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
現在孩子學習的知識等到他畢業(yè)就業(yè)時就已經過時。這也意味著學習將是一輩子的事情。有學習力才可能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
“知識改變命運”,相信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墒欠旁诮裉?,或許改成“學習力改變命運”更恰當。
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18世紀以前,知識增長速度一般為八九十年翻一番;19世紀60年代,知識增長速度為五十年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增長速度加速到三到五年翻一番。1980年到2000年,人類社會20年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的知識是過去2000年的總和。
2017年,在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論壇上,李開復說,“未來十年50%的工作會消失”。換句話說,現在孩子學習的知識等到他畢業(yè)就業(yè)時就已經過時。這也意味著學習將是一輩子的事情。
于是,學習力就成為當下及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競爭力。
那么,你認識學習力嗎?
不妨先從“終身學習”“學會學習”兩個耳熟能詳的詞說起。
學習力&終身學習
1972年由埃德加·富爾任主席的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p>
因為知識的更新如此迅速,所以有學習力比有知識更重要,有學習力才可能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
可見從某種角度而言,學習力所蘊含的理念之一就是終身學習。但是學習力不僅僅是一種理念,它更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概念。
“學習力”一詞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國麻省理工管理學院教授佛睿斯特寫的一篇文章。他指出學習力對于組織管理的非凡價值。而且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學習力的設計與實施使國際著名企業(yè)受益。自20世紀80年代,學習力研究開始在教育領域興起。
百度百科中“學習力”包含學習的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要素,這也是最為普遍的對學習力的一種認識。但百度百科中的闡述更多是從企業(yè)管理出發(fā)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從教育文獻中去做進一步的了解。
《教育領域學習力研究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一文通過文獻整理和分析,梳理出了學習力內涵釋義的四種定位傾向。
一是學習力內涵的能量觀:學習力是存在于人類自身,直接影響人類隨著時間生長、發(fā)展和獲得成就的生命能量。二是學習力內涵的品性觀:人的學習力是人在學習活動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結構和身心能量組成的一種個性心理品質。三是學習力內涵的素質觀:學習力是現代人基礎性的文化素質。四是學習力內涵的能力觀:學習力是通過獲得與運用知識最終改變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的能力或者是動態(tài)能力系統(tǒng)。
或許這樣的定義仍顯抽象,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學習力構成要素進行一說明。下文介紹《我國學習力平均研究十年》一文中的梳理。
1. 三要素說。學習力是由學習能力、 學習動力和學習毅力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的動態(tài)運轉系統(tǒng)。2.四要素說。有研究者從管理學的角度認為組織學習力包括預警力、認知力、傳遞力、調節(jié)力。3.五要素說。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學習轉化力和學習創(chuàng)新力的總和。4.六要素說。學習力包括學習行為總動力、學習需求識別力、學習潛能評價力、學習行為理解力、學習活動激活力、學習能力。5.八要素說。從關聯主義視角來看,學習力包括聯結力、適應力、敏感力、搜尋力、判斷力、遷移力、實踐力、創(chuàng)新力。6.四階段、十要素說。有學者把學習力分為四階段(觸發(fā)、推進、有效完成、轉化提升)、十要素(學習行為總動力、學習需求識別力、學習潛能評估力、學習行為理解力、學習活動激活力、學習能力、學習行為合作力、創(chuàng)新力、競爭力、社會適應力)。7.十一要素說。有學者結合物理學觀點分析學習力構成,指出它由吸力、引力、改力、創(chuàng)力、信力、化力、繼力、容力、承力、防力和解力構成。
正如文獻綜述所言,對于學習力的研究國內起步較晚,基本上還處于內涵闡釋和要素結構層面。
當然,學習力也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一句“終身學習”的口號。因為,終身學習表現為一種終極的狀態(tài)。那么,過程在哪里?所以接下來了解的是學習力如何構建與提升。
學習力&學會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信所有的老師都認同這個觀點——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他會學習,這就是一種學習力。從這個角度通俗地講,學習力≈學會學習。
現在回到上面的那個問題:怎樣才能教會學生學習呢?這也是提升學習力致力要解答的問題。
《教育領域學習研究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介紹了國外關于學習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果。
1.2004年,美國諾埃爾·蘭迪博士的“超級學習力訓練”,從學習的技巧、學習的方法、時間管理、記憶術、閱讀力、記筆記、激升寫作力、應付考試等多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提升學習力,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習者。
2.1985年,澳大利亞墨爾本郊區(qū)的Laverton中學與高校研究者合作創(chuàng)建的促進有效學習的項目,該項目試圖尋找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習者成為見識廣、目的強、更智慧、有主見的學習者。
3.2002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Claxton等人參與發(fā)起的有效終身學習編目項目,是國外此領域對學習力理論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代表。它提出了課堂上提升學習力的七個技術:創(chuàng)造健康的學習關系、進行對話學習、提供一個學習的榜樣、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評估學習、提供挑戰(zhàn)和機遇、創(chuàng)造一個有刺激作用的學習環(huán)境等。
4.英國曼切斯特大學Linda Rush博士描述了課堂上提升學習力的四步策略:解釋、協調、評論、建模。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我國基礎教育未來發(fā)展新特征研究”。該研究旨在構建以區(qū)域性決策力、校長領導力和學生學習力組成的基礎教育未來發(fā)展的基本模型。
近四年來,該項目組的學科教育專家在學習力視野下依據各自對學科本質的理解,結合中小學教學實際,提出了各自重構學科課程系統(tǒng)的主張以及分科學習力結構的構想。如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對英語學習力要素結構的剖析;北京教科院王漫研究員和浙江師范大學王國均、童志斌教授對語文學科學習力要素的構建;西南大學宋乃慶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張景斌教授,浙江師范大學張維忠教授、朱哲博士數學團隊對數學學習力的各自認識;北京師范大學李春密教授關于物理學力的基本要素思考;華東師范大學王祖浩教授對化學學科課程學習力的構建;首都師范大學林培英教授關于地理學習力的雙螺旋結構的探索。
基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信息技術助力初中常態(tài)課學生學習力提升研究”,楊艷艷對學習過程中學習力的提升提出了普適性的策略。她認為,學習力潛藏于個體之中,在學習過程中生成和提升,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學習的順利進行導致學習力的增強,反過來,學習力的增強又會促進學習的有效完成。
楊艷艷指出在學習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提升學習力。一是通過促進學生的能力動機和成就動機來提升學習力。二是注重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促使學生成為有效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三是教師要在課堂上協調好練習與反饋。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強調,教師應隨時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線索、給予參與或練習的機會,并適時反饋-矯正,在練習-反饋-矯正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策略逐漸的掌握、內化為自身的學習能力。四是教師要運用好課堂提問、考試等規(guī)范性評價和言語、表情、手勢等非規(guī)范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激發(fā)學習動力,提升學習力。
讓人遺憾的是,我國學習力在怎樣建構、以什么樣的機制來影響學生個體的實踐研究方面還很薄弱。
可見,要實現讓更多人能“學會學習”,必須要加大學習力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尤其是學習力應用研究。
終身學習、學會學習這些理念從興起到現在一直讓教育人為之熱血。相對于這兩個帶有感性色彩的詞,學習力顯得中性,它更多在于引領教育者去思考它的內涵、外延及應用研究。有一點毫無疑問,學習力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效果將直接關系終身學習和學會學習的實現。而這一訴求從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就日益突現,并因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更是讓學習力成為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
學習力與人工智能
在中國知網輸入“學習力”,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7年有關論文有7389篇。其中2000年以前發(fā)表的只有47 篇。
2008年4月,一個比較大的論壇討論了學習力,那就是首屆“南京—新加坡中小學校長教育論壇”,論壇主題“中小學生學習力的提升”,但是具體如何提升并未形成有效建議。
時隔7年,2015年11月18日—19日,在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指導下,由愛樂奇教育集團、新東方教育集團和賽伯樂投資集團聯合舉辦,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互聯網實驗室、新教育研究院、美國學習力研究院協辦的“國際學習力”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討論的主題雖然廣泛,都把眼光聚焦到了教育發(fā)展當下最深刻的變化——大數據時代、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以此來討論“學習力”。
2017年5月13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和華東師范大學在上海舉辦了“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大型論壇。
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在會上指出傳統(tǒng)的學校正在走向消亡,并提出了“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
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聯合創(chuàng)始人徐子望說,“人工智能來了、學習中心來了,什么是不變的?”他認為,“無教自教”不會變,“溫故而知新”不會變。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項賢明認為,“在未來,‘知識中心主義會慢慢淡出教育的舞臺,‘全人教育會真正占據核心。當然,今天的教育所重視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仍將是未來教育的重要任務”。
上海STEM云中心創(chuàng)始人、美國ACM計算機協會專家張逸中,在講到STEM教育時,對比了兩種教學——我們知道在傳統(tǒng)的教法當中,人們通過快速的知識傳授來達到已知知識領域的邊緣。其實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非常分散的。但是現在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假設和不斷的驗證的方式來學習,模擬科學家、工程師的研究過程,從而讓他們掌握了認知整個世界的能力,掌握了面向未知世界領域的認識能力。
上面的論說看似與學習力無直接關系,但是未來教育的空間、方式必將深刻變革,學習力的塑造難道不會隨之變革?
事實上,近年來,因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學習力”的研究進入了更火紅的時代。
人工智能時代里對學習的理解也正在發(fā)生著豐富的變化,不妨看下面這個熟悉的例子。
2017年5月柯潔完敗 AlphGo,在賽場上落淚稱:“它太完美我很痛苦,看不到任何勝利的希望?!痹谶@場人與人工智能對戰(zhàn)的背后,有一組數據引人注目——一個頂級國家級圍棋選手,一生只能下20萬次棋。AlphGo一天就可以下100萬次。
對于學習力的塑造,早有提議要根植于當下課程改革中,要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項目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結合。
當下人工智能已至,學習力的塑造也更廣泛地納入到創(chuàng)客教育、STEMA等前沿的教育發(fā)展潮流中。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都需要一直追問的一個問題是——學習力塑造是為了什么?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沒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它的目的?!?/p>
同理,我們是否也可以如此理解——學習力的塑造本身沒有目的,就是為了學會學習,為了終身學習。
讓我們再回到柯潔完敗AlphGo后的幾個月。那時柯潔釋懷了,他稱,從圍棋是一門藝術和修行的角度來看,AlphGo是永遠無法與人類競賽的。
是否,我們也可以如此理解:塑造學習力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人發(fā)展的本身,為了讓學習者擁有完美的人性,為了讓學習者過上一種詩意棲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