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俊
文本是由語言構(gòu)成的,漢語有獨(dú)特的造字、遣詞、用語及其表情達(dá)意的方式,因而也有自己的讀解方式。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訓(xùn)詁學(xué)理論,留下豐富的訓(xùn)詁資料。漢語文的文本解讀首先要從訓(xùn)詁學(xué)的角度解讀,可從“形訓(xùn)”“聲訓(xùn)”“義訓(xùn)”等方面進(jìn)行,需要恪守傳統(tǒng)訓(xùn)詁的邊界。
一、“形訓(xùn)” 的解讀及其邊界
1.形訓(xùn)解讀 所謂“形訓(xùn)”解讀,就是采用訓(xùn)詁學(xué)形訓(xùn)的方法,通過字形分析解釋字義,突破關(guān)鍵節(jié)點(diǎn),以解讀文本的閱讀方法。漢語言文字具有廣義的象形性,不但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與象形有關(guān)聯(lián),而且形聲字的形旁也由象形字演化而來,聲旁亦取象形字之音。因而,就形釋義是漢語文本解讀的一條重要途徑。
《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薄鞍荨保私躺缯Z文教學(xué)參考書譯為“任命”,《常用漢字詳解字典》解為“受官”“就任”①。兩種解說,言說的主體不同,文本意味自有差別,何者為優(yōu)呢?我們可以通過形訓(xùn)的解讀來尋求答案?!鞍荨?,古文作“?!鄙厦媸莾芍皇?,下面是“下”的古體字。楊雄說:“拜,從兩手下?!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拜,從,從下”,意為雙手作揖下拜,表示恭敬的禮節(jié)。隸書將“丅”并入右邊的“手”下而成“拜”,楷書承隸書,一直沿用至今。意為“打恭作揖下跪叩頭”,是古代下級見上級、晚輩見長輩時常規(guī)的禮儀,引申為“謁見、拜見”。由于古代授予官職有特定的儀式,官員接受任命的禮節(jié)同“拜”,故又引申為“通過某種禮儀授予官職”。聯(lián)系上文“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此處“拜”應(yīng)指朝廷通過禮儀授予張衡官職,張衡在儀式上“受官,就任”。可見《常用漢字詳解字典》的解讀非常準(zhǔn)確,而教參直接譯為“任命”,忽略了授予官職的具體情境,與原文的旨趣相去甚遠(yuǎn)。形訓(xùn),從字形的分析中探究漢字形義的淵源,揭示漢語言文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能夠幫助讀者透徹地理解文本。
2.形訓(xùn)的界限。以字形解字,古來有之,但這種解說,每易流于望形生訓(xùn),因而,歷來要求解說有故訓(xùn)根底。形訓(xùn)適用哪些范圍呢?我們以鄭樵的《六書略》為主要依據(jù),結(jié)合其他訓(xùn)詁學(xué)著作來界說。
(1)象形字。鄭樵把象形字分為“正生”“側(cè)生”和“兼生”三類②。正生指根據(jù)具體物象之形生成的象形字,共“十形”?!皞?cè)生”,是以抽象事物之形派生的象形字,有“六象”。“兼生”,字形則兼具物象和聲意的雙重特征,分“兩類”。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
正生
①天物之形。如“回”(古“雷”字),后人加“雨”作“ ”,又作“靁”,簡作“雷”。“回”象 形,借為回旋之“回”。李白《蜀道難》有“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②山川之形。如“ ”(永),字形象縱向的河水源遠(yuǎn)流長?!对姟ぶ苣稀h廣》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p>
③井邑之形。如“ ”(古“郭”字),中間的“回”象城,上下“ ”,為兩亭相對之象。郭落在城外,所以,意為外城?!赌咎m辭》有“出郭將扶將”。
④草木之形。如“ ”(才),草木初始之象?!柏毕蟛菪危袭嫛耙弧?,表示將生枝葉,又下畫“一”,表示“地”。形如莖出于地而枝葉未出。從生長規(guī)律看,草木之初,實(shí)已“枝葉畢寓”,反觀人生之初,同樣也“萬善畢具”,因而古人又把人的能力稱為“才”。韓愈《馬說》有“才美不外見”。
⑤人物之形。如“ ”(面),說文:“顏前也,從(首),象人面?!北玖x指顏的前部,包含目、鼻和目下兩頰之間正對人的部分,故又解作“相向”?!多u忌諷齊王納諫》“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面刺”即由此來。
⑥鳥獸之形,如“巢”和“窠”,鳥在樹上所筑為巢,在地上所打?yàn)轳健Q浴俺病敝卦谕怀龈?,《詩·召南·鵲巢》有“維鵲有巢”; 言“窠”重在強(qiáng)調(diào)空。白居易《問鶴》說“鳥鳶爭食雀爭窠”。
⑦蟲魚之形。如“ ”(蟲),一名“蝮”,周身三寸,頭如拇指,字形象其臥狀。很多與蟲形狀相似的動物,都以它為部首,如“蝦”“蠶”“蝥”等。
⑧鬼物之形,如“ ”(鬼),為鬼魅之形。古人認(rèn)為鬼為人之所歸,字形中的“甶”,象鬼頭;“厶”, 與“公”對,有暗中賊害之意;“兒”,暗示人從兒時起便一步一步地歸于鬼。故有“鬼伯”“鬼雄”“鬼物”之說。
⑨器用之形。如“ ”(主),字形如“燈中火主(炷)”,其形雖微,但能“明照一室”,由此得意,又引申為“君主”“賓主”之“主”。
⑩服飾之形。如“ ”(衣),說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比擞靡抡隗w,故言“依”?!岸恕庇凶笥杏?,有上有下,“覆二人”,言天下之人,無論貴賤(大小、左右),皆受其覆。以此來解讀《詩·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則好理解。
側(cè)生
①象貌。如“ ”(入),象“從上俱下”?!肚f子·人間世》:“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标惞膽?yīng)先生解為:“親附他不要太過度,誘導(dǎo)之意不要太顯露?!雹邸叭搿钡慕忉尲从稍撟值臓蠲捕鴣?。
②象數(shù)。如“ ”(世),三十年。古禮男子三十歲結(jié)婚生子,三十年新生一代,稱為“一世”。柳宗元《捕蛇者說》云:“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p>
③象位。如“ ”(左的古字),說文“左手也”,象左位。姜夔《揚(yáng)州慢》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p>
④象氣,如“ ”(氣),云氣,象云氣之貌?!妒酚洝欓T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本渲兄皻狻?,當(dāng)解為“云氣”。
⑤象聲,如“ ”(牟),牛鳴之聲。聲本無形,不可象,此以牛開口出氣之形,象牛鳴之聲。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不能硬譯為“牛鳴而鳴”,就是這個道理。
⑥象屬,如“ ”(巳)地支的第六位,屬蛇,字形以“蛇”為象;“ ”(亥),地支的第十二位,屬豬,字形以“豕”(豬)為象。
兼生
①形兼聲,如“ ”(淵的古字),象回水,左右為岸,上下來水,中作回復(fù),因形而得聲,所以稱“形兼聲”。顏回,字子淵,即取此意。
②形兼意,如“ ”(龠)象樂器中的竹管,下面的“冊”,象編竹,中間三口,象笛孔,上面的“亼”(集),以和眾聲。形意兩兼,所以稱“形兼意”。
(2)指事字。字形、結(jié)構(gòu)看起來認(rèn)得,但須經(jīng)過考察才能知道字義的一類字。指事字與象形字、會意字,有相同之處,但又有明顯的區(qū)別。段玉裁說:“指事之別于象形者,形謂一物,事晐眾物,專博斯分,指事亦得稱象形?!雹茑嶉哉f:“指事類乎會意。指事,文也;會意,字也。獨(dú)體為文,合體為字?!雹菘梢?,它們之間有明確的界限。指事字從本質(zhì)上說也是象形字,只是不專象一物之形,而象多物之形以明事,字中見形見事。與會意字相比較,會意字是合體字,而指事字為獨(dú)體。古人對指事字的限定特別嚴(yán)格。鄭樵《六書略》僅收170字,分為正生、兼生兩類。正生,是純指事字。兼生包括“事兼聲”“事兼形”“事兼意”三種。
①純指事。如“ ”(史),上面的“中”,意為中正;下面的“ ”(又),意為用手持。言史官秉持中正以記事。古代文獻(xiàn)中常用的“青史”“信史”“正史”,即為申明此義。
②事兼聲。如“ ”(用),意為“可施行”。字形由“卜”“中”構(gòu)成,在古代“卜中”則可施行;“用”,又與“卜中”讀音相諧。因形指事,因聲得意,故稱“事兼聲”。《戰(zhàn)國策·趙策》“趙太后新用事”,“用”,即包含此理。
③事兼形。如“ ”(申),“申訴、表明”之意。中間的“丨”象“書卷”,“臼”,雙手呈上,意為上書申述。以“臼”指事,以“丨”見形。蕭統(tǒng)《文選》輯古詩《今日良宴會》:“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薄吧辍?,即有此意。
④事兼意。如“ ”(司),主事之意。字形為“后”反,主其事必司其后,由此得意?!侗怡o見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屬”,以此來解讀,則可看出漢語表意的精微。
(3)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序》:“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⑥。鄭樵、段玉裁都認(rèn)為,“文”,為象形、指事之用;“字”為會意、形聲之作。鄭氏更是形象地用“子母說”來解說文、字、聲、義之間的關(guān)系。他說:“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義,子主聲”, “一子一母為形聲,兩母相合為會意?!雹哙嶉杂谩罢薄袄m(xù)生”和“三體”來分析會意字,提出一些解讀的原則,為我們利用會意字的形訓(xùn)方法來解讀文本指明了一條捷徑。
①正生。由兩個象形符號直接組合生成的會意字。如“ ”(名),由“ ”(夕)和“ ”(口)相合而成?!跋Α庇伞霸隆睖p“一”而來,象“月”之半現(xiàn),意為“暮色”?!翱凇保髲堥_的嘴,意為“說話”?!懊钡囊饬x由“夕”和“口”的訓(xùn)詁而來,即“暮行,不能相見,以口自名,謂“自命”?!队伟U山記》:“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薄懊睉?yīng)解作“自命”。
②續(xù)生。由兩個象意符號組合生成新意的會意字。這類字的構(gòu)成要素多具有象意性。如“ ”(討),由“ ”(言)和“ ”(寸)組合而成?!把浴北旧砭褪菚庾?,上面是“辛”,下面是“口”,辛辣的話從口中出來,意為“責(zé)難”?!按纭?,也是會意字,上為“手”,下為“一”,原指“寸口”,在手腕外一寸處,中醫(yī)切脈問診以此為依憑,后引申為“法度”?!墩f文》“ 討,治也”,即以法度相責(zé)。盡管“討”,后來又進(jìn)一步引申為“討伐”,但字義不離其本。諸葛亮《出師表》“托臣以討賊”,就是以興復(fù)漢室的名譽(yù)“討賊”。
③三體。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象形或象意符號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如“ ”(寒),由“宀”(房屋)、“人”,“茻”(草薦)、“仌”(冰)構(gòu)成。房子里住著人,下面有冰,用草薦覆蓋在人身上,意為“冷,受凍”。《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寒”意已在言中。
二、“聲訓(xùn)”解讀及其邊界
1.聲訓(xùn)的解讀。所謂“聲訓(xùn)”解讀,就是根據(jù)漢語“音近義通”的特點(diǎn),采用聲訓(xùn)的方法,通過語音的聯(lián)系,訓(xùn)釋字義、詞義,進(jìn)而推究文意、解讀文本的閱讀方法。考察漢語音義之間的關(guān)系,凡屬有“音同義通”關(guān)系的詞匯,它們的音義構(gòu)成中,往往共有一個關(guān)鍵性的音素,這個共有的音素發(fā)音原理相同,意義相對固定,形成某種共同的意念,影響詞的含意。如“鉤”(ɡōu,鐵鉤)“ 笱”(ɡōu,竹笱)“拘”(ɡōu,勾拉) 三字都含有“句”(ɡōu,曲折之物),由“句”得聲得意?!墩f文》中,三字同在“句”部,而不在“钅”部、“竹”部、“扌”部?;跐h語的這一音義特征,我們可以通過聲訓(xùn)來疏通詞義,解讀文本。
《孟子·告子上》:“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边@段話不好理解,許多注家將“鑠”訓(xùn)為“銷”,譯作“消損,損毀”,于意難通。如果采用聲訓(xùn)來解讀,則會有意外的驚喜。查《聲韻語源字典》,“鑠”,在審母;“銷”,在心母。⑧章太炎先生《文始敘例》,把審母和心母列為同紐。并注:“諸同紐者為正紐雙聲?!雹峥梢妰勺挚呻p聲互訓(xùn)。查《說文》果然如此?!拌p,銷金也。”“銷,鑠金也?!边@里把“鑠”訓(xùn)作“銷”是對的。那么根源在哪里呢?又查《孟子集注》,朱熹注:“‘鑠以火銷金之名,自外以至內(nèi)也?!雹馕覀兓腥淮笪颍@里“鑠”確實(shí)應(yīng)訓(xùn)作“銷”,但詞義不是“銷毀、減損”,而是“銷熔,鍛煉”,全句可解為“仁義禮智非自外來鍛煉我,我內(nèi)心本已有之,只是未加思索罷了”,意即多加思索就可以自強(qiáng)不息。這個“銷”字用得非常俏皮,含有“一點(diǎn)一點(diǎn)從外改變我”的意思,非聲訓(xùn)無以覺解。文字根于言語,言語發(fā)乎聲音。聲音是理解文字的關(guān)鍵。因此,黃侃先生說“惟聲訓(xùn)乃真正之訓(xùn)詁”{11}。
2.聲訓(xùn)的界限。聲訓(xùn)的原理在于音近義通,何為音近,必須有一定的界限,語言學(xué)界認(rèn)同的范圍如下。
(1)古代同聲母的字。關(guān)于古聲母,黃侃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將古音歸為十九紐,中古音歸為四十一紐。在訓(xùn)詁學(xué)中,同紐的字是可以互訓(xùn)的,所以古代同聲母的字可用聲訓(xùn)解讀。以心母為例,因“銷”得聲的字可以互通。如:“于水曰消,于雨于雪曰霄(霄雪,著物即消),于木曰梢,于刀曰削,于禾米于物曰稍,于金于貨曰銷?!眥12}
(2)因聲旁獲義的形聲字。如“昏、睧、惛、婚”。戴侗《六書故·六書通辭》訓(xùn)曰:“‘昏,本為日之昏(黃昏),目之昏猶日之昏也,或加‘心(惛)與‘目(睧)焉。嫁娶者必昏時,故因謂昏,或加‘女(婚)焉?!眥13}
(3)古代同韻部的字。王力先生把古韻分為十一類二十九部。同一韻部的字可以通釋。如《易傳》:“乾,健也”,“坤,順也”,“坎,陷也”。韻部相近和相鄰的字還可以通轉(zhuǎn)和旁轉(zhuǎn)。如《詩·節(jié)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guī)?。”毛亨注:“空,窮也?!眥14}章太炎先生認(rèn)為:“東、冬旁轉(zhuǎn),窮字本在冬部,《傳》以空為窮;又窮乏、空乏,其義大同。亦語之轉(zhuǎn)也?!眥15}
(4)一部分合音字。古音有二音合為一字的現(xiàn)象。鄭樵謂:“慢聲為二,急則為一?!辈⑴e例:“慢聲為‘者焉,急聲為‘旃”; 慢聲為‘者與,急聲為‘諸”; “慢聲為‘而已,急聲為‘耳”;“慢聲為‘之矣,急聲為‘只”{16}。常見的還有:“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等。這類字可以通釋。
三、“義訓(xùn)”解讀及其邊界
1.義訓(xùn)的解讀。所謂“義訓(xùn)”解讀,就是采用訓(xùn)詁學(xué)“義訓(xùn)”的方法,從詞義的古今、雅俗等維度,從本義、引申和假借等方面來解讀文意。形訓(xùn)、聲訓(xùn)的目的在于訓(xùn)釋詞義,所以義訓(xùn)最為直接。
陶潛《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人教版教材注為“每天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查閱故訓(xùn),這個解釋為誤讀。此句李善《文選注》:“《爾雅》曰:‘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曰:‘此皆人行步趨走之處?!眥17}袁行霈先生引清代學(xué)者胡克家《文選考異》證:“趣當(dāng)作趨……倘作趣,此一節(jié)全無附麗矣。五臣良注云‘自成佳趣,乃作趣也。各本皆以五臣亂善而失著校語?!眥18}“趣”在古文中可假借為“趨”,有訓(xùn)詁學(xué)依據(j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雅》:‘左右趣之。毛曰:‘趣,趨也。此謂假借趣為趨也?!眥19}可見此句中的“趣”,應(yīng)解作“趨”,意為“路徑”。這種解讀就是“義訓(xùn)”的解讀。
2.義訓(xùn)的界限?!傲x訓(xùn)”解讀,重在通過探究字義的源流嬗變來理解文字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含義,適用于下列范圍。
(1)古語與今語。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diǎn)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本渲小褒R州”指何處?查《爾雅·釋言》“齊,中也”。“齊”為古語,“中”為今語,二者語義相通,“齊州”即為“中州”。古語和今語之間可以互訓(xùn)。
(2)通語、凡語與方言。楊雄在《方言》中,引入方言(某一地區(qū)的語言)、凡語(天下通行的語言)、通語(在比凡語稍小的范圍內(nèi)通用的語言)的概念。屈原《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蓖跻葑ⅲ骸板羞b、相羊,皆游也?!眥20}“逍遙”“相羊”為何是“游”?原來二者皆為楚國方言,通言則為“游”。古代方言可用凡言、通言來訓(xùn)釋。
(3)假借字。所謂假借字,本無其字,因有所借,依聲托事而為字。假借字在“六書”中最為復(fù)雜,訓(xùn)釋不易。常有以下類型:①同音借義,如“哉”(開始)借為“才”(音再,草木之初)。《集韻》:“哉,古作才。”②借同音不借義,如“女”(女子)借為“汝”(爾);③協(xié)音借義,如“旁”(旁邊)借為“傍”(傍晚);④借協(xié)音不借義,如 “荷”(荷花)借為“荷”(負(fù)擔(dān));⑤因義借音,如“琢”(琢玉)借為“琢”(雕琢);⑥因借而借,如“難”(艱難)借為“難”(險難);⑦語詞之借,如“云”(自下回轉(zhuǎn)而上)借為“雲(yún)”(山川之氣);⑧五音之借,如“宮”(宮室)借為“宮”(宮聲);⑨三詩之借,如“風(fēng)”(風(fēng)蟲)借為“風(fēng)”(國風(fēng));⑩十日之借,如“甲”(戈甲)借為(天干之“甲”);{11}十二辰之借,如“子”(兒子),借為“子”(地支之“子”);{12}方言之借,如楚方言把“榖”借為“乳”。
(4)轉(zhuǎn)注字。在古代漢語中,兩字如果讀音相近,并且屬于同一部首,一般可以互訓(xùn),這類字稱為轉(zhuǎn)注字。常見的有三種類型:①形轉(zhuǎn),如“老”與“考”;②音轉(zhuǎn),如“顛”與“頂”;③義轉(zhuǎn),如,“履”與“屐”。
————————
參考文獻(xiàn)
①孫云鶴編.《常用漢字詳解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6頁。
②⑤⑦{16}鄭樵.《通志》,中華書局,北京:1987年版,第487頁、491頁、493頁、508頁。
③陳鼓應(yīng)譯注.《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43頁。
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55頁。
⑥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14頁。
⑧{12}齊沖天編.《聲韻語源字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頁、27頁。
⑨章太炎撰、蔣禮鴻等點(diǎn)校.《章太炎全集·文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3頁。
⑩朱熹.《四書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399頁。
{11}黃侃著、黃焯集.《黃侃國學(xué)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0頁。
{13}黃建中.《訓(xùn)詁學(xué)教程》,武漢:荊楚書社,1988年版,第227頁。
{14}鄭玄等注.《十三經(jīng)古注·毛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85頁。
{15}章太炎.《國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35頁。
{17}蕭統(tǒng)輯、李善注.《宋尤袤刻本文選》(第1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198頁。
{18}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26頁。
{1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頁。
{20}錢繹.《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0版,第326頁。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宜都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