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安洲小學 王偉平
小學數(shù)學老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有的課學生學得興趣正濃,下課鈴卻響了;有的課只上了一半,卻已經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數(shù)學教材里安排了不少活動實踐課,學生相當感興趣,當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置身于濃厚的實踐情境中學習時,無情的下課鈴響了,不得不讓很多應該連接起來的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所以,在平時的課程實施過程中,經常會有老師拖堂或提前下課的現(xiàn)象,這引起了我們研究的興趣。
我國基礎教育中沿襲了數(shù)十年的老規(guī)矩是小學課堂每節(jié)課40分鐘,但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感覺到不同的知識內容用同樣的時間授課存在一定的弊端,且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理、心理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所有課節(jié)都是統(tǒng)一的40分鐘,缺乏機動性,也忽視了課程本身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差異性特點,淹沒了課程特色。于是,我們開始了長短課時教學的探索。通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我國中小學悄然流行起了“長短課”探索,該“短”的盡量濃縮,該“長”的課也可以加長。各地的新聞媒體均對長短課做了肯定的報道。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促進義務教育課程整合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靈活安排課時,依據浙江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與課時安排,在不增加周標準課時數(shù)和周教學時間總量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發(fā)展和課程實施的需要,以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積極探索長短課、周課、月課、階段性課等,科學、靈活地安排課時。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教研機構從不同層面設計和研究中小學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并取得成效。我們有關長短課時的研究就是運用有效的方式將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目標,達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
我們嘗試把長短課時轉化為實踐層面,建立真正適應學生發(fā)展、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究竟哪些內容適合長課,哪些適合短課,哪些又適合常規(guī)課時是一個難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碰到時間常常不夠的數(shù)學活動可以分為四類:一是需要學生操作的,如“綜合與實踐”一類以問題為載體、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熬C合與實踐”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塊課程內容,主題性較強,是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情境,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就更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時間支持活動,如一年級的《小小商店》。二是教材內容有很多概念又有計算的,如《年、月、日》。三是跟學生生活有距離,內容較抽象的,如《比的認識》。四是單元復習課。
網上的短課均指為了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教材內容而縮短課時。我們把短課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低年級為主的,特別是針對一年級而設,將常規(guī)數(shù)學課縮短為30分鐘,剩余的十分鐘給學生做數(shù)學游戲,可以跟當堂內容有關,也可以跟當堂的教學內容無關。如我們剛入學的孩子,有的連5以內的分與合都不能掌握,如果安排短課,給孩子自由玩小棒感知分與合,孩子接受得會更好。我們將高年級短課定位為輔助課程:一是新課知識點較多,可以在新授課前安排短課預熱,如《年、月、日》可以安排短課先認識日歷;二是新授課后來個短課歸類整理,以學生討論為主;三是兩節(jié)常規(guī)課之間插一節(jié)短課來過渡;四是單純的口算訓練。
在實踐中,長短課時易出現(xiàn)隨意的狀態(tài),因此,長短課時從隨意安排到有意設置,是構建促進學生真實發(fā)展的學校課程的必然發(fā)展。當前我們長短課時主要有三種模式:
這個模式的特點是:將40分鐘的標準課時延長或縮短,長則可以根據學生興趣達六七十分鐘,短則十幾、二十幾分鐘,根據課程內容需要而定。首先,小學課堂每節(jié)課40分鐘這個我國基礎教育中沿用了數(shù)十年的老規(guī)矩被打破。其次,重視了課程本身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差異性特點,突出了課程特色。
實踐與綜合應用版塊的課堂基本都適合用長課的形式來完成,以保證學生充足的實踐探究時間,低年級的則更傾向于短課。其他的則由任課老師根據課程內容決定常規(guī)課、長課或者短課。
(1)關于長課
因為數(shù)學的長課不可能固定在哪一天上,因此我們每周安排一次課業(yè)整理時間給數(shù)學老師,無條件支持數(shù)學老師每周一次隨意組合數(shù)學課和課業(yè)整理作為長課的時間(即數(shù)學需要哪天上長課的,可以將學生30分鐘的課業(yè)整理改為10分鐘)。這樣長課的時間可以有40+20,共60分鐘靈活調整上課時間。
長課活動中,我們采用大量生動、形象、活潑的為學生所喜歡的活動形式。在每次活動中,注意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通過活動體會數(shù)學、了解數(shù)學、認識數(shù)學,突出探究性活動,重視實踐操作。
(2)關于短課
短課時間跟其他課程無關,只需要在數(shù)學常規(guī)課根據需要將課時分為30+10就可以了,由任課老師自定。常規(guī)課中往往有落實不了的環(huán)節(jié),或者需要強化的內容,再用一節(jié)常規(guī)課似乎太浪費時間,我們就用短課來落實它?;蛘哂械恼n程內容不需要一節(jié)常規(guī)課,我們就拿剩余的時間來做鞏固游戲,如:教學《十的組成》,我們就用10分鐘來教學生唱《湊十歌》,或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我們常用剩余時間讓學生玩撲克牌來加強計算能力。這種老師提供條件,學生自由活動的數(shù)學游戲,學生興趣很高,而且效果很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fā),選擇和設計各種類型的長短課,精心安排不同指令組織教學,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
兩年多來,我們老師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數(shù)學長短課實踐研究已初見成效,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為了驗證長短課時的有效性,我們主要采用了對課堂作業(yè)本完成的準確率分析及課后訪問兩種類型進行研究。
(1)課堂作業(yè)本完成的準確率的分析
為了對比長短課時的不同教學效果,以《烙餅問題》和《田忌賽馬》為例,對學生課后練習的準確性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
從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本的效果可得出以下結論:長短課時與常規(guī)課相比,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長短課時的有效性,保證了學生的有效學習。長短課時的實施引起了教師對課時的重視,我們關注每一節(jié)長課和短課的實效性,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每一節(jié)長課我們都給予了充分的研究和定位。長課時,教師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講解得非常清楚明白,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照顧到每個角落的學生。短課時教師直奔主題,精講精練,重點針對重難點內容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通過對兩種課時的觀察與調研,發(fā)現(xiàn)長短課時結合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
長短課時的興趣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設置小小商店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模擬實踐中認識人民幣。像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操作,開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活動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學生積極主動,思維活躍,整堂課輕松愉快。同時給學生創(chuàng)設勤于動腦、樂于動口、喜于動手的環(huán)境和時間,這樣就激發(fā)了大家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而這些過程需要充足的時間,這在常規(guī)課中是很難保證的,因此比較適合長課完成。
當然,這個結論也有偶然的因素,如內容的可接受性、題目的難易程度不同等。
(2)課后訪問
這種方法主要是以訪問學生為主,主要問題是學生對長課的時間控制及長課時的有效性。也以《烙餅問題為例》,非常喜歡這堂課的有22人,占73%,比較喜歡這堂課的有5人,占16%,一般喜歡的2人,占6%,感覺有點累的有1人,占3%,不喜歡這樣上課的0人,訪談人數(shù)總共30人。
對于這個訪問結果,我們認為首先是注重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對每一個課時都經過了認真的備課環(huán)節(jié),一般成功的課肯定是有充分準備的課。在備課時我們確保教學目標科學清晰明了,方向正確,教學目標的偏離將不能使教學任務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我們遵循教學原則,科學合理地選擇教材內容,適當安排練習,做到教材內容的選取恰到好處。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法,結果就會有差異。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盡量使教學方法從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靈活多樣地選擇教法,給予安排適當?shù)慕虒W時間。
其次是課堂的教學組織:我們在教學組織上做到語言準確,不啰嗦,風趣有效。不因老師的啰嗦而影響教學的時長和效果,在教學語言上,我們注意語言表達科學、準確、針對性強,要求教師做到清楚簡練、重難點明顯、富有邏輯性。
重要的是教學時間的預算控制。教學內容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我們都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合理安排時間。但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有不可預計的情況出現(xiàn),比如不是重點的教學內容占用了很長的時間。此時就要求教師要統(tǒng)籌整堂課的時間,在預計的時間內安排調控好,完成教學任務,將長課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實處,這樣長課的安排就不是空洞的了。
另外,短課時也做到有效、高效:短課時上的練習都是精選的,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得到反復的練習,思維與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我們做到充分了解學情,提高練習的有效性,有效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短課時中得到升華。
我們曾經對課堂教學形式做了調查,“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動手操作”等為主的學習是少之又少。有少數(shù)老師認為自己時常會這樣做,但也感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用這樣的形式很難,往往才開始時間就沒了,而且也不適合中低年級的學生,這樣形式的教學有點走形式,更是在浪費課堂時間。而有了長課時,學生可以充分地在課堂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也能充分地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保證學生有自主的學習時間。如在教學認識分數(shù)時,教師設計了一個要小組內幾個學生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同組的4人所擁有的橡皮泥的顏色不同但質量相同,要求小組內兩人每次互相交換半塊橡皮泥,并用分數(shù)記錄下來,學生充分操作后,發(fā)言都很積極,也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這樣全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會隨機生成各種不同的結論。
在實施長短課時期間,教師會有思考如何做好課的過程,會提高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并主動豐富學科知識,不斷去思考問題,不斷去超越自己。如一位老師在一次教研后寫的體會(片段):通過這幾次的實踐,我有了青春煥發(fā)的感覺,內心不時地涌現(xiàn)幸福感,但也同時遇到不少的困惑。說起幸福,是因為我喜歡靈活的課時制度,與學生充分地互動尤其喜歡,當我看到同學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探究的熱情和一究到底的精神,就會被感染,真希望每次課堂都是這樣的。
從這位老師的片段體會中可以看出,長短課時的實踐改變了老師的教學觀和教育方式。老師們真正“動”了起來,有困惑就會有思考,也才會有進步。長短課時的實踐,讓學校提高了教師專業(yè)活動的基礎條件,如課時習慣已經被打破,教師將不受時間的約束,教師組織教學的方式、教學過程的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交往的方式都有了更新,為教師提供了重要的環(huán)境因素。同時,不定期的學習和教師評價也是促進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有利因素。
[1]賈琳.小學數(shù)學問題情境有效創(chuàng)設研究[J/OL].學周刊,2018(11):21-22.
[2]劉彪.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策略[J/OL].學周刊,2018(11):51-52.
[3]馮炳柒.淺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如何實施有效的引導[J].考試周刊,2018(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