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余妙玲
目前,隨著環(huán)境惡化、食品安全等問題日益加劇,我國高危兒出生率不斷上升,高危兒的運動、語言、智力、認知障礙等發(fā)生率遠高于正常新生兒,神經心理發(fā)育缺陷的高危兒比例也呈上升趨勢[1-2]。有文獻報道,高危兒的神經心理發(fā)育障礙與其胎兒期和新生兒期缺血缺氧性腦損傷密切相關,超早期康復治療能有效促進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發(fā)育,還可以減少運動認知功能障礙、中樞協(xié)調功能障礙,降低腦癱、癲等后遺癥的發(fā)生率[3-5]。建立系統(tǒng)的高危兒超早期康復治療模式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而本研究旨在探索配合常規(guī)藥物的超早期康復干預對高危兒神經心理發(fā)育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康復科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50例0~3個月圍產期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進行臨床研究。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所有高危兒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36例,年齡均在 0~6(2.26±1.21)個月,平均頭圍長度為(34.8±0.6)cm,其中早產兒27例,低出生體重兒15例,宮內窘迫9例,高膽紅素血癥兒7例,高齡分娩新生兒8例,妊娠高血壓綜合癥5例,宮內感染4例。觀察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均在0~6(2.31±1.24)個月,平均頭圍長度為(35.3±0.7)cm,其中早產兒24例,低出生體重兒17例,宮內窘迫7例,高膽紅素血癥兒8例,高齡分娩新生兒9例,妊娠高血壓綜合癥3例,宮內感染7例。排除合并原發(fā)性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傷,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代謝性疾病,先天性遺傳病等。兩組高危兒一般資料(包括月齡、出身體重、頭圍、高危因素分布)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和觀察組高危兒均予以常規(guī)藥物治療:給予20 mg神經節(jié)苷脂靜脈滴注,1次/d,10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半月,共治療5個療程。觀察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超早期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神經生理(Bobath)療法①抑制性叩擊:對異常痙攣的肌群進行抑制性叩擊,糾正痙攣性肌緊張和異常姿勢,促進主動肌群的放松拮抗攣縮;②壓迫性叩擊:糾正高危兒異常姿勢,叩擊并按壓拮抗重力的主動收縮肌群,進行主動拉伸,緩解肌群痙攣,對抗異常肌緊張和重力;③交互叩擊:叩擊高危兒軀體雙側相反的神經,促進其平衡感的維持和神經反射發(fā)育;④輕抹叩擊:叩擊特定的運動肌群,維持身體的平衡,促進高危兒四肢隨意運動。Bobath療法治療每次30 min,2次/d。
1.2.2 腦癱Vojta療法誘導高危兒正常運動,保持仰臥位,軀干側傾30°,頭頸部向后伸展,隨后反復刺激翻身反射。
1.2.3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PNF)療法予以軀體對角線方向依次進行伸展、內收、外旋、內旋運動,并配合感官刺激,20 min/次,1次/d。
1.2.4 皮膚感覺輸入促通(Rood)療法反復誘發(fā)高危兒的觸覺刺激、溫度刺激、牽拉肌肉、吞咽刺激、抗阻吸吮、感覺刺激(視覺、聽覺等),刺激時間為20 min適宜,1次/d。
1.2.5 作業(yè)(OT)療法主動對高危兒精細動作進行訓練,促進其運動神經系統(tǒng)和智力發(fā)育。
1.3 觀察指標對比觀察兩組高危兒治療前和治療后 6個月的 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AIMs)、Gesell量表(GDS)、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首都兒研所,1998)三項測評結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在計量資料方面,通過±s來表示,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IMs評分結果比較治療前,兩組高危兒AIMs評分結果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高危兒AIMs評分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GDS評分比較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高危兒的動作、語言、應人、應物等方面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高危兒的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高危兒系圍產期伴有缺血缺氧、腦損傷等多種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嚴重影響新生兒腦功能的發(fā)育,甚至有面臨腦癱、中樞協(xié)調障礙等嚴重后遺癥的可能,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早期干預措施可以促進損傷后的腦功能恢復,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目前,超早期康復干預措施主要包括Bobath療法、Vojta療法、PNF療法、Rood療法等,其療效的評估方式也各不相同,而通過結合多種療法早期促進本體感覺、皮膚感覺、正常反射等神經功能的恢復。故系統(tǒng)全面的超早期康復干預模式的建立是本次臨床研究的背景,本研究通過應用常規(guī)神經營養(yǎng)藥物配合多種專業(yè)超早期康復治療手段,同時應用AIMs、GDS、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等目前較為常用的評價高危兒神經心理發(fā)育的量表來探討其臨床效果差異[6-9]。
表1 兩組高危兒治療前后AIMs評分結果比較
表2 治療后6個月兩組高危兒GDS評分比較(分,±s)
表2 治療后6個月兩組高危兒GD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動作能分數 應物能分數 語言能分數 應人能分數 綜合對照組 75 4.42±1.63 6.75±1.46 4.51±2.49 5.30±1.42 5.17±1.49觀察組 75 8.37±1.59 8.11±1.43 6.27±2.52 7.21±1.48 7.05±1.47
表3 治療后6個月兩組高危兒的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治療后6個月兩組高危兒的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大運動 精細動作 適應能力 語言能力 社交行為 平均對照組 75 72.17±9.05 82.36±7.74 71.85±8.96 83.18±7.82 83.57±6.79 81.93±6.24觀察組 75 83.24±8.93 93.32±6.83 84.29±8.73 91.21±6.77 92.53±7.84 90.73±8.82
超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高危兒神經系統(tǒng)損傷,促進神經心理發(fā)育,增強中樞神經功能的可塑性,針對高危兒的精細動作、語言認知、視聽覺、適應能力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訓再配合按摩,定向刺激,可對高危兒神經心理發(fā)育起到積極作用,改善高危因素導致的發(fā)育滯后[10-15]。其中,Bobath療法和腦癱Vojta療法適合伴有病理反射和異常姿勢頻發(fā)的中樞神經損傷的高危兒,有促進其正常運動和姿勢發(fā)育的作用;Rood療法則適用于中樞協(xié)調功能和主動運動障礙的高?;純?;PNF療法在誘發(fā)高危兒的觸覺刺激、溫度刺激的同時,給予本體感覺的刺激,可促進運動神經的功能發(fā)育;OT療法則是對高危兒的神經官能、智力、精細運動的發(fā)育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 6個月觀察組高危兒的AIMs、GDS、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上述結果可分析得出,治療后 6個月因缺氧、感染、黃疸等多因素導致神經發(fā)育滯后的高危兒,其異常姿勢和運動明顯減少,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運動功能的發(fā)育有了明顯改善,說明超早期康復治療能夠使腦功能損傷得到代償,促進腦結構的發(fā)展,神經細胞再生,補償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超早期康復治療通過增強多方位為刺激、語言認知、社會功能訓練來改善神經細胞髓鞘再生,同時有效促進高危兒的心理發(fā)育。通過抑制性糾正高危兒的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減少異常神經沖動傳導,增強正常刺激的發(fā)生,使其異常動作逐漸減少,從而恢復正常運動。本研究選取6個月內的高危兒作為研究對象,所以研究結果并不能準確反映超早期干預對所有年齡段的高危兒均有可靠療效;但是,由于年齡越小的患兒其腦功能代償機制越強,神經功能的可塑及預后都優(yōu)于年齡大的新生兒,所以越早期的干預對高危兒神經功能的恢復越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配合常規(guī)藥物的超早期康復療法干預能明顯改善高危兒神經心理發(fā)育滯后,促進其語言、運動、認知和心理發(fā)育,較單純應用常規(guī)藥物效果更優(yōu)。
[1]彭慧,聶立偉.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評估1歲內康復患兒的信度研究[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9,11(5):631-632.
[2]劉晟,萬致婷,周玉香,等.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早產兒圍生期腦損傷近期療效觀察[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1,36(7):756-758.
[3]袁嫣然,周瑞剛,鄧繼紅,等.超早期康復治療對高危兒神經心理發(fā)育影響的臨床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7,17(8):1530-1533.
[4]張柯,溫祖芳.超早期康復治療對腦癱患兒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00,11(6):36-37.
[5]陶維娜.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中樞協(xié)調障礙患兒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34(14):363-363.
[6]廖偉,趙聰敏,胡云芳,等.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患兒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6(12):25-26,29.
[7]曾祥平.高危兒管理模式應用的效果評價[J].智慧健康,2017,3(6):45-47.
[8]鮑捷,劉殿玉,劉嫣靜,等.Bobath療法結合娛樂療法對下肢痙攣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36): 5834-5837.
[9]趙春竹,劉釗君,于印.PNF技術在骨骼_肌肉疾病疼痛康復治療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17):101-102.
[10]徐寧,張金橋,常燕群,等.Rood療法對重度窒息新生兒神經行為能力的影響[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2,3(2):105-106.
[11]謝高梅,孫芳梅.Vojta療法治療小兒腦損傷性疾病 3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s1):191-192.
[12]林文玉,陳鈺,熱依拉木·玉山江,等.高危兒早期干預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2):179-181.
[13]郭書娟,夏經煒,曹麗娟,等.高危兒早期干預模式的建立和評估[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1):870-873.
[14]羅華英,涂林,駱霞,等.高危兒早期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3):350-351.
[15]趙菁.規(guī)范管理及早期綜合干預對高危兒智能的影響[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7,1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