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qū)第三幼兒園 姚 瑤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yǎng),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長?!爆F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種種原因導致家園溝通存在一定難度,而網絡家長會則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最大程度地解決這一問題。
近期,筆者組織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網絡家長會,基本流程如下:
“家長們好、孩子們好,感謝大家準時參與咱們班每月一次的家長在線論壇會活動?!苯處熢赒Q群里向家長們致開場辭后,先給家長播放了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片段。視頻講述了爺爺、奶奶對孫女倩倩百依百順,本應倩倩自己做的事都被他們代勞了,媽媽發(fā)現這一情況后,堅持讓倩倩自己穿衣、刷牙、收拾玩具、整理房間。漸漸地,倩倩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視頻播放完畢,教師請家長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家長們深有感觸,紛紛暢所欲言。隨后,教師通過PPT展示了本次家長會的主題:培養(yǎng)幼兒好習慣之生活自理能力。
進入正題后,教師首先向家長展示了此前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再通過分析講解,讓家長們了解到3至4歲是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關鍵階段,而替孩子收拾玩具、整理衣物、喂飯等行為則不利于培養(yǎng)自理能力,進而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fā)展的機會。
“孩子這么小,自己能做這么多嗎?”不少家長提出疑問。針對家長的問題,教師展示了孩子們在幼兒園自己吃飯穿衣、收拾整理玩具的照片,并介紹通過游戲、比賽等方式,能調動幼兒自我服務的積極性,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接下來,教師以心理學家斯金納的鴿子實驗為例,使家長們懂得了:孩子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改掉不良習慣。同時,家庭教育要與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不能包辦代替,剝奪幼兒自理能力發(fā)展的機會,造成孩子的兩面性。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做呢?首先,要根據幼兒的生理發(fā)展特點,逐步提出要求,看到孩子的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孩子信心;其次,家長要為孩子生活自理創(chuàng)設必要、合理的條件;再次,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如洗手、穿衣、穿鞋、吃飯、簡單整理物品等;最后,務必要使家園教育保持一致,持之以恒,勤加鞏固。
接下來的時間里,家長們踴躍發(fā)言,分享了不少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好方法,互相學習,互相受益。一些家長還與教師就孩子的問題進行了個別溝通。會后,教師將家長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進行了統(tǒng)計,并給出了解決辦法,以便做好今后的工作。
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家長無暇照顧幼兒,隔代教育現象較為普遍,這導致了家庭中教育觀念不統(tǒng)一,老一輩過度寵溺、過度關注、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開家長會時,許多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無法參加,來開會的基本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使得會上信息無法有效傳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年齡特點、發(fā)展水平不甚了解,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方法都存在很多問題,他們迫切希望與教師進行溝通,得到科學育兒的指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考慮到年輕家長熟練使用網絡的特點,開展網絡家長會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網絡家長會為家園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搭建了一個有效溝通的平臺,避免了家長因工作繁忙難以來園開會的麻煩;互動式、體驗式、探究式的交流,改變了教師“一言堂”、教師與家長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也便于家長們交流分享教育子女的經驗和方法。與此同時,還能促進教師不斷深入學習,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引領家長;更能敦促教師反思日常教育工作,進一步了解家長的需求和幼兒個體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促進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1.參會時間、空間更自由。
這種形式打破了時空限制,為身在外地或工作繁忙的家長提供了便利,他們同樣可以及時了解家長會傳達的內容,而且參會時間可短可長,沒有時間限制。個別因特殊情況不能與大家同步上網參加會議的家長,在會議結束后只要打開班級QQ群,同樣可以了解會議所有內容。
2.信息傳達、吸收更全面。
網絡家長會的表達方式更為自由活躍,平時不善言談的家長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投入到文字、音頻或視頻的交流中來,特別是許多家庭的爸爸媽媽會一起參與,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擴大了信息傳遞的范圍。同時,教師也能更好地吸收家長的看法和意見。
3.交流內容更有針對性。
在網絡家長會中,家長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其他家長的看法,網絡私聊功能也能滿足家長希望與教師或其他家長深入溝通、全方位了解自己孩子的愿望,更有針對性。
4.從“一對多”到“多對多”。
傳統(tǒng)家長會往往是教師唱主角,教師在臺上講,家長在下面聽,即使教師與家長有交流互動,常常也是幾個活躍的家長發(fā)言,大多數家長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家長間的交流互動更是極為有限。而網絡家長會營造了平等、輕松、愜意的氛圍,家長參與交流討論的積極性得以充分體現,改變了家長會“一對多”的交流模式,實現了信息交流的“多對多”。每位家長都可以說出自己教育子女遇到的難題,不僅能向教師求助,也能向其他家長求助。同時,家長也能向其他家長分享自己獨特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交流。
從存在的共性問題、孩子發(fā)展需要等方面來選擇主題。例如,9月可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實際情況,開展以“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為主題的網絡家長會;10月可圍繞小班家長存在的家庭教育誤區(qū),開展以“走出家庭教育誤區(qū)”為主題的網絡家長會。
可以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使教師了解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孩子在家中的表現,進行資料收集并分析整理,通過圖表等形式反映統(tǒng)計結果,使家長能更清晰地了解幼兒能力發(fā)展水平及家庭教育現狀,為采取下一步教育策略提供依據。
網絡家長會的時間可根據家長的意愿進行選擇,例如時間相對寬松的周末或平日的晚上,提前與家長商量并確定召開家長會的時間及形式。
在網絡家長會進行的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家長們的參與熱情,大家普遍認為網絡家長會為家園溝通、家長交流搭建了有效的平臺,開辟了家園溝通的新路徑。當然,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也會發(fā)現,僅僅依靠這樣的家長會還不能充分滿足家長對科學育兒知識和方法的需求,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和幫助,教師要不斷深入學習、探索、研究,搭建更多家園互動和交流的平臺,滿足家長的需求,贏得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