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王香廷,祝慧,王亮亮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汽車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對汽車節(jié)能、安全、環(huán)保等要求不斷提升,對輕量化技術、材料、工藝的研究和開發(fā)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大汽車生產(chǎn)廠家提高競爭力的關鍵項目之一。
鋁合金以其低密度(僅為鋼的 1/3)的優(yōu)越性成為關鍵的輕量化材料,被各大汽車企業(yè)爭相研究,并用于替換原有的鋼制件。在不降低零部件性能的前提下,鋁合金替代傳統(tǒng)鋼制零部件可以實現(xiàn)約30%以上的減重。根據(jù)汽車咨詢機構Duckers調(diào)查,北美、歐盟和日本單車用鋁分別高出中國47%、24%和15%,且持續(xù)增長。隨著鋁合金制造技術的發(fā)展,乘用車領域開始出現(xiàn)部分高端車型對鋁合金板件的應用,如奧迪、捷豹和路虎等;對于商用車領域,鋁合金往往運用于較小尺寸支架和安裝板等,近年來不斷涌現(xiàn)對較大擠壓型材的使用,如油箱、儲氣桶、運輸罐車和防護件等,對整車輕量化貢獻巨大。
商用車后防護欄裝置又稱之為后下部防護裝置,要求安裝于N2、N3、O3和O4類車輛,是為了防止轎車或小型貨車與以上車輛發(fā)生碰撞時能夠提供有效的保護,以防止鉆撞。
后防護欄需具有一定的強度,足以抵擋碰撞車輛沖擊,而且,國內(nèi)與國際均有相關強制執(zhí)行標準對該強度作明確要求。根據(jù)標準規(guī)定,后防護欄的強度考察有兩點加載和三點加載兩種方式,加載力分別為滿載狀態(tài)下整車重量的1/2和1/4,該加載力完全依靠后防護欄自身的結構來克服,因此,當使用鋼制后防護欄時,往往需要較厚的鋼板,導致后防護欄自身非常笨重。
以某輕卡車型為研究對象,其后防護欄為鋼制冷成型件焊接而成,如圖1所示,其重量14.3kg,為使其強度滿足歐標ECE R58相關條款,安裝支架采用3mm厚Q235A鋼板沖壓成型,橫桿為60mm×120mm截面、壁厚2.5mm矩形管,安裝支架與橫桿之間為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焊接。
圖1 鋼制后防護欄
在不改變后防護欄對于整車的邊界條件的前提下,以鋁合金擠壓型材替代原鋼制零部件,設計出鋁合金材質后防護欄,如圖 2所示,其重量為 7.1kg。所有零部件材質均為6061-T6,相互之間通過惰性氣體保護焊焊接。安裝支架為140mm×45mm、壁厚3mm矩形管型材機加工成型;橫桿為“目”字型截面型材,前后壁厚2.4mm,上下壁厚1.8mm,中間加強筋壁厚1.5mm,外形尺寸為120mm×60mm;安裝支架兩側與橫桿之間有斜支撐板,其截面為“C”字型,外形尺寸80mm×20mm,壁厚2mm。
圖2 鋁合金后防護欄
相對于鋼制件,該鋁合金后防護欄實現(xiàn)降重7.2kg,降重率50.3%,如表1所示。
表1 后防護欄重量對比
該后防護欄應用車型滿載總質量為7t,根據(jù)ECE R58法規(guī)要求,兩點加載力相當 3.5t重量,三點加載力相當 1.75t重量,加載方式如圖3示意圖所示。其中,P1點為兩點加載位置,關于車輛縱向垂直平面左右對稱;P2和P3點為三點加載位置,P2關于車輛縱向垂直平面左右對稱,P3點位于縱向中點(由于P2點和P3點加載力相同,通??珊雎詫3點的考察)。
對其強度進行理論有限元分析,鈑金件采用 SHELL單元進行離散,螺栓和焊縫采用NodalRigidbody單元模擬,分析中使用的軟件有LS-DYNA和HYPERVIEW。
圖3 后防護欄加載位置示意圖
P1點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其中,(a)圖為應力分布云圖,圖中顯示應力集中點為支架與橫桿連接處,最大塑性應變?yōu)?.7%,小于Q235A材料的斷裂百分比,處于安全范圍內(nèi);(b)圖為后防護欄變形距離曲線,圖中顯示在0.3s之前為彈性變形,之后發(fā)生塑性變形,最大變形量為8mm,滿足ECE R58規(guī)定400mm范圍內(nèi)的要求。
圖4 P1點分析結果
P2點分析結果顯示其應力集中點同樣位于支架與橫桿連接處,最大塑性應變?yōu)?.9%,處于安全范圍內(nèi);最大塑性變形量為11.6mm,如圖5所示,滿足ECE R58的要求。
圖5 P2點分析變形曲線
以相同的方法對鋁合金后防護欄進行有限元分析,加載應力分布云圖如圖6所示,應力集中點為支架與橫桿連接處。
P1點最大塑性應變?yōu)?.7%,小于6061-T6材料的斷裂百分比,處于安全范圍內(nèi),最大變形量為3.7mm,如圖7(a)所示,滿足ECE R58的要求;P2點最大塑性應變?yōu)?.8%,處于安全范圍內(nèi),最大變形量為41.2mm,如圖7(b)所示,滿足ECE R58的要求。
圖6 鋁合金后防護欄加載塑性應變圖
圖7 鋁合金后防護欄分析變形曲線
綜上所述,兩種狀態(tài)后防護欄的強度有限元分析結果對比如表2所示,兩種后防護欄均滿足法規(guī)要求。鋁合金后防護欄P1點加載變形量小于鋼制件,表明其中間點強度優(yōu)于鋼制件;P2點加載變形量大于鋼制件,表明其兩端強度次于鋼制件。
表2 后防護欄強度有限元分析結果對比
(1)以某輕卡鋼制后防護欄為研究對象,在不改變其對于整車的邊界條件的前提下,以6061-T6鋁合金型材替代原鋼制零部件,設計出鋁合金后防護欄。
(2)原鋼制后防護欄重量14.3kg,鋁合金后防護欄重量7.1kg,實現(xiàn)降重7.2kg,降重率50.3%。
(3)有限元分析顯示,兩種后防護欄強度均滿足法規(guī)要求。
(4)鋁合金后防護欄中間點強度優(yōu)于鋼制件,兩端強度次于鋼制件。
參考文獻
[1] 胡啟建,趙娟妮,王青春.新材料在商用車上的應用[J].重型汽車,2016,6∶21-22.
[2] ECE R58,Concerning the adoption of uniform conditions of approval and reciprocal recognition of approval for motor vehicle equipment and parts.United Nations,2008,9.
[3] GB 7258-2004,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4.
[4] 馬訊,郝琪,周宗良.汽車后防護裝置的碰撞仿真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26(4)∶133-137.
[5] 袁泉,李一兵.基于碰撞相容性評價指標及改進分析[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10,(2)∶119-121.
[6] 張昕,陸善彬,劉海立,張君媛.一種新型載貨汽車后部防護裝置的設計[J].汽車技術,2011(6)∶19-23.
[7] 凡樂.汽車后防護裝置的碰撞仿真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2012.
[8] Belytschko T,Tsay C S.A stabilization procedure for the quadri lateral plate[J].Element with One-Point Quadrature,1986(1)∶8-12.
[9] Forsberg J.The optimisatio process of an energy absorbing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2008(2)∶271-293.
[10] 喬維高,李章宏,凡樂,饒紫微.新型汽車后防護裝置的碰撞仿真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4,26(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