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薇 孫啟耀
【摘 要】元話語是構建學術語篇連貫的重要手段,它充分體現了讀者與作者互動的言語表達方式,也反映了二者與語篇的關系。雖然對元話語的理論研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也是寫作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文章選取了中西方學者論文各25篇作為語料,以Hyland的元話語理論為研究框架,通過對比分析中外學者期刊論文引言部分中元話語的比例、共同點與不同點,指出中外學者在過渡類元話語、依據類元話語、限定成分元話語和承諾標記元話語的使用方面比較相似,而在增強標記元話語、自我指稱元話語的使用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同時發(fā)現,元話語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研究期望對今后中國學者的引言寫作提供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期刊論文;引言寫作;元話語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4-0083-03
【收稿日期】2017-12-04
【基金項目】2016年教育部項目“學術語篇中批評言語行為的互文性分析”,編號為16YJA740007;2017年教育部項目“網絡媒介審判中權力話語邊界的隱形操控機制研究”,編號為17YAZH061;2016黑龍江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項目“中國老年人文化群體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價值觀模式研究”,編號為16YYB04;2016中央高校專項基金項目“文本類型與情態(tài)成分的人際意義研究”,編號為HEUCF161205
【作者簡介】周薇薇(1981—),女,哈爾濱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孫啟耀(1957—),男,哈爾濱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語用學。 “元話語”(metadiscourse)最早由Harris于1959年提出,“指用于組織話語、表達作者對話語的觀點、涉及讀者反應的一種方法?!盵1]Schiffrin(1980:231)認為元話語體現了作者的語言和修辭含義,可以用來組織話語、傳遞主觀意圖。[2]Crismore(1989)提出元話語是我們日常生活語言的一部分,表現了我們表達的不同屬性、背景和立場。盡管研究者對于元話語的表達各不相同,但是綜合來看,他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元話語是交際中的重要手段,支持說話人/作者的立場,建立與聽者/讀者的關系。[3]簡言之,元話語能夠幫助聽者/讀者理解話語內容、解讀以及評價說話人/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意圖。
總體來看,在西方有關元話語的研究主要從口語和書面語兩個角度展開。[4—7]在口語研究方面,元話語與交際緊密相連,Schiffrin(1980)指出說話者在交流時經常使用諸如Well之類的語言表達形式組織和評價話語。[8]Williams(1981)是第一個正式使用“metadiscourse”一詞的學者,并從寫作的角度對元話語進行研究。[9]Hyland(1998)將元話語稱作“話語中的話語(discourse in discourse)”,并指出它在寫作、閱讀及文本結構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寫作是一種社會性活動,體現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元話語研究的重點就是作者如何向讀者傳遞寫作目的。[10]
Hyland(Hyland,2005:49)將元話語分為兩大類:[11](1)交互式元話語(interactive),其中包含5小類,分別為:表達句子之間關系的過渡類元話語,如in addition, but, and等;標識文本順序清晰結構的框架標記類元話語,如finally, to conclude等;指示語篇其他部分的內指標記類元話語,如in section 1, see Fig...等;指示其他語篇信息的依據類元話語,如according to X; Z states等;解釋命題意義的編碼標記類元話語,如namely, such as等。(2)人際元話語(interactional),起到了將讀者納入語篇的作用,也細化分為5小類:保證認可度的限定成分元話語, 如might; perhaps; possible; about等;強調重要性的增強標記元話語,如in fact; definitely; it is clear that等;表達作者對命題態(tài)度的態(tài)度標記語元話語,如Un fortunately; I agree; surprisingly等;彰顯作者存在的自我指稱元話語,如I; we; my; me; our等;以及明示作者與讀者關系的承諾標記元話語,如consider, note, you can see that等。
在國內,元話語研究經過30年的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學者從各個角度對元話語的特點、性質、分類、概念、功能、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2—14]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元話語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英語寫作、新聞報道分析,學生論文中元話語的功能等。[15—17]然而,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國內學者元話語的使用上,而對元話語的對比研究,則少之又少。本文借助Hyland元話語框架,以中國學者及西方學者發(fā)表的期刊論文為研究語料,對學術論文引言中的元話語進行對比分析,探究中西方學者在學術論文引言中元話語的使用情況。
一、研究設計
1.研究目的及目標
筆者一直從事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經過多年與學生的交流發(fā)現,用英語撰寫并發(fā)表期刊論文成為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大部分學生在將研究成果轉換為英文論文的時候,都是先撰寫中文論文,再將其翻譯成英語,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如文章邏輯結構不連貫,英文表達不準確、不地道,語法句法出現大量錯誤。在整個期刊論文中,引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概括論文的內容框架,還通過對前人研究的回顧、發(fā)展,提出不足,進而突出作者的研究目的、意義與發(fā)展脈絡。相對來講,引言是摘要的延伸,能給讀者提供更為詳盡的概括性內容。本文期望借助Hyland元話語框架,對中外學者英語期刊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對比分析,為中國學者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本研究希望實現以下研究目標:(1)中西方學者在引言部分使用交互式元話語的情況;(2)中西方學者在引言部分使用人際元話語的情況;(3)中西方學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話語的側重點;(4)為中國學者借助元話語提升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提供建議。
2.語料來源
為實現以上目標,隨機選取了中西方學者發(fā)表的英語期刊論文,涉及理、工、文、管等專業(yè)。中西方學者英語學術論文各25篇,共50篇。建立了小型語料庫I和II。我們在選取論文時注意到了所選論文專業(yè)的均衡性。同時,在選取西方學者論文時,盡量注意選取英美本族語人的論文,力求將來的對比分析具有一定的應用意義(這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僅憑論文作者姓名和工作地點來確定作者身份不具有足夠的準確性)。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1.交互式元話語的使用對比分析
筆者依據Hyland統計的各小類元話語,進行查找搜索,得出以下數據:西方學者在過渡類元話語、框架類元話語、內指類元話語、依據類元話、編碼類元話語方面的使用分別是89,3,0,67,和28,而中國學者的使用數量分別為81,7,0,63,12。
“交際元話語是作者用于構建層次分明、結構清楚的文本的語言手段。各交際元話語次類的使用趨勢相同,不過每周手段無論是使用聘書還是語言形式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18]本研究的數據結果表明:在引言部分,中外學者普遍使用過渡類元話語,出現的位置大致有兩處,一是在開頭,介紹研究背景之處,用來對之前研究的回顧;二是在過渡到作者本人展開研究之處,用來揭示前人研究不足,引出作者所研究的內容??蚣軜擞涱愒捳Z,尤其是在西方學者的期刊論文中,出現頻率不高。中國學者的期刊中偶爾在引言結束之處出現該類元話語,做出對全文的簡要介紹。內指類元話語與框架標記類元話語相似,無論是西方學者論文還是在中國學者論文中,幾乎都沒有出現,這與引言部分概括性敘述的特點有關,一般很少有學者會在該部分提及具體的研究和數據分析。依據類元話語經常出現在中外學者的論文中,比例幾乎相同,這也跟引言的特點相關,學者需要做出文獻綜述,需要使用依據類元話語進行之前學者研究及觀點的總結。編碼標記類元話語普遍出現在西方學者的期刊論文中,中國學者的論文涉獵較少。
2.人際元話語的使用對比分析
通過人際元話語,讀者可以積極參與文章的理解過程。統計結果表明:西方學者在人際元話語的使用方面,頻率較多。相較于交互元話語,中國學者使用人際元話語的比例較小。人際元話語的5個小類中,西方學者更傾向于使用限定成分元話語(92個),突出前人及當前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并對未來的推廣提出傾向性和可能性。中國學者更多使用增強標記元話語(54個),習慣在總結一項研究成果之前,加上肯定性的短語或句型,這與中國人的寫作思路相契合。在人際元話語部分,中外學者文章中不盡相同的一個現象是:西方學者幾乎不使用態(tài)度標記語元話語,原因在于引言部分強調綜合敘述及對整體文章的統領,作者無法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中國學者相對來講,使用的頻率較高。正如趙姝梅所提出的,國內作者往往使用一些表達強意的動詞比如(think, believe)以及意義強烈的情態(tài)助動詞,更多地做出肯定的斷言、結論。[19]此外,雙方都傾向于使用承諾標記元話語,通過使用consider等詞,進入文章目的的陳述。在自我指稱元話語的使用方面,出現了差別最大的情況:幾乎每個西方學者的文章都會出現,而中國學者卻幾乎都沒有用到過自我指稱的詞匯。這一發(fā)現與王湘,劉金明(2016)的研究有所不同,他們認為:“無論中文學術著作前言還是英文學術著作前言互動元話語使用率最高的都是自我提及語,分別占到了總用量的52.4%和49.6%。”筆者認為,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預料選擇的廣度及數目有一定的差異。與此同時,他們認為:“使用第一人稱的敘述不僅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而且讓讀者認為這書是作者的親身經驗,從而提升讀者對作者所寫內容的信任感,增加書籍的接受性?!盵20]
3.討論
(1)中外學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話語的相同點。綜合來看,中外學者在過渡類元話語、依據類元話語、限定成分元話語和承諾標記元話語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點,使用的頻率都比較高,且比例差別不大。這些元話語的出現能夠增強文章的連貫性,搭建很好的閱讀體系,幫助讀者理解各個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使文章的引言部分更客觀,具備引領全文的功能。
此外,中外學者雙方都使用較少的元話語為內指標記類元話語和態(tài)度標記元話語。通過位置的指示可以清楚地解釋數據,說明現象,所以一般來說,表示內指標記類的詞匯通常在“結果與討論”部分出現。態(tài)度標記元話語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而期刊論文強調客觀性,所以不適合在內容上加入表達作者強烈主觀態(tài)度的表達形式。
(2)中外學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話語的不同點。中外學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話語具有各自的特點。從數量上看,西方學者使用元話語的數量要高于中國學者,尤其是互動式元話語方面。從類別上分析發(fā)現,二者很大的區(qū)別在于:中國學者普遍使用西方學者不太采用的增強標記元話語,而西方學者則更多的使用中國學者很少涉獵的編碼標記類元話語和自我指稱元話語。
相對來說,由于西方學者一般都是以英語為母語,所以在語言和結構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寫作的水平更高,也更地道一些。對中國學者而言,英語是第二外語,在寫作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母語思維模式和寫作模式的干擾。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50篇中外學者期刊論文的引言中出現的元話語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元話語的存在能夠讓作者充分表達自己的寫作目的,幫助讀者有效地解讀論文內容。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存在差異,無論是交互式元話語還是人際元話語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異同。中西方學者在過渡類元話語、依據類元話語、限定成分元話語和承諾標記元話語等使用方面差別不大,而在增加標記元話語,自我指稱元話語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這些異同點的探討及原因進行分析對中國學者引言寫作中元話語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8]唐建萍.元話語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 2010(1):96—101.
[2]Schiffrin, D. Metatalk: Organizational and evaluative brackets in discourse[J].Sociological Inquiry: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1980,50(3—4):199—236.
[3]Crismore,A.Talking with Readers: 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M].New York: Peter Lang, 1989.
[4]Leech, G. Semantics[M].England: Pelican, 1974.
[5][9]Williams, J.M. 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and Grace[M].Boston: Scott Foresman, 1981.
[6]Hyland.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moki., 1994/2004.
[7]Abdi & Reza. 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 introducing a CP-based underlying model. German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 2010.
[10]Hyland. K. 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30):437—455.
[11]Hyland, K.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 2005.
[12]徐赳赳.關于元話語的范圍和分類[J].當代語言學,2006(4):345—353.
[13]辛志英,黃國文.元話語的評價賦值功能[J].外語教學,2010(11):1—5.
[14]周歧軍.學術論文摘要中的元話語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14(3):114—117.
[15]李天賢,龐繼賢.學術寫作中元話語的互動功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266—271.
[16]穆從軍.中英文報紙社論之元話語標記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4):35—43.
[17]黃萍,趙冰.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qū)學者國際期刊英語論文發(fā)表之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44—48.
[18]阮先玉,胥瑾.英漢學術語篇中的元話語對比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6(1):96—103.
[19]趙姝梅.英語本民族與非本民族語言人學術語篇元語篇對比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20]王湘,劉金明.英漢學術著作前言中的互動元話語對比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