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兵
前不久,我聽了一節(jié)低年級語文課。課文是《雨點兒》,是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也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上課的是一位青年教師,看得出,他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集中了一定區(qū)域內教師們的智慧,還吸收了課改以來小語界的很多新研究成果。該教師的個人素質很全面,普通話標準,聲音甜美,教態(tài)親切、自然,是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但是,聽完他的課,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深感憂慮。
這節(jié)課有以下四個不好的傾向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雨點兒》是金波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散文詩,語言很美,也富有一定的哲理。從課后一些項目的安排來看,編者選入這篇文章有這樣幾個意圖:希望學生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認識文中11個生字,學寫其中3個漢字,學習朗讀課文,學習用“從”字說話。我覺得,還有未明確寫出來的要求——學生應該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雨點兒的可愛;應該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遺憾的是,在這節(jié)課的40分鐘時間里,教師只讓學生讀了三遍課文,其他時間全部在做一件事情——識字。識字確實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不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唯一重點。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該有比識字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沒有語言理解,學生就形不成良好的語感;沒有語言積累,學生學習語文的底子就很單薄,今后的語文學習會有無窮的問題;沒有語言運用,學習到的語言就永遠是消極語言,而不是積極語言,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樣一首美好的散文詩,不拿來好好訓練學生的朗讀、說話,不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這節(jié)課識字成了重頭戲,30多分鐘又是怎么開展的呢?執(zhí)教者先是帶領學生讀生字,看拼音讀、組詞讀、去掉拼音讀、齊讀、分組比賽讀、開火車讀;再想辦法讓學生記生字,如編兒歌、編謎語等;然后用“認字獎禮物”的形式鞏固識字成果;最后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把生字讀給家長聽。乍一看,識字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但是,都表現(xiàn)出一個通病,那就是都在孤立識字、機械識字。該教師將所有生字全部從課文中“摳”出來,打在屏幕上,印在卡片上,學生讀了兩遍課文后就將課本合上了。學生讀的、認的都是一個個孤零零的生字,效果如何?實踐證明,這樣的識字效率是低下的,教師在開火車抽查時,很多學生仍舊不能很快認出生字。為什么?因為,孤立識字、機械識字帶來的后果就是容易遺忘。學生識字的規(guī)律是這樣的嗎?學生識字的最佳途徑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識字一定要在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這是小語界經過若干年摸索形成的一條基本共識。我們常說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學生識字要像我們成人一樣必須把每個部件都弄得一清二楚嗎?也不是。《漢字文化》雜志社副主編徐德江先生早就指出:學生識字是整體進行的,跟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是一樣的。如果按照整體識字的規(guī)律開展識字教學,不但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能及早開發(fā)學生的潛能?,F(xiàn)在,幼兒園里的識字教學,因為違背了兒童識字的客觀規(guī)律,所以孩子們感到痛苦不堪。兒童識字跟我們成人認人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比如,我們認一個人,絕不會去分析他的五官是什么樣的,而只是對這個人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或者記住其某個突出的特點。見面多了,自然就認得了。這個人遠遠地向你走來,你還沒看清他的五官,你就能認出他來,為什么?就是因為你認得出這個人的整體。還有這樣一種情形:某個人你見過幾次面,在大街上你卻認不出來,后來回到當初見面的地方,你又想起來了。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這個人又回到那個環(huán)境中去了,環(huán)境是幫助提取記憶信息的線索。課文就是學生識字的語言環(huán)境。
在識字最后環(huán)節(jié),為了達到鞏固識字效果、體現(xiàn)識字途徑多樣化的目的,該教師設計了“編兒歌記生字”的活動。學生勉強編出了幾條“兒歌”,但大多數“兒歌”難登大雅之堂。有的被教師否定,有的經過教師加工才算過關。后來,學生實在編不出來了,該教師便用課件展示出自己課前創(chuàng)編的兒歌。說真的,這些所謂的兒歌,幾乎都是牽強附會之作,跟漢字本身并沒有什么關聯(lián)。如,針對“空”字編的兒歌是“洞穴底下有工人,空空空”。試想,學生聽到“洞穴底下有工人”,能想到這是“空”字嗎?再如,針對“清”字編的兒歌是“水滴落在青草旁,清清清”。學生能根據“水滴落在青草旁”想到“清”字嗎?
我們編寫兒歌或者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兒歌,其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識記漢字,所以兒歌必須要和漢字緊密聯(lián)系,這樣才能起到促進學生識字的效果。否則,學生除了要記字,還得記一些與之無關的“兒歌”,這不是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復雜了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化簡為繁,偏離了原本的教學目標,也浪費了師生的時間和精力,是適得其反、勞而無功的。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了四川省井研縣教育局鄢文俊先生主持研發(fā)的“字族文識字法”,他的辦法遠比我們的高明。為了幫助學生識記“青”字一族,他編寫了這樣的兒歌:“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好衛(wèi)兵。”看,這樣的兒歌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教學結束前,教師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識字的熱情,精心安排了一個“送獎品”的游戲活動:在黑板上貼出綠綠的“草”,“草叢”里冒出不少“鮮花”,每朵“鮮花”上都有一個今天要認的字。教師說:“誰能認識花上的字,就把這朵花送給誰。”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就算此前很少舉手的學生,也高高舉起了小手。隨著游戲的推進,黑板上的“鮮花”越來越少,學生爭先恐后的情態(tài)越發(fā)突出,一邊舉手,嘴里還一邊焦急地“我!我!我!”喊個不停。只剩最后三朵了,沒被叫到的學生發(fā)出一聲聲嘆息。剩下最后一朵了,又沒被叫到的學生遺憾地趴在桌上。到此,教師馬上又問:“同學們,拿到獎品開不開心?”“開心——”拿到的當然開心,可是那些想拿到卻沒有拿到的學生呢,開心得起來嗎?最后,教師安慰道:“沒有得到獎品的同學,沒關系。我們下次再爭取,好嗎?”這節(jié)課是借班上課,還有下節(jié)課嗎?就算有下節(jié)課,能確保每個學生都得到獎品嗎?如果不能,這不是對學生的一種欺騙嗎?久而久之,學生還會相信我們嗎?
其實,玩一玩這樣的游戲本無可厚非,只是,能否將活動形式改一改?比如,鮮花摘下來后,不做禮物送給學生,而是留在講臺上,不也一樣有效嗎?我始終認為,對學生的鼓勵和激勵,盡量少采用物質來刺激,宜采用精神鼓勵、口頭表揚等形式。幾年前,我們鎮(zhèn)曾設立過“獎教獎學”基金,對每學期期末考試總分排年級前十名的學生給予100~300元的現(xiàn)金獎勵。活動初我就明確表示反對,因為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誤導,嚴重異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當“獎學金”取消后,不少學生心里十分失望、失落。幸好我們發(fā)現(xiàn)及時,給予了相應引導,才避免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學生真正的學習動機應該來自于學習的快樂,因快樂而產生興趣,因興趣而產生持久的動力,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我們在安排學習活動時,是不是在這些方面應該有所考慮呢?
綜上所述,我覺得低年級語文教學,還是應該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客觀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堅持“發(fā)展語言為先”,堅持“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堅持“整體識字”。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黃江鎮(zhèn)宣教文體局)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