不會寫錯了。
“保持”就是使已識記的內容,不減少,不缺失,維持原有狀態(tài),鞏固下來。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確定較長時間的識記目標,則識記保持得持久。因此,筆者在學生初中一年級入學時,就向學生提出:凡是學過的字和詞語,三年之內都是復習檢查的對象。這樣,就把識記的目標確定為三年,增強了學生識記的持久性。
心理學的另一項研究表明:人對識記對象進行識記之初,遺忘的速度很快,此后,遺忘的速度就日趨緩慢了。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簡介)。根據這一遺忘規(guī)律,安排復習和練習,就會取得鞏固知識的良好效果。其做法是:凡是新學的詞語,以出示詞語卡片的形式,連續(xù)三天復習。此后,以抽選詞語卡片的形式,問或復習。根據這樣的安排,每天復習的內容,既有按計劃安排的內容,又有任意抽選的內容;既有剛學到的新詞語,又有以前學過的詞語。這樣,就以“滾雪球”的方式,逐步使學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詞語。由于這樣做是按照遺忘規(guī)律辦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記憶效果。
第三, 運用。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是語文教學的宗旨。因此,凡是學生應掌握的詞語,教師都要精心地指導學生運用。
怎樣指導學生運用呢?
其一,打開學生運用詞語的思路
學生運用學到的詞語,往往是照貓畫虎,思路狹窄。只有引導學生打開了思路,他們使用所學詞語的范圍,才會擴大起來。
例如,教師請學生用“束手無策”造句。
生1:解放戰(zhàn)爭中,我人民解放軍,根據毛主席制訂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向前挺進,勢如破竹,打得敵人束手無策,節(jié)節(jié)敗退。
生2:抗日戰(zhàn)爭中,我們又是地雷戰(zhàn),又是地道戰(zhàn),搞得敵人束手無策,到處吃敗仗。
生3: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
師:這幾個造句,說了解放戰(zhàn)爭,又說抗日戰(zhàn)爭,再說抗美援朝戰(zhàn)爭。當然,這幾個造句都是對的,但是,說的都是戰(zhàn)爭,都是敵人,這樣,就給人一種大同小異的感覺,好像這個詞語的使用范圍很窄似的。難道“束手無策”只能用于敵人嗎?請大家把思路打開,朝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這樣,你們就會明白,這個詞語的使用范圍是很寬廣的。
生4: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也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好,面對眼前的困難,我們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但是,只要我們依靠黨的領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奮力拼搏,就沒有攻不破的堡壘。
師:很好!思路打開了?!笆譄o策”這個成語,它是個中性詞語,既可用于反面人物,又可用于正面人物。思路打開了,使用的范圍就擴大了。
其二,使學生把握詞語的運用規(guī)律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性,詞語的運用也是如此。若能盡可能地使學生把握詞語的運用規(guī)律,那他們運用詞語就得心應手了。
例如,教師安排學生用“襟懷坦白”造句。
生1:我們的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艱苦奮戰(zhàn),勇往直前,拋頭顱,灑鮮血,也在所不惜。他們襟懷坦白,大公無私,默默奉獻,令人蕭然起敬。
師:說得好。大家想想,這個成語能不能用于反面人物呢?
生2:那些投機倒把分子,貪污盜竊分子,只知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決不可能襟懷坦白、忠誠老實。
師:很好。你很聰明,采取否定的說法,就把問題解決了。大家再想一想,能把這個成語用在自己身上嗎?注意,不能自我吹噓。
生3:我們青少年,是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我們要大公無私,艱苦奮斗,襟懷坦白,誠懇待人。
師:很好。他是說自己,而又不是自吹自擂。關鍵是他句子里的那個“要”字。用了這個“要”字,就表示后文是對自己的要求,是努力方向。這樣,把這個褒義詞用于自身,也就恰當了……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以上三個造句,看看能不能總結出一些褒義詞的運用規(guī)律呢?
大家很快得出了結論:褒義詞用于正面人物直接使用,用于反面人物采取否定說法,用于自身采取提出要求的說法。
其三,針對學生運用詞語的實際講評指導
學生運用詞語時,會出現什么問題,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因此,在學生運用詞語的實踐活動中,及時發(fā)現問題,給予針對性的講評指導,是行之有效的。
例如,教師請學生用“致力于”造句,在學生的口頭作業(yè)中,有如下兩例:
生1:華羅庚同志把全部精力都致力于數學研究了。
師:請你說說“致力于”怎么解釋?
生1:“把精力用在”的意思。
師:你用“把精力用在”代替“致力于”三個字,把你的造句說一遍。
生1:華羅庚同志把全部精力都把精力用在……老師,我明白了。重復了。
師:好。那你把你的造句修改一下,說一遍。
生1:華羅庚同志一生致力于數學研究。
師:很好。大家注意,一定要首先把詞語的意思搞清楚,然后用到句子中去。
生2:昨天晚上,我致力于一道數學難題,收獲很大。
師:怪我事先沒有把這個短語的使用范圍交代清楚?!爸铝τ凇币迷诖蟮氖聵I(yè)上,不能用在小的事情上。像“致力于看電視”,“致力于寫日記”等等,這些說法都是不妥的。下面,請你用“致力于”重新做個造句吧!
生2:周恩來總理的一生,是致力于為人民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一生。
師:很好。請同學們注意,在使用某個詞語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它的使用范圍。
綜上所述,詞語教學若能抓住理解、記憶、運用三個環(huán)節(jié),精心施教,就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通聯:北京市第八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