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基于形勢、課程、學生的需要,在思政課教學中,應有效運用新媒體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取得新實效??梢酝ㄟ^建平臺、重經營、強管理、建機制等手段,尤其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三個轉變”為培育實踐尋找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核心價值觀;創(chuàng)新實踐
基金項目:麗水市高層次人才項目“新媒體教學平臺助推中高職思政課改實證研究”(2014RC33)
一、背景
(一)形勢的需要
毛澤東有句名言:“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政課。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提出要積開展“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行動。自媒體時代,占領高校意識形態(tài)網絡新陣地,更要解決“橋”或“船”的問題。
(二)課程的需要
美國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效果最好”。新媒體教學平臺一定程度上將思政課學習“被動”化為“主動”,內容的“開放”與豐富,強化了網絡文化的教育引導;話語表達的平等與親和,激發(fā)了交流的需要;關注與跟蹤功能,提高了思想研判的時效。
(三)學生的需要
我們的觀點:“學生在哪里,課堂就應該在哪里”。根據相關調研統計,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和從業(yè)者都是年輕人。當下,新媒體已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環(huán)境,工具尚可用可不用,而環(huán)境則意味著無法擺脫。
二、目標與思路
樹立一種理念:以培育大學生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理念,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建設兩個平臺:思政課微信、微博平臺。實現三全育人:全時空、全程與全方位育人。做到四個轉變:第一,創(chuàng)新授課模式,由傳統課堂教師結論灌輸向“零距離”師生共同探討解惑甚至因材施教轉變;第二,創(chuàng)新授課內容,由規(guī)定單一教材教學向新媒體信息有益補充教材教學轉變;第三,聯動創(chuàng)新“第三課堂(虛擬社會)與第一、第二課堂的“教學做合一”;第四,由傳統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向“知行合一”為目標的考評方式轉變。培養(yǎng)五種職業(yè)品質:熱愛祖國、奉獻社會、艱苦創(chuàng)業(yè)、盡責感恩、遵紀守法。
三、主要做法
(一)建平臺
首先,在完善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重點構建具有一定規(guī)模效應和社會影響力的“思政課微信、微博教學平臺”,把其作為思想引領、聯系與服務學生的重要渠道。重點做好:一是建設好思政課官方微信、微博平臺微空間(具備網站功能,包括資料上傳、視頻、音頻播放;拓展“微訪談、微調查、微課堂”等新興功能)二是開通班級微信群、微博;三是學校思政重點工作項目和品牌活動的名義開設專項工作微信、微博;四是“兩課”教師骨干、輔導員、學生“意見領袖”等工作微信、微博,形成矩陣。利用移動互聯,傳播好聲音,傳播正能量,努力實現“時間無障礙”、“空間無阻礙”和“資訊無屏障”全方位覆蓋。
(二)重經營
制定若干專題,有計劃、有選擇、有重點地謀篇布局、規(guī)劃經營。一是有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進一步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重點引入、參考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官微的評論觀點,運用思政理論課的政治原理和觀點,開展時事政策教育。二是傳播經典(國史、黨史與傳統文化),讓科學理論在學生中入腦入心。三是緊密結合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微觀察、微直播、微訪談和“線上交流,線下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第二、第三課堂的行為養(yǎng)成和思想動態(tài),使其成為作業(yè)展示、實踐分享、經驗交流、信息共享的平臺和窗口。四是及時研判學生思想動態(tài),因材施教。通過新媒體的“關注”功能即時體察學生思想內心的豐富變化,通過“跟蹤”功能即時把握學生每一時期、重要時刻的心理、行為變化,及時研判發(fā)展趨勢和潛在影響,進行信息反饋和輿情監(jiān)測,迅速地發(fā)現、分析與解決問題;也可以及時發(fā)現優(yōu)點、樹立典型。五是由傳統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知行合一”為目標的考評方式轉變。六是緊密互動,突出輿論引導。適時理性發(fā)聲、解疑釋惑,與學生進行直接、平等地交流溝通,有效形成虛擬社會與現實課堂的良性互動,知行統一。
(三)強管理
強化“思政課”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意識,規(guī)范新媒體安全管理。重點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平臺賬號管理制度。二是制定信息發(fā)布審批制度。明確信息發(fā)布、活動開展的基本原則,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章制度。三是強化新媒體教學平臺的經營監(jiān)管制度。此外,積極探索危機應對策略研究,建立快速處理與反饋機制,制定相關應急預案。
(四)建機制
新媒體教學平臺在思政課中的應用實踐貴在落實,難在堅持,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一是在業(yè)務過硬的思政教師和學生干部中組建隊伍,擔任新媒體顧問和校園輿情觀察員。力求通過積極開設妥善經營,努力使這些政治素質過硬、新聞意識敏感、文字表達能力強的思政課教師成為“微天地”中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意見領袖、精神導師。二是要建立考評機制,選樹優(yōu)秀典型;把學習實踐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情況有機融入學生期末成績考核中,確保工作落到實處。三是深入實施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成立新媒體研究會,開設《高職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網絡安全意識,最終實現學生運用新媒體教學平臺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價值歸依。
四、課堂教學實施方法
(一)注重課前預習的過程及效果-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
微空間內,提供思政課學習資料在線閱讀、時政新聞評論、黨史等題材影片在線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數字展館鏈接、學生活動視頻展示等服務。在思政課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通過平臺發(fā)布課前預習信息,如視頻資料推薦觀看、相關背景材料閱讀、布置預習題目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尋找答案。其次,學生通過教學平臺向教師反饋其見解、感受或疑慮;最后,教師根據反饋,一對一、一對多地交流,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修正教案設計,為課堂教學或翻轉課堂做好充分準備,在過程中,學生可以成為主動收集、提供課堂教學相關信息資料的助手。
(二) 課堂教學強化對知識的深層挖掘-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向形成性評價為主轉變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思政課教育教學需要,甄別挑選,適時適當引用權威官微或知名學者、專家和大學生意見領袖等發(fā)布的資料和案例,通過播放簡短音、視頻輔助教學或展示學生的問題、資料、作業(yè)等,使學生從被動的課堂心理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人人積極參與,課堂集中展示、點評學生優(yōu)秀作品。線上線下互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得益彰。
(三)課后學習注重知識學習的拓展延伸-以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
首先是“新媒體作業(yè)”,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公開展示作業(yè)或者“私信”教師。教師批改后,學生不僅可以知曉自己的答題情況,而且還可以直接從線上知道其他同學的回答,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也一定程度避免了互相抄襲。與此同時,平臺根據實際情況定期編輯、發(fā)布#思想的聲音#、#時政熱點#、#法律課堂#、等話題,組織開展“微調查、微訪談、微討論”等活動,使之成為思政課的“傳令兵”、“咨詢室”、“交流地”和“資料庫”,構筑全時空的育人環(huán)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曹正.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徐徐,女,浙江桐鄉(xiāng)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