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 我們所受的教育除了來自自然和人之外,還來自事物的教育,然而事物的教育的完成不僅要以人的教育作為中介,同時又要遵循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雖然在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但它卻又極易被人們所忽略,它主要教導(dǎo)人們要擁有怎樣的品德以及要樹立怎樣的態(tài)度,隨著時代的變化和人們認識的提高,新的認識會取代原有的認識,人們對事物的教育又會有新的感悟,事物的教育對人的啟示不僅因人而異,也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而異。因此,我們要以發(fā)展的態(tài)度看待事物的教育問題,也要以發(fā)展的態(tài)度看待周圍的一切問題。
關(guān)鍵詞 事物的教育 人的教育 自然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77
Education of Things Cannot Be Ignored
LIU Jing
(School of Marxism,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20)
Abstract The education we receive comes not only from nature and from human beings, but also from the education of things. However, the education of things must not only be based on human education but also follow the education of nature. Although the education of thing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life, it is easily neglected by people. It mainly teaches people what kind of morality they should possess and what kind of attitude they should establish.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new knowledge will replace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people will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education, education of things to people not only from different people, but also because of time, and place and conditions vary. Therefore, we should treat the educational issue of things with a developmental attitude, and we should also look at all the issues around us in a developmental attitude.
Keywords education of things; education of people; natural education
1 事物的教育不是獨立存在的
盧梭認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自然的教育指的是“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nèi)在的發(fā)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別人教我們?nèi)绾卫眠@種發(fā)展”;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jīng)驗”。盧梭認為,“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人的教育又是我們能夠完全可以控制決定的,而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能夠由我們決定”。①
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不僅僅只是受之于人和自然,還有更重要的事物。在盧梭看來,只有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配合我們無法控制的“自然教育”才能算是三種教育的“圓滿配合”。人所施加的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天性、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這樣,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和經(jīng)驗才能真正被兒童所接受。如果違背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過小的年紀里就為他講授成人的道理,他肯定是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按照自然的法則對兒童施加教育,我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就是事物的教育對人的啟示,事物的教育指導(dǎo)人們“人的教育”要配合“自然教育”,就是由于事物的教育,人們在教育兒童時才會想到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這往往卻成為極被忽略的一點。事物的教育不是獨立存在,它往往會滲透在其他兩種教育之中或以其他兩種教育為支撐。
2 事物的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
“事物的教育”在這三種教育中同樣承載了重要的教育功能。事物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它對人的教育最為直觀明了。例如:太陽東升西落,晌午居南,北半球的人們受此啟發(fā)為獲得最大和最長時間的采光等在房屋建設(shè)時的窗戶和房門都是朝向南方,這種教育的獲得是受之于事物,而且對于北半球人們來說,對于居于南方的太陽這種事物的存在,在做采光活動時我們只能遵從卻無法改變。盧梭強調(diào)“自然教育”,他是受到哪些事物的啟發(fā)呢?盧梭在《民約論》中也強調(diào)過“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②反映。
出他內(nèi)心里非常抵觸封建制度對人天性的壓抑。盧梭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深知封建教育制度對人們心靈的戕害,他不想成為社會希望他成為的“合格公民”的樣子,他希望能通過“自然教育”讓兒童身心獲得充足發(fā)展,培養(yǎng)為自由的“自然人”,而非社會所期望的“社會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③盧梭可以說是個人本位論中最激進的代表,他之所以有“自然教育”的觀點跟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雖然客觀環(huán)境無法改變但教育的方式可以改變,教育者可以為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從這里來講在遵循事物教育的過程中有些事物和環(huán)境等是可以根據(jù)人的態(tài)度加以改變的。
3 事物的教育取決于人的認識
我們從事物的教育中收獲最多的應(yīng)該是,要擁有怎樣的品德以及要樹立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大海,我們想到的最多的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它啟示我們要學習大海能夠容納百川的寬廣胸襟和宏偉氣魄;看到“水滴石穿”我們將學習到,要樹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人生態(tài)度。但是同樣是面對大海,有些人會認為,縱使河川再怎么努力可終究還不是落得“百川東到?!币粯拥木车?,因此他學習到的是宿命和接受;看到“滴水穿石”有人想到的是以卵擊石終究還不是粉身碎骨,認清自己才不至于魯莽行事……事物給了我們無盡的啟示,人們態(tài)度和品質(zhì)的形成都與事物的教育息息相關(guān)。但人能否從同一事物中獲得相同的啟示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因此從同一事物中所獲得的啟示也不盡相同。
人是施行教育的主體,究竟采取怎樣的教育方法以及傳授怎樣的教學內(nèi)容都是由人自己決定的,但是引導(dǎo)人作出哪種決定的卻是我們周圍的事物。一般來說,兒童在各個階段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發(fā)展水平在總體上是差異不大的,要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主要取決于人們在教育上所采取的方式。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在這種高壓生活狀態(tài)下兒童也被逼迫著快速成長。居于這種形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从械募议L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讓兒童提早學習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知識無論是他理解的還是不理解的都被通通地灌輸?shù)胶⒆觽兊哪X袋。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小學生在那里搖頭晃腦地背誦《論語》和《詩經(jīng)》,然而他們真的懂得這其中的深意嗎,他們只是記住了。超前教育雖然讓孩子提前掌握了很多知識,但很多超越年齡的學習內(nèi)容也嚴重挫敗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兒童甚至因此產(chǎn)生厭學心理。針對這種厭學現(xiàn)象,有的家長放慢了腳步,開始按部就班地讓孩子學習,有的家長仍認為自己的孩子不進步相比其他孩子來講就是退步,學習絕不能松懈。同樣是面對厭學,不同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這進一步證明了,事物的教育對人的啟示是因人而異的,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同的人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教育啟示也是不同的。
4 事物的教育對人的啟示是變化的
人們對事物教育的理解在不同時間是存在不同感悟的。古人起初認為從腳下的路向遠方一直走只會越走越遠,若不回頭就永遠不會回到原點,同時坐在地上望向四方都能看到天,則認為天是圓的,所以就有了“天圓地方”這一猜想,后來也就有了“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雖然這個故事在當時僅是笑談,但在當今來說,南轅北轍也會回到原點,南轅北轍不再成為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因此,關(guān)于事物的教育,不同的人對它的反饋是不一樣的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人們生活閱歷的加深,同一個人對原先同樣的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也是不一樣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及人們認識的加深,我們最終都能正確理解事物帶給我們的啟示。受事物的教育的影響,人們可能就會改變原有的教育方式。
雖然事物的教育對人的教育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但人究竟會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還是會受到人們認識的制約。例如隨著時代的進步,自然教育觀念就已經(jīng)沖擊了傳統(tǒng)的灌輸教育觀念,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更多新的思想觀念也會代替原有的思想觀念。認識具有反復(fù)性和無限性,只有經(jīng)歷過曲折磨難和反復(fù)探索,人們的認識才會更加深刻,才能更準確地領(lǐng)悟到事物的教育傳遞給我們的正確啟示。
5 三種教育相輔相成同等重要
自然教育主張釋放天性,但是人的天性并非全是善良的。例如人生來就有惰性,如果任由懶惰天性滋長,人人都想坐享其成、不勞而獲,那社會的生活次序也將會被就此打亂。中國古代也有一句名言“成由勤儉敗由奢”,故事來源于《韓非子·十過》記載:有一次秦穆公問由余:“你說,古代君主使國家興盛和覆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說:“是勤儉而使國家興盛,是奢侈才使得國家覆亡?!睘榉乐谷藗冊俅握慈绢愃频膼毫暫推姡逃呔鸵源藶槔?,要引導(dǎo)和教育兒童必須勤儉奮發(fā)。因此,我們要正視自然教育,既要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也要意識到它的不足。自然教育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基礎(chǔ),我們要遵循它卻并不意味著完全屈服于它,我們要學會善于區(qū)分,同時也要認識到兒童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自然教育的同時更要主張因材施教。事物的教育多被當作一種結(jié)果,人們常常容易忽略它的存在。自然的教育提出教育的程度和教育內(nèi)容受到人本身的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的限制,對兒童的教育不應(yīng)超前也不應(yīng)滯后,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然后就主張自然教育,但我們卻忽略了讓人們認識到自然教育重要性的關(guān)鍵恰恰是事物的教育啟發(fā)的。通過不符合兒童心智的教育帶來的弊端,透過這一事物現(xiàn)象人們才意識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需要注意事物的教育不是一成不變,一切會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人的教育是一個教育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人的教育從另一層面說卻是這兩種教育的一種手段,三種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輔相成,共組成一個整體教育活動。
在這三種教育中,自然教育提倡天性本能的釋放,重視個性和習慣的培養(yǎng);事物的教育強調(diào)個人的經(jīng)驗對個人成長的啟發(fā),重視品德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人的教育”則是“事物的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媒介。但人是教育的主體,若想人的教育能夠發(fā)揮好作用,就要以事物的教育為引導(dǎo),遵循自然的教育。正如盧梭所認為的,要讓兒童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主要取決于這三種教育的配合一致。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不能忽視,包括事物的教育。
注釋
① 盧梭.愛彌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
② 盧梭.民約論[M].法律出版社,1958.
③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jīng)典著作選讀》編寫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jīng)典著作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 丁洪浩,張宇.盧梭的三種教育觀與現(xiàn)代大學教育[Z].中國吉林長春,20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