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市楚門中心小學 徐立財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理解估算的意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辈浪憬虒W分學段提出了目標及要求。估算是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根據(jù)具體條件及知識,對數(shù)量和結果做出推斷和估計,估算比精算更靈活、更開放,更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應用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利用估算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十分薄弱。例如下面這樣一道習題:
圖1
圖2
大部分學生的解題方法如圖1,先精算行駛的總路程:28×5.8=162.4(千米),然后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而很少學生像圖2兩位同學一樣,利用估算來解決的,更多學生習慣了利用精算來解決問題,更何況題目沒有明確要求估算。再如:
圖3
從上例(圖3)不免看出,學生利用估算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比較單薄,通常審題不夠仔細,一見“估一估”“大概”“大約”等字眼,就條件反射地用估算解決,或簡單地求計算結果的近似數(shù),像這樣,以“估”而“估”。再者,估算與精算相比,需要更多的思維推理,解題策略更加開放,學生不免畏懼、排斥。這種排斥同樣也存在于部分教師的心里,由于估算解決問題的結果評價缺乏評價標準,標準不唯一,利用精算更加保險,似乎遺忘了估算。如何轉變以上估算教學的現(xiàn)狀,從以“估”而“估”走向以“用”而“估”,拓展思維,有效提升估算的價值?下面結合自己平時的一些教學案例,就估算教學談一些粗淺的做法與思考。
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要便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促使學生能理解估算、應用估算,對估算產(chǎn)生興趣,關鍵是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估算的作用與價值。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立足生活,結合教材,尋找學生感興趣又熟知的事例,體會生活中估算的必要性、簡潔性,增強估算的意識。例如,三上“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這一單元,利用估算解決問題,如圖4:
圖4
教材編排了生活中的實例——購買門票,很容易喚起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并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買票前,一般先估一估大概的價格,且要多估,避免不夠。通過多種思維的碰撞,理解估算的意義,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再如,在教學“小數(shù)乘法”時,列舉生活實例引入:“一位老奶奶挑著自家的廣柑叫賣,3.5元一斤,媽媽挑了6個,重4.8斤。老奶奶說一共21元,媽媽卻與她理論,你覺得有必要嗎?”利用生活實例,“有求于學生”,喚醒學生的計算愿望,他們有的在筆算精確結果,有的在沉思會不會有陷阱,還有的一下子就喊道:“不對,老奶奶算錯了,估一估就知道了,把3.5元估成4元,4.8斤估成5斤,所以總價一定小于20元?!边€在冥思苦想的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帶動他們自覺利用估算解決問題,以“用”而“估”。
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鉆研教材,精選題目,讓學生在策略的選擇中、思維的碰撞中感受估算的魅力。例如有易錯題:8.4÷0.98○8.4×0.98,在教學時,總有部分學生未能靈活解決,他們通常精算出左右兩邊的得數(shù)而比較,十分麻煩。而利用估算,把0.98估成1,左邊的商一定大于8.4,右邊的積一定小于8.4,因此就可以直接判斷“8.4÷0.98>8.4×0.98”。再如:“如果1.6千克黃豆能磨8千克豆腐,那么1千克黃豆能磨豆腐多少千克?磨1千克豆腐需要多少黃豆?”這種題目比較繞,問題也容易混淆,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解決類似問題時很容易出錯,不知是“1.6÷8”還是“8÷1.6”。如果結合學生對除法的理解,再采用估算方法,就事半功倍了,只要估一估黃豆與豆腐的質量誰大誰小,自然就明白了“1.6÷8”和“8÷1.6”的意義了。諸如以上的題目,估算無論在解題的方法上還是在算式意義的理解上,都有它獨特的優(yōu)越性。
“數(shù)學來自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日常生活中估算比筆算的應用更加廣泛,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而估算在解決生活問題時,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往往同一個素材、同一個情境,因為問題的不同,估算的策略也會不同。例如,五上“小數(shù)乘法”中的估算解決問題(如圖5):
圖5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媽媽購物的生活情境,課件演示:“快速算一算,剩下的錢能否買一盒10元的雞蛋?或購買20元一盒的?”部分學生會順勢拿出筆開始精算,先求花掉的,再求剩下的,最后判斷夠還是不夠:30.6×2=61.2(元),26.5×0.8=21.2(元),100-(61.2+21.2)=17.6(元)…,此時,老師加以肯定:你們的方法非常精準,誰有更好、更簡潔的想法?那些思維活躍的學生早已坐立不安了,急于回答。生1:“利用估算,很快就可以判斷了?!鄙?:“對啊,把大米的單價看作31元,把肉的質量看成1千克,所需的總價也不會超過27元,所以剩下的錢夠買10元一盒?!薄處熇^續(xù)激發(fā)學生思考,其實同學們剛才探討的解題方法,歸納后大致就是如下小亮和小丁的想法,出示圖6:
圖6
師:“小亮與小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小亮解決的問題是‘剩下的錢買10元一盒的夠不夠?’經(jīng)過觀察,把大米和肉的總價都估大,余下的錢還足夠,所以一定夠買。”生:“小丁解決的問題是‘買20元一盒的夠不夠’,把大米和肉的總價都估小,余下的錢自然就多,這時還不夠……”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思維的激辯,悟透估算的兩種基本方法,理解“估大”與“估小”的意義。
新課標指出呈現(xiàn)內(nèi)容的素材應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而學生的現(xiàn)實包括生活現(xiàn)實,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尋找身邊熟悉的、有趣的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必要性。例如,教學“加減法估算”時,問題呈現(xiàn):“楚門小學二(1)班有4□人,二(2)班有4□人,徐老師要給兩班學生準備多少張練習?學生有以下幾種反饋:4□+4□≈80﹙人﹚,4□+4□≈90(人), 4□+4□≈90(人)。經(jīng)過學生的激烈辯論,第一種情況首先被學生排除,估小湊整一定不夠;第二種得到部分學生的贊同,但一直認為估中不保險;第三種一致贊同,都認為這種“估大”的方法一定夠。接著追問:“在生活中,像這樣估大的方法適用于哪些情況?”最后呈現(xiàn):楚門小學二(1)班有43人,二(2)班有48人,徐老師大約要給兩班學生準備多少張練習?從抽象到具體,再次引導學生思考:43+48≈90(本),四舍五入,一個量估小,另一個量估大,部分抵消,雖然十分接近準確值,但還是不夠,最后認為“43+48≈100(本)”比較合理。像這樣,學生在思辨中體會到估算的多樣性及解決問題的策略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估算的靈活性。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數(shù)感作為數(shù)學教育的核心概念。數(shù)感如同語感,是在平時的數(shù)學學習中慢慢積累而成的。在計算教學中,結合筆算及口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滲透估算,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感。例如:在教學“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筆算除法”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就是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很容易丟“0”,像“4944÷48=13,3600÷24=15”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甚至有部分學生檢查豎式都很難看出,因此,在教學筆算時,讓學生養(yǎng)成“算前估”的習慣,就可以大大避免計算的錯誤率。“4944÷48≈100>13,3600÷24﹥100”,錯誤自然非常明顯。
當然,也可以“算后估”,如在教學“小數(shù)乘法”時,計算1.8×0.15,總有學生會點錯小數(shù)點,或數(shù)位錯誤,如“1.8×0.15=2.1”。再如一些口算題:“1.25×0.8、0.3÷0.01、3.2÷0.32”等,都是常見的計算錯例。面對這些馬虎,老師只要注重引導,培養(yǎng)學生算后利用估算檢查的習慣,就能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及學生的反思自查能力。
綜上所述,靈活掌握估算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估算習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整體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挖掘教材,把估算有機地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學生搭建估算的平臺,使估算成為一種習慣,從“以估而估”真正走向“以用而估”,有效地促進學生估算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1]管道忠,邱貽根.估算不應是被遺忘的“百合”[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6(11).
[2]郭麗.改進教學策略 落實估算要求[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