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冰
【摘要】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傳統(tǒng)“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式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愈發(fā)羸弱,圍繞轉化教學法展開的全新高中歷史課堂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轉化教學法是一種對原有晦澀難懂的知識內容進行修飾引申,轉變?yōu)楸阌谟洃浝斫?、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在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增強教學質量等方面上大有裨益,被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所看重。本文聯(lián)系教學實際,針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轉化教學法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其他歷史教師有所啟迪。
【關鍵詞】高中歷史 轉化教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049-01
歷史是高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以提高學生基本人文素養(yǎng)為主要任務,以豐富學生歷史閱歷為主要目標的基礎學科,能夠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榮譽感的建立與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是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學仍存在許多誤區(qū),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在學生應試解題技巧的培養(yǎng)與基本歷史概念的記憶上花費過多時間,未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學習習慣。針對這種情況,歷史教師需要引入轉化教學法,合理使用信息設備,展開微型課堂,總結歷史順口溜,從多個角度調動學生興趣,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一、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將紙面知識轉化為聲文并茂的教學課件
中華文明歷史悠悠五千年,世界歷史更是源遠流長,以至于高中歷史課程包含的知識內容繁多駁雜。研究表明,人類對文字性內容的記憶能力遠不及對圖像聲音的十分之一,在傳統(tǒng)歷史“黑板粉筆”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手段單一,課堂學習氛圍枯燥,學生很難將課堂知識點進行有效記憶以形成完善的網(wǎng)絡體系。而在使用圖文PPT進行教學的課堂上,新穎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可以幫助學生省去通過想象將文字轉化為圖像記憶的過程,最大程度上利用寶貴課堂時間。與傳統(tǒng)“單向”的教學模式相比,新式課堂允許學生根據(jù)自身知識水平選擇最適合本身的教學課件,與幾千年前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學策略不謀而合,同時教學課件本身獨具的傳播性允許學生空閑時間進行反復學習,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在每章節(jié)的最后,歷史教師可以使用Office Visio軟件繪制知識點聯(lián)系圖譜,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wǎng)絡,解決知識點聯(lián)系性薄弱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抗日戰(zhàn)爭”相關知識點時,我會選擇使用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PPT進行教學。對于日本“大陸政策”的六個步驟,我不會采用傳統(tǒng)教學中直接以文字介紹的形式,而是先在銀幕上打印出一張1900年的世界地圖,在圖中向學生標出“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亞洲”對應區(qū)域,以這種更形象的圖片形式不僅方便學生記憶,更能幫助理解日本侵略流程。對于課文中重要戰(zhàn)事,例如臺兒莊血戰(zhàn)、平型關大捷等,我會選擇插播真實視頻影像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我國艱難的抗戰(zhàn)之旅,明白戰(zhàn)爭的殘酷,培養(yǎng)學生的鐵血愛國情懷。在課件的最后,附上一張我使用Visio繪制的《近代中國反侵略史》圖表,以時間為主線,分為“晚清統(tǒng)治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國工對峙時期”、“解放戰(zhàn)爭”四個階段,時間軸上標注重要歷史時間以及歷史意義,方便學生查閱。
二、將冗長的課堂轉化為“微課”形式
研究表明,學生很難保持四十五分鐘完全聚精會神的狀態(tài),抓牢學生注意力才是保障教學效果的關鍵。除了上文提到的使用聲文并茂PPT進行教學的方法之外,分割課堂時間轉化為“微課”也是極為值得推廣的教學手段?!拔⒄n”英文名字叫做“Microlecture”,是由Micro(微型)與lecture(演講、教導)兩詞合成而來,是一種主要以視頻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容,教師在設計微視頻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以下四個要求:第一,時長適中、避免冗言贅述,研究表明,十到二十分鐘的教學視頻最符合學生認知特征,能最大化教學效果。第二,脈絡清晰、主體突出,與傳統(tǒng)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盡量做到引申、遷移的目的不同,微型課堂更推崇“小而美”的教學信條,將理解程度降到最低。第三,重設計學習流程。學習活動一般分為“獲取信息”與“吸收融合”兩個階段,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前者由教師授課完成,后者由學生課下復習完成,而微型課堂上則要求將兩階段均于課堂完成,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第四,裝配習題。習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教師在制作微視頻的最后需要配套合適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鞏固,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三、將難以記憶的知識點轉化為順口溜,將厚重教材轉化為“小冊子”
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最令學生頭痛的無非是大量難以區(qū)分、記憶的歷史事件發(fā)生順序,由于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偶然性,使得事件之間毫無規(guī)律性可言,記憶難度頗高。針對這種問題,歷史教師可以編寫一系列歷史口訣或者順口溜來輔助學生記憶。為期三年的高中歷史,需要數(shù)本厚重的歷史教材,為學生查閱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困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知識點“小冊子”,剔除課本中拓展性、了解性的知識內容,梳理知識網(wǎng)絡,建立條理清晰、短小精悍的知識點集合,即“由厚到薄”的過程。教師仍需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將“小冊子”中知識條例依靠自身知識儲備進行擴容的技能,即“由薄到厚”的過程。例如在教學“朝代變遷”相關知識點時,我會為學生總結出這樣的口訣:“太古盤古開天地,遠古女媧始造人。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時明月漢時關。東漢末年分三國,魏晉南北多零落。隋唐演義山河破,五代十國人蹉跎。宋元明清朝代末,又有如今新中國。”輔助學生記憶。
歷史教學是一個繁復的、多層次的活動,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已經(jīng)追趕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以轉化教學法為核心的新式課堂方興未艾。全新教學理論的推廣不能一蹴即就,需要廣大教師長期持之以恒的探索和改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勇于改革固化教學方法,不斷引入優(yōu)秀教學理論,注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真正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宮少華. 培育學科素養(yǎng),提升教師質量——評《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J]. 中國教育學刊,2017,(01):115.
[2]陶榮,李偉平. 淺論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材體系重構——以中世紀史引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J]. 教師教育論壇,2017,30(0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