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摘要:無論是從工具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人文性的角度來看,“字原”在識字教學中有著單純現(xiàn)代漢字教學法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是提高識字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字原;小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384-01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育的基石,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是語文教師們經(jīng)常思考探討的問題。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片面地追求識字速度,以掌握漢字的音、形為目標而忽視字義的識字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危害也極大;只灌輸字義而忽略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蘊的識字教學方式則是不完美的,將字原融入識字教學實踐可克服以上兩方面的弊病?!白衷币辉~在傳統(tǒng)小學中,曾是文字學書的書名,后被定義為構成漢字形體最基本的偏旁,主要是一些獨體象形字和少數(shù)復體會意字。漢字的形體雖然千變?nèi)f化,數(shù)以萬計,但都是由一百五十余個偏旁字原構成的。例如,“休”字,由“人”、“木”兩個字原組成,表示人依傍大樹休息。字原不但形音義齊全,而且兼具語言表述與孳乳組合的雙重潛能。教學實踐證明,以漢字字原作為一種輔助手段進行識字教學,不但遵循了漢字屬性與兒童認知規(guī)律,而且可有效改善目前國內(nèi)識字教學“高耗低效”的現(xiàn)狀,解決文化教育功能缺失的問題,在識字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字原導入,激發(fā)識字興趣
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況且單純的識字枯燥無味,學生往往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教學需要出發(fā),依據(jù)識字內(nèi)容,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并促進學生識字。字原主要是一些獨體象形字,形狀具有直接的表義作用,它來源于對生活中實物形狀的描摹,意義一般容易理解。以字原導入的識字教學既直觀形象,又適應最近發(fā)展區(qū),將古文字的字形所像之事物來講解字義,然后說明古今字形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漢字符號與具體形象的圖畫聯(lián)系起來,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比如,“燕”字,形體看去很復雜,其實只要知道它是象形字,就不難指導學生識記“燕”字的寫法。在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生字時,我先出示篆文字“ ”,讓孩子們猜猜這是什么字?有孩子脫口而出“是小燕子的‘燕!”。我又追問,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這里是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薄斑€有,這里像燕子的翅膀”……的確,其字形活脫脫就是一只燕子的形狀:“廿”、“口”、“北”和“灬”的四個字原,分別代表燕頭、燕身、燕翅和燕尾,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很快就記住了“燕”字的形和義。字原分析,把看去十分抽象的漢字變成一幅幅圖畫、一個個故事,在兒童眼里,由點點畫畫組成的漢字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形象生動,有聲有色。這樣的教學既能優(yōu)化教學效果,又能激發(fā)兒童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也完成了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轉(zhuǎn)變,字形和字義已牢牢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并且使他們對漢字的性質(zhì)、特點也有了初步感知,為他們終身識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同源歸屬,增加識字量
漢字具有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律。其體系在音、義方面的系統(tǒng)性表現(xiàn)為兩種:一種是具有同一表音偏旁的合體字在讀音上相同、相近或相關,如“瞭、撩、僚、嘹、繚”都有聲旁“尞”,所以都為liɑo,只是音調(diào)有變化。另一種是具有同一表意偏旁的合體字,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關。字原作為一種偏旁就具有這種表音或表意的功能。將漢字進行同源歸屬,可使學生舉一反三,學一字帶一組字,大大增加了識字量。我國心理學家曹傳泳也指出,兒童習字,對字形辨認有特殊能力。首先指向熟悉的字形,然后,才指向更多的漢字。因此,用漢字同源歸屬的方法增加識字量,有助于提高兒童的遷移能力。例如,我教授了字原“馬”,讀音為mǎ,之后又適當拓展“嗎、媽、碼、罵、瑪、螞”這些常見字都讀mɑ,只是音調(diào)不同,學生一下子就認識了一組字,而且記憶深刻??梢?,遷移總是以先前的知識學習為前提的。學生牢固地掌握字原的形、義、音之后,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認識字原作為偏旁在合體字中所起到的表意或表音的作用,從而掌握合體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觸類旁通,增加識字量。
三、正本清源,預防錯別字
在批改作業(yè)時,教師常為學生的錯字連篇而苦惱。然而,糾正錯別字又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心理學原理表明,當錯別字作為一種表象儲存在人腦中形成記憶時,要想糾正它就很困難了,因為它已經(jīng)“根深蒂固”,只有運用強烈的刺激方式,從漢字的形、音、義等方面入手,將錯“根”挖掘,將正“根”扶植,使學生知道錯字錯在哪里,正字正在何處,才能在學生大腦中徹底消除錯誤的記憶,形成正確的新記憶。因此識字教學中,如果我們“盡量利用”漢字構形的理據(jù),給學生講清楚所教字的形與音、義之間的關系,就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漢字的構形原理從而大量地消滅錯別字,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四、管窺文化,發(fā)揮教育功能
識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認識和運用漢字。但在識字教學中講解和滲透漢字的文化底蘊,卻可以起到一石雙鳥的作用。漢字的表意性使它超越了語音的羈絆和時空的局限,成為一種可直接“視讀”的“活化石”文字,每一個文字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有助于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尤其是有助于兒童自我意識和道德品質(zhì)的發(fā)展。比如“受( )”字的學習,我告訴孩子,它表示一個人手持盤授給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伸手接受了這個盤子,讓孩子初步感受“施授辯證”的換位思考,為學生今后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之道奠定基礎,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移情能力,讓他們懂得謙讓和奉獻。讓學生掌握相當數(shù)量的“字原”,學會考察其在漢字形體體系中的構形、構意及其蘊涵文化信息的功用,既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漢字構形知識和漢字學史的教育,又受到漢字形體中所蘊涵的文化信息進而輻射到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方面的熏陶和教養(yǎng),培養(yǎng)了人文素質(zhì),進而提高其道德倫理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