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綺雯 楊明照 黃慧
摘 要 結合西藏班學生特點,對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采用案例分析教學,以增加學生學習微生物檢驗技術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本文就內(nèi)地西藏班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談幾點經(jīng)驗和建議。
關鍵詞 內(nèi)地西藏班 案例分析 微生物檢驗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6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class students,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y testing technology case study teaching to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microbiology testing techniqu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microorganism testing in the Tibet class in the Mainland.
Keywords Inland Tibetan Class; case analysis; Microbial Testing Technology
微生物檢驗技術是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并且在臨床檢驗工作中起著不可劃缺的作用,是每位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的課程。但是該課程所介紹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生物特性復雜,鑒定思路多樣,使學生對知識點難以記憶。[1]特別是對西藏班學生而言,記性難度更大。這是因為藏族學生本來對漢語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要老師語速增快一點,可能就跟不上老師的思路,現(xiàn)在需要他們面對內(nèi)容極易混淆的細菌各論,容易造成學習倦怠、思維紊亂,影響教學效果。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我們嘗試對內(nèi)地西藏班學生實行案例分析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充分調(diào)動藏族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對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的求知欲,提高綜合素質(zhì),以使藏族學生在今后能勝任醫(yī)院檢驗科微生物檢驗室這一臨床崗位。
1 案例分析教學方法
1.1 案例設計
按照專業(yè)教學大綱要求,結合目前臨床病原微生物檢出情況,選擇有代表性,可分析性的典型案例,并結合藏族學生特點,選擇簡單易理解的案例,案例展示采用多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技術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帶領學生圍繞病例資料討論分析。例如講解病原性球菌中的葡萄球菌致病性時引入相關感染案例:某旅游團在旅途中,突然有部分團員出現(xiàn)頭暈、惡心、腹痛、嘔吐,并且情況不斷加重,最后將團員送至當?shù)蒯t(yī)院。醫(yī)生詢問發(fā)現(xiàn),凡發(fā)病者早餐均食用過蛋炒飯。衛(wèi)生部門對旅客下榻的旅店就餐環(huán)境及餐具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無異常,但值班廚師王某正患甲溝炎,是他將今晨把用于蛋炒飯的冷飯分裝后放置4℃冰箱的,故取剩余食物、患者嘔吐物、患者糞便、廚師的感染病灶的分泌物進行微生物檢驗,標本均發(fā)現(xiàn)大量革蘭氏陽性桿菌,呈葡萄串狀排列。據(jù)此提出問題:(1)本案例是可能由何種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2)如何明確診斷,應增加哪些檢查步驟?(3)實驗室檢查時應該注意該菌哪些耐藥機制?應該如何有效用藥,避免耐藥菌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激起學生對課本知識探索欲望,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探究竟。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查閱很多相關的資料,從而對課本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又如講解菌群失調(diào)癥時引入案例:患者女性,70歲。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入院,給予吸氧,青霉素治療后,熱退,咳嗽減輕,但7天后該患者出現(xiàn)腹瀉,嘔吐,體溫再次升高,糞便革蘭染色鏡檢發(fā)現(xiàn)大量G+球菌,其中夾雜少量G-桿菌。據(jù)此向學生提出問題:(1)該患者腹瀉最有可能有哪種細菌引起?(2)引起此腹瀉的發(fā)生機制是?(3)治療該菌應該如何合理用藥?讓學生們圍繞菌群失調(diào)這章內(nèi)容去探索和學習。
1.2 課堂實施
在案例分析教學過程中,先由教師提出典型案例,從案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帶問題去學習本章書的內(nèi)容,在授課過程,教師提示案例相關知識內(nèi)容,引導學生思考,并組織分組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整理解決問題的思路。[2]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細菌鑒定程序,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案例分析過程中可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在教師總結關于案例的解題思路后,隨即提供學生檢查所需標本,向學生講述實驗原理、操作程序、注意事項等,對于學生初次進行的實驗操作,教師要親自示范,并向學生交待清楚實驗試劑、標本和儀器等的分配情況,最后學生對標本隨即進行鑒定,加深對案例及課本內(nèi)容的理解。例如對上述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中,教師對案例進行剖析后即給學生提供葡萄球菌培養(yǎng)物進行鑒定。在案例分析課程結束后都要求每位學生寫一份對本節(jié)課的問題反饋或心得體會,通過對反饋的總結,不斷累積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 教學體會
2.1 結合藏族學生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藏族學生要比漢族學生的知識基礎薄弱,因此不能用同一標準要求藏族學生,需要因材施教。如西藏班學生日常生活以藏語為主,漢語接觸時間較短,甚至部分學生不能正確書寫漢語,對漢語理解較差。對于案例展示方面,單一文字描述對于藏族學生來說,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激發(fā)其興趣。為此采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增加圖片、動畫、配音等,令學生更愿意參與到案例討論,同時教師注意控制好語速。而且藏族的學生很團結,作為少數(shù)民族群體,他們的民族群體意識比較強,喜歡以團隊的形式活動,故在案例分析討論時,以分組討論為宜,以小組的形式集體完成,通力合作,積極查閱課本,相互溝通、討論,從各個角度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各小組選1~2名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方案,回答教師及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藏族學生從小生活在交通閉塞、與外界缺少信息交流的地區(qū),因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較弱。[3]在理解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傾向于依賴主觀的猜測,這也就導致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方面也存在問題,這需要課堂上教師對于案例中出現(xiàn)的知識點進行列表總結,對于各種細菌間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增加案例舉例,增強學生的理解。又如藏族學生雖然抽象思維不強,但是他們歌舞能力超過漢族學生,這一點可以運用在激勵學生參與案例分析時,通過一些設計的歌舞小游戲,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一定獎勵,以此形成學生間的良性競爭,也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2.2 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案例分析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起了關鍵的作用。面對一個臨床案例,由于理論知識不扎實,同時缺乏臨床經(jīng)驗,學生最初會感覺到信息量大,無從入手,特別對于藏族學生而言,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難以參與案例討論。這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參與到學生的案例討論,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想辦法解決,控制全局,而并不是作為一位旁觀者。例如學生在分析菌群失調(diào)的案例時,由于缺乏經(jīng)驗,在分析問題中難免存在欠缺,感覺無從下手,會出現(xiàn)有的學生沒有明白案例中糞檢的意義,有的學生沒有明白氣管炎和腹瀉之間究竟有什么聯(lián)系等。當各組出現(xiàn)問題后,教師要及時了解,師生一起分析、解決問題。有的小組需要反復多次解釋后才順利完成案例討論。又比如在對食物中毒案例分析過程中,不少學生對采集什么樣標本和糞便標本如何處理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有的認為對于中毒的病人需要采集外周血;有的認為糞便標本需要及時鏡檢,這時就應該引導學生先認識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然后了解葡萄球菌在人體的繁殖位置,以及解釋大便標本檢查意義所在。最后建議學生對食物中毒的病人宜采集糞便標本,并應及時在腸道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進行分離接種,最后取分離后可疑菌落進行形態(tài)學鑒定、生化鑒定和藥敏實驗。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相當于完成了一個小型課題的所有工作,通過這一次課學到的東西相當于平時的幾次、甚至是十幾次課的內(nèi)容,也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3適時對案例進行總結
對于案例討論,學生往往只注意解決教師當前所提出的問題,據(jù)此所獲得的知識點往往比較離散,不利于長期記憶。因此經(jīng)過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知識點的梳理,將案例中的知識點系統(tǒng)地給學生總結。另外在臨床案例中,不可能單憑單一學科的內(nèi)容就完美解決問題,可以增加其他學科如藥理學、病理學等知識講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案例,特別是對抗生素的選擇和應用的講解,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4提高教師綜合素質(zhì)
案例分析教學相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法而言,對教師知識水平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除了對課本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外,對學科的前沿知識、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儲備。另外如何以學生為本,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每次課前都要需要思考的問題,再者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所介紹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眾多,如何讓學生對枯燥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并產(chǎn)生興趣探究它的相關內(nèi)容,就需要課前精心設計案例,保證其代表性、可討論性、可延展性,例如可以選取用大家熟悉的、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的案例,同時注意選取案例要以教學大綱為標準,案例盡可能包含大綱中重點、難點。為了設計合適案例,教師可以在教研室內(nèi)進行充分討論、交流,增加高職稱教師和年輕教師的經(jīng)驗交流,促進資源共享。
綜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學是以案例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法,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法灌輸式教學,更能增加學生學習微生物檢驗技術的興趣,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案例分析教學將課本中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將相關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化掌握知識和優(yōu)化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教師根據(jù)西藏班學生特點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因材施教,適時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加強學生對知識理解。雖然案例分析教學有其優(yōu)勢,但是仍然處于探索過程中,也并非全課程都適宜采用案例分析教學,因此需要進一步細化案例分析教學的細節(jié),使其成為一種成熟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湯麗霞,費世杰,何濤,等.案例分析在臨床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探討[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6.38(3).
[2] 孫偉,蘇建榮.案例分析在臨床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15).
[3] 黃媛.內(nèi)地西藏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應對政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