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華 郭超英 周興
摘要:發(fā)放 1 062份《親社會行為》問卷,調(diào)查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職生親社會行為傾向水平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主要受客觀環(huán)境因素影響;男生親社會行為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這種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公開性維度上;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出現(xiàn)了道德回溯現(xiàn)象,大二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高于大一和大三學生。同時,家庭氛圍和父親文化程度影響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
關(guān)鍵詞:多民族文化;高職生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8)04-0080-05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能夠帶來積極影響的助人行為、利他行為或其他更為廣泛的行為[1]。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行為,對個體健康發(fā)展以及社會適應(yīng)具有重要作用[2]。此外,個體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做出親社會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當前社會的認同與歸屬。因此,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在心理學領(lǐng)域及教育學領(lǐng)域受到普遍重視,是教育界的一個研究熱點[3-7]。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對象從兒童到成年人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8]、價值取向[9-10]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開始關(guān)注影響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主客觀因素。這些主客觀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比如性別[11-15]等;家庭因素,比如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氛圍等;學校環(huán)境因素:比如年級、專業(yè)、人際關(guān)系及社會支持[16-18]等。
上述因素是否也會影響到融合了多個民族的高職院校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進一步而言,在多民族背景影響下,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主要受個體主觀環(huán)境影響還是客觀環(huán)境影響?對此,本研究就這些因素是否影響到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進行了相關(guān)調(diào)查,以為后續(xù)貴州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干預以及民族融合提供依據(jù)。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貴州省銅仁市高職院校 1 062 名學生,有效被試為 1 042 名,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8%。其中男生 345 人(34%),女生 690 人(66%);農(nóng)村學生 913 人,城鎮(zhèn)學生 216人;大一學生304人,大二 352 人,大三386人;學前323人,初教342人,英語116人,藝體261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1)問卷維度和計分。問卷主要是在美國心理學家Gustavo Carlo 編制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量表基礎(chǔ)上,參考寇彧青少年親社會量表進行修訂。兩個問卷維度一樣,分為6個分量表。原問卷(美國)分為6個分量表,分別是利他、匿名、公開、依從、情緒性、緊急,共23個題。量表中所有的題目都是正向計分,分為五級計分。分別是:1,2,3,4,5。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2)問卷修訂。問卷修訂過程中,根據(jù)親社會行為的界定,刪除利他情境維度,保留原問卷其他5個維度,匿名、公開、依從、情緒性、緊急,分別是共25個題。
(3)修訂后信效度檢驗。信度:全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99,5個分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匿名維度0.78,公開維度0.69,依從維度0.79,情緒性維度0.70,緊急維度0.66。同樣的,修訂后的總體效度也達到顯著水平(見表1)。可見,修訂后的問卷有較高的信效度。
2.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16.0對被試的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影響因素進行處理。
二、研究結(jié)果
(一)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
通過對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總分及各維度的描述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高職生親社會行為得分平均值為3.37(項目5點評分,3分為中等臨界值),處于中點分以上。這表明高職生親社會行為整體水平或許高于中等臨界值水平。
進一步檢驗發(fā)現(xiàn),除了在公開維度的結(jié)果低于中間值外,高職生在匿名維度、依從維度、情緒性維度、緊急維度的得分均高于中間值,表明高職生在這些維度上平均水平較高。
(二)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性別對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以性別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總分及其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親社會行為總體水平上男生顯著高于女生(p<0.05)。這種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公開性維度上(p<0.01)。
2.環(huán)境因素對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以年級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總分及其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F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二年級顯著高于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見圖1)。
進一步比較后發(fā)現(xiàn),在匿名情況下,大二、大三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顯著高于大一學生;在公開情況下,大二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顯著高于大三學生;在情緒維度上,大二學生高于大三學生。
以專業(yè)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總分及其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F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專業(yè)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學前教育專業(yè)親社會行為傾向顯著高于其他專業(yè)。各專業(yè)間公開、匿名、情緒維度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見表2)。
進一步比較發(fā)現(xiàn),在情緒性和公開情況下,藝術(shù)與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親社會行為顯著低于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專業(yè)的學生(p<0.05);匿名條件下,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顯著高于初等教育專業(yè)學生(p<0.05)。
此外,是否是學生干部、是否得到幫助、人際困擾等因素不會影響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
3.家庭因素對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以家庭氛圍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總分及其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F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家庭氛圍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處在溫馨和諧的家庭中的學生親社會行為傾向顯著高于處在爭吵沖突家庭中的學生(見下頁圖2)。
4.父母文化程度對高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分別以父親、母親文化程度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總分及其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F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父親文化程度影響高職生親社會行為水平(p<0.001),父親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顯著高于初中及中專和高中的。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與母親文化程度無關(guān)。
另外,是否獨生、居住地等因素也不影響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
三、分析與討論
(一)高職生親社會行為傾向現(xiàn)狀
親社會行為直接影響到個體的主觀幸福感[19]。它包括匿名、公開、依從、情緒性、緊急五個維度。本研究通過問卷方式對多民族背景下高職生親社會行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高職生親社會行為整體水平或許高于中等臨界值水平,表明被調(diào)查者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進一步比較后發(fā)現(xiàn),除了公開性維度的結(jié)果低于中間值外,高職生在匿名維度、依從維度、情緒性維度、緊急維度的得分均高于中間值,表明這些高職生能夠在匿名情況下給予處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者以幫助。但是,大多數(shù)提供幫助的人不愿意在公開場合,尤其是成為別人焦點的情況下對別人施以援手。
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這些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高職生也受中國中庸思想濡染,喜歡遵從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處世態(tài)度。因此,在公眾場合,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公眾焦點所帶來的壓力,大多數(shù)學生會都會拒絕挺身而出,為他人提供援助。二是公開場合容易產(chǎn)生責任分散效應(yīng)(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20]。當遇到緊急求助時,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場,被求助者會清醒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求助作出積極的反應(yīng),因為見死不救會產(chǎn)生罪惡感、內(nèi)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公眾場合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會被擴散到每一個人,因此每個人產(chǎn)生的心理負擔就會微乎其微,甚至產(chǎn)生“我不必出頭,自有人會去救助”的想法,從而導致“群體冷漠”局面。
(二)影響高職生親社會行為水平的因素
1.性別角色
與針對其他人的研究一致,被調(diào)查的男性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顯著高于女性。這種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公開性維度上。McMahon等和耿耀國,葉青青,夏丹以及秦貝貝認為這可能與男女移情方式及親社會行為模式相關(guān)[21],男女在親社會行為移情時,激活大腦不同部位,所使用的策略也不盡相同:女性的移情主要涉及大腦右半球的右側(cè)額葉下部和顳上溝部,男性的移情主要涉及大腦左半球左側(cè)半球顳頂交匯處。鏡像神經(jīng)元的激活使得男女性在接到他人幫助信號時,都更容易產(chǎn)生同理心而愿意伸出援手,但是左右半球的反應(yīng)模式不同決定了女性更愿意提供情感上的撫慰,而男性更傾向于提供工具性的幫助。同時,女生更傾向于小團體低身份辨識度的親社會行為,而男生愿意涉及更為廣泛的人群。這種模式在貴州高職生群體中同樣適用。
2.年級水平
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在年級維度上呈現(xiàn)出道德回溯現(xiàn)象,高職二年級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高于三年級,一年級的親社會行為水平最低,這與之前的研究相一致。這可能與高職生的心理問題階段性相關(guān):大一階段,高職生被高考失敗的陰影糾纏,同時因為不能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使得學習缺少動力,人生沒有目標;大三,面臨就業(yè)、升學壓力,學生產(chǎn)生明顯的兩極分化,一部分產(chǎn)生自我懷疑,甚至自暴自棄[22],自顧不暇,焉能兼顧他人?當然,也可能有少部分高職生能因為良好機遇和平時努力獲得好的就業(yè)機會和成長環(huán)境而考慮兼濟天下。這使得高職三年級的學生親社會行為水平總體高于高職一年級生。而相比而言,大二是高職生生活最為平靜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最容易鞏固友誼,獲得愛情,生活積極向上,因此最容易出現(xiàn)利他動機。
3.專業(yè)
在專業(yè)方面,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親社會行為顯著高于其他專業(yè),藝術(shù)與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最低。這可能與不同專業(yè)教育所強調(diào)的道德判斷能力相關(guān),顯然幼兒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更為注重道德感的培養(yǎng)。
4.家庭及父母文化水平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道德判斷能力與親社會行為之間,關(guān)愛不足及故意傷害別人是中介因素[23-24]。因此,本次調(diào)查特別關(guān)注了原生家庭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處在爭吵沖突家庭中的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顯著低于家庭氛圍溫馨和諧的學生。有趣的是,在父母文化程度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維度上,父親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中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顯著高于父親文化程度較高的那些學生,而母親的文化程度則不會影響親社會行為傾向。這首先與父母在學生性格形成中所承擔的角色不同有關(guān)。一般而言,母親承擔養(yǎng)育、照料和情感撫慰任務(wù),而父親主要負責規(guī)則制定和行為約束。而之所以低文化水平父親教養(yǎng)的學生親社會行為傾向高于父親高文化水平家庭,可能是因為高文化水平父親更為注重教養(yǎng)行為。而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父親的規(guī)則約束往往是“遵守規(guī)則,尊敬師長”,這更加劇了學生中庸思想,使其不愿意出頭為別人提供緊急幫助。
此外,是否獲得社會支持、是否是學生干部、家庭居住地以及是否是獨生子女并不會影響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即個體人際關(guān)系好壞、在困難情境下是否獲得過他人幫助、責任感、居住地在農(nóng)村或者城市、及是否是獨生子女并不會影響高職生親社會行為傾向,這與針對其他背景下的學生的研究不一致[25-28]。
綜上所述,與個人主觀因素相比,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受客觀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更多。這可能是在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條件下,各民族之間不斷融合、交流、往來、協(xié)作、認同使得其共性不斷增加,各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正更加親近、包容的結(jié)果[28]。
四、結(jié)論
(1)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主要受客觀環(huán)境因素影響。
(2)男生親社會行為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這種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公開性維度上。
(3)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出現(xiàn)了道德回溯現(xiàn)象,大二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傾向高于大一和大三學生。同時,家庭氛圍和父親文化程度影響高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
參考文獻:
[1]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84.
[2]許巖,紀林芹,張文新.城市父親參與兒童教養(yǎng)的特點及其與性別角色的關(guān)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3):35-40.
[3]劉佼.高職生人格特質(zhì)與親社會行為傾向的相關(guān)研究[J].科技資訊,2014(11):194-196.
[4]Penner L A,et al.Prosocial Behavior:Multilevel Perspectiv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5,56(1):365-392.
[5]Martin-Raugh,M P,H J Kell,S J Motowidlo.Prosocial knowledge mediates effects of agreeablen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prosocial behavior[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90(Supplement C):41-49.
[6]Prot S,et al.Long-Term Relations Among Prosocial-Media Use,Empathy,and Prosocial Behavior[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5),25(2):358-368.
[7]Paulus M.The Emergence of Prosocial Behavior:Why Do Infants and Toddlers Help,Comfort,and Share? [J].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14,8(2):77-81.
[8]寇彧,唐玲玲.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5):44-49.
[9]李松艷,楊紅,孟凡志,李桂環(huán).自我概念對高職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3(5):82-84.
[10]侯積良.價值取向、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J].心理科學通訊,1990(2):45-50.
[11]McMahon S D,J Wernsman,A L Parnes.Understanding Prosocial Behavior:The Impact of Empathy and Gender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9(1):135-137.
[12]Chikovani G,et al. Empathy costs:Negative emotional bias in high empathisers[J].in Psychiatry Research,2015:340-346.
[13]Rueckert L,N Naybar.Gender differences in empathy:The role of the right hemisphere[J].Brain and Cognition,2008,67(2):162-167.
[14]Schulte-Rüther M,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brain networks supporting empathy[J].NeuroImage,2008,42(1):393-403.
[15]康家慧.高職院校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內(nèi)疚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145.
[16]Clark M L,M Ayers.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nd Friendship Evaluations:Reciprocity and Gender Effects[J].Youth & Society,1993,24(3):299-313.
[17]Kochanska,G.,et al.,Guilt in Young Children:Development,Determinants,and Relations with a Broader System of Standards[J].Child Development,2002,73(2):461-482.
[18]胡文麗.高職生學校社會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6(12):43-46.
[19]楊青,張小娟,許偉裕.冷暖情境對親社會特質(zhì)信息加工的影響[J].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2015(4):150-53.
[20]Guerin B.Social Behaviors 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Social Consequences: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Effects With Competition[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143(3): 313-329.
[21]耿耀國,葉青青,夏丹,秦貝貝.初中生悲觀人性觀和情感移情與親社會行為關(guān)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1308-1309.
[22]黃君.高職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10.
[23]Crick N R.The Role of Overt Aggression,Relational Aggression,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Prediction of Children's Future Social Adjustmen[J].Child Development,1996,67(5):2317-2327.
[24]Lind G.The moral judgment test:comments on Villegas de Posada's critique[J].Psychological Reports,2006,98(2):580-584.
[25]Guo Y.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The Mediating Effect based on Interpersonal Trust[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7,10(12):158.
[26]Bierhoff H W,R Klein,P Kramp.Evidence for 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 from data on accident resear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1,59(2):263-280.
[27]周芳名,李偉.影響?yīng)毶优H社會行為的家庭因素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28):51-52.
[28]楊須愛.“民族交融”的科學內(nèi)涵及實踐意義[J].貴州民族研究,2014(2):25-28.
(責任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