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華中學 劉春凱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
導師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進行德育,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轉(zhuǎn)變。導師制在師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導師制從制度上規(guī)定教師具有育人的責任,使教師在從事教學科研以外,對學生進行思想、學習、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作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通過幾年的實踐,筆者對導師制有如下思考。
這里的“選擇”不是選擇哪些教師可以做導師,而是選擇哪位教師可以做哪些學生的導師,比如學生優(yōu)勢學科或劣勢學科與相應教師的匹配,單親家庭學生、貧困生、學困生、問題生等與相關教師的搭配問題等。一般來說,可以先通過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內(nèi)心傾向于哪位導師,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適當調(diào)劑,因為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對于導師首先要講明設置導師制的目的、意義、范圍、方法等。因為教師工作緊、任務重,導師制實際上是延長了教師的工作時間、加重了工作負擔,那就要讓他們了解并理解,打消他們的顧慮,取得他們的支持,讓他們愿做、愛做、主動去做,這是導師制成功的前提。
其次明確導師工作的范圍,即“導什么”。導師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指導者,所“導”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導師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導師要“以德樹德,以志勵志”,做學生的楷模,逐漸提高學生的遵規(guī)守紀意識,培養(yǎng)他們自尊、自愛、自主、自律、自立、自強意識,形成良好品德,做一個積極、健康、上進的優(yōu)秀學生。
導師是學生學業(yè)上的指導者。導師要先對所“導”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有個基本了解,然后視具體情況逐步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逐步提高其學習能力,促進其優(yōu)質(zhì)、高效地完成本階段學業(yè),順利、如愿地進入更高一級學段的學習。
導師是學生生活上的啟導者。導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指導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如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難,大到經(jīng)濟難題、感情糾葛甚至單親家庭缺失的愛等都應盡力給予啟發(fā)引導,幫助他們端正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
導師是學生心理上的輔導者。當所導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或挫折時,導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中學生,他們視野開闊,精力旺盛,生活優(yōu)裕,情感豐富,面對繽紛的大千世界和高度發(fā)達的時訊網(wǎng)絡時代,容易受到這樣那樣的引誘、困擾或誤導,甚至誤入歧途。導師要未雨綢繆或及時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戰(zhàn)勝困難挫折,激發(fā)起學生自尊、自愛、自強的愿望。
導師制要求導師在工作中專心、細心、耐心、精心、愛心“五心”并舉,既要會做慈母,還要敢做嚴父。
1.學生分配。一般來說每名導師所帶學生以3—5名為宜,若太多,導師可能忙不過來,或是雖“導”卻似蜻蜓點水,難以深入、細致、扎實地投入工作;若太少,班級學生又分配不完。學生分配時還要注意優(yōu)秀生、學困生、問題生的搭配等問題。
2.情況了解。導師首先要通過談話、問卷、電話等手段對自己所導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家庭、學習、興趣、愛好等)做初步了解,隨著工作的深入逐漸加深認識。導師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透徹,工作越好開展,指導才更能對癥下藥。
3.定期交流。交流應該是多方面的:第一,導師每周至少與所“導”學生交流一次,了解各方面情況。當然,也可以是學生主動找導師交流、溝通,但無論哪種方式都要求有文字記載,特別是學困生和問題生,最好還要有方案設計。第二,導師每周要與班主任、任課教師溝通一次,了解所帶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情況、行為習慣等,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第三,每月至少與學生家長交流一次,尤其是走讀生,更要做到家校溝通,互通信息,防患未然。第四,每學期至少家訪一次。這點可視學校具體情況而對時間、次數(shù)做適當調(diào)整。
4.追蹤輔導。每名導師所“導”學生一般是1—3年,因此,每位導師要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跟蹤記錄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軌跡,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形成教育成果(如案例分析、論文等)。
當然,以上僅是基本的要求,而學生是變化的,事情是發(fā)展的,導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機動、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以實現(xiàn)教育效果的最優(yōu)化。
1.建立導師會診制度。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班主任牽頭,每兩周舉行一次(也可以視情況隨時進行,因為單位小,導師相對集中,靈活方便),針對某個(或幾個)學生或針對某個(或幾個)問題或現(xiàn)象,尤其是問題生或棘手問題,各自提出方案,匯集集體智慧,共同診斷,獻計獻策,制訂下一階段教育計劃,共謀發(fā)展,共同提高。
2.建立個案分析制度。以級部或年級為單位組織,每月組織一次個案分析會。導師針對自己所導學生一個月的發(fā)展變化(可以是一個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也可以是一次成功或失敗的談話)進行綜合描述,供大家借鑒,既是為發(fā)現(xiàn)情況、增強導師責任感,也是為其他導師汲取經(jīng)驗教訓、取長補短提供參考。
3.建立導師交流制度。以級部為單位組織,不定期(每學期可組織1—2次)舉辦座談會(聯(lián)誼會、分析會、交流會)組織導師交流,最好是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允許導師暢談自己的做法、看法、體會或者意見、建議等,暢所欲言,無拘無束,迸發(fā)智慧的火花,這類似于劍橋大學的“下午茶”制度。
4.建立導師論文和個案分析評選制度。每學期每位導師提交一篇論文或個案分析參加評選,對評為優(yōu)等的除給予物質(zhì)獎勵外,還要在評職晉級中給予適當加分并向報刊推薦發(fā)表。
此外,如果學校條件允許,最好專辟出幾間“師生談心室”(或曰師生交流室、師生工作室、師生話吧等),這樣更便于師生平等互動、加強溝通,學生才更能敞開心扉暢談。如果在辦公室,往往因其他教師的在場使得學生有所顧忌而影響談心效果。
幾年來,特長級部導師制的開展,使學生更了解生活中的教師,教師也更了解生活中的學生。這種親情化、個性化教育必將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生活質(zhì)量,讓教師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伙伴,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體會到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