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 鄧周魁
[摘要]本研究從生態(tài)語言學角度探索了大學英語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模式設計中研究者融入了生態(tài)學中的共生模式、競爭模式、仿生模式等。研究發(fā)現在生態(tài)化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中,學生獲得了豐富的語言給養(yǎng),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與教師、同學互動交流,促進了交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學生通過對人生價值這一主題的探討,提升了自己的人格素養(yǎng)。
[關鍵詞]生態(tài)化;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 0144- 03
一、語言教學研究的生態(tài)學視角
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提出了“生態(tài)學”這一概念。生態(tài)學研究的是有機生物體與其生存環(huán)境及其他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從學科歸屬上講,生態(tài)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但是白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tài)學的影響跨越了學科的界限,其原理開始被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生態(tài)語言學應運而生。1972年,美國語言學家Haugen將語言運用環(huán)境與生物生態(tài)環(huán)境做類比,提出了生態(tài)語言學的概念。生態(tài)語言學強調語言生態(tài)對語言發(fā)展的作用,認為只有在良好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語言才能夠健康發(fā)展。韓禮德(1990)同時強調了語言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認為語言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改善負有責任。生態(tài)語言學這一語言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理念對當代外語教學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在生態(tài)語言學的視域下,環(huán)境為學習者語言學習提供重要的給養(yǎng)( affordance),而充足的給養(yǎng)可以使學習者更好地習得與使用語言。這種給養(yǎng)并不是靜態(tài)的輸入,而是學生在與環(huán)境互動過程中獲得的。這一理念給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二、讀寫結合的教學任務研究
當代國外對閱讀與寫作關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4年,Stotsky研究發(fā)現大多數情況下優(yōu)秀的寫作者也是優(yōu)秀的閱讀者,而優(yōu)秀的閱讀者寫作水平也比較高。之后涌現了大量關于讀寫結合的研究。Leki&Carson;( 1997)、Kim( 2001)等諸多研究發(fā)現在讀寫結合任務中閱讀材料的難度、長度、背景熟識度等都影響了寫作的水平與質量。閱讀文本與寫作主題之間的相關性也對寫作的過程與結果有重要影響。在國內,徐浩和高彩鳳( 2007)、周莉(2011)等的研究也表明讀寫結合的寫作任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顯著促進作用。
從生態(tài)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讀寫結合寫作任務可以為學生語言學習提供有效的環(huán)境給養(yǎng)。閱讀文本的輸入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寫作過程中為寫而寫、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而教師可以通過控制閱讀文本的題材來調控學生的寫作方向。如短篇散文閱讀可以結合自由作文,記敘文可以結合梗概寫作,長篇小說閱讀可以結合讀書報告寫作,學術文獻閱讀可以結合論文寫作等。除了閱讀材料提供的給養(yǎng),生態(tài)語言學視角下的讀寫任務還強調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互動,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與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的人際互動也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閱讀任務還是寫作任務,學生都不是孤立于環(huán)境之外單獨完成。在讀寫任務中,學生與老師和同學對話協(xié)商起著重要作用?;谶@一理念,本研究擬探索一種基于生態(tài)語言學的大學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三、生態(tài)化的大學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當前讀寫結合的研究多側重閱讀與寫作任務的靜態(tài)的研究,而沒有將環(huán)境中的互動因素考慮在內。本研究以大學英語綜合課的讀寫結合任務為例,從生態(tài)語言學視角探索大學英語的讀寫教學模式。閱讀篇目為海倫·凱勒的Three Days to See,寫作任務為文章反思,題為The Value of Life。
(一)教學模式設計
閱讀任務的設計包括四個部分:語言賞析、內容討論、同伴互動討論和頭腦風暴。這個階段主要是為學生提供語言給養(yǎng),通過互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第一部分為語言賞析。此時教師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與源文作者互動溝通,欣賞源文語言之美。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格,為下一步的寫作任務做準備。第二部分為內容討論,教師組織一個小活動,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在同伴的保護下從教室走出,繞教學樓一周后返回教室,短暫體驗海倫的內心世界。之后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第三部分為同伴互動討論,學生四人一組,一是就老師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二是就文章內容進行自由討論,交換觀點。第三部分是頭腦風暴,全班同學一起在老師帶領下,就關鍵詞The Value of Life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開拓學生思維。
寫作任務是在閱讀任務結束之后進行,包括四個部分:提綱寫作、同伴討論、課堂寫作、網絡反饋。寫作任務的第一部分是提綱寫作。學生就討論過的主題The Value of Life列出寫作框架,學生可以就閱讀任務執(zhí)行時頭腦風暴中的觀點進行梳理,整理出自己的觀點。第二部分是同伴討論,兩人一組相互就對方的提綱提出建議。期間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討論進程,隨時加入學生討論之中,幫助其解決問題。第三部分是課堂寫作部分。學生寫作過程中老師隨時關注,幫助學生解決寫作中的具體問題,引導打開寫作思路,提示學生注意詞匯、句式多樣化。第四部分在課后借助網絡完成,學生將作文提交至網上。老師也同時提交一篇下水作文,與學生作文一起供大家評析。學生和老師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在網上對提交的作文進行留言、評論。
為了將閱讀任務與寫作任務有效連接,研究者設計的最后一部分是在課堂完成的頭腦風暴。課上教師首先就作文進行整體講評,講解大家作文中出現的典型錯誤。然后引導大家就兩個關鍵詞進行頭腦風暴。第一個關鍵詞是language。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總結自己在讀寫活動中習得的印象深刻的詞匯、短語和句型,這些內容有些來自于源文,有些來自于其他同學的作文,還有些是自己寫出的好句子。第二個關鍵詞是ideas。學生說JH自己最認同的一個觀點。共同探討對于'rhe Value ofLife這一主題的認識。
(二)設計模式中的生態(tài)化要素解讀
1.閱讀與寫作的相互給養(yǎng)
在本教學模式中,第一階段的閱讀任務的完成為寫作任務提供了有效給養(yǎng)。學生通過語言賞析、內容討論、同伴互動討論和頭腦風暴對源文的語言和觀點都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這些為學生下一步的寫作任務提供了素材。而在第二階段的寫作任務中,學生將在人際間習得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寫作此時成為了語言學習的工具,幫助學生在語言運用中習得語言。在最后的頭腦風暴環(huán)節(jié),學生將在寫作中所得與同學分享。這加深了學生對源文語言和內容的理解,此時寫作又為學生閱讀能力提高提供了給養(yǎng)。 2.共生模式 健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各生物有機體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的。一個健康的學習共同體也是如此。成員之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成長。在這次讀寫任務中,絕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學生在與教師或同學的互動中完成的。語言賞析、內容討論、課堂寫作、批改反饋,這四個步驟是學生與教師合作完成。在這幾個步驟中,教師是引導者,也是對話者。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語言給養(yǎng),同時又在活動中將這些給養(yǎng)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同時教師本身也從與學生的對話中受益,90后學生對生命價值的闡釋為教師思考這一話題提供了新的視角。讀寫活動中有三個步驟是同伴之間的交流。同伴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減輕寫作焦慮。而同伴之間的反饋則增加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信心。研究者發(fā)現,同伴之間的留言多是正面反饋。在網絡評論中,學生多會對同伴寫作中的優(yōu)點加以表揚。文字表達不流暢,但觀點新穎的文章也會有不少同學點贊。這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寫作動力。在這一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學生發(fā)展的不只是自己的語言技能,還包括交際能力、協(xié)作能力等。
3.競爭模式
生物有機體之間不僅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也是相互競爭的。競爭的環(huán)境有助于生物個體和種群的發(fā)展,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輩壓力使學生能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本研究中,互聯(lián)網為學生之間競爭提供了平臺。學生將自己的作文提交到網絡平臺之后,每個人之間都可以相互評價。學生的自尊和榮譽感使其在提交之前反復修稿,力求達到自己的最好狀態(tài)。公共平臺給每個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寫作的反饋不止來自于老師,范圍擴大了數十倍。同學的一個新穎的觀點、老師的一個大大的贊賞都有可能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談資。這樣的競爭環(huán)境有效提升了其寫作動力。
4.仿生模式
仿生學通過模仿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造福人類。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模仿生物種群之間的關系。在本次研究中,參與班級是理科班,男女生比例懸殊。在小組討論活動中,教師分組時協(xié)調每個小組中的男女比例,調動學生討論積極性。教師還將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合理搭配,使英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帶動表達水平稍弱的同學。小組內人員的合理配置保證了小組討論的效果。
5.生態(tài)化的評估與監(jiān)控
在生態(tài)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課堂的掌控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同行者與引導者。教師對課堂的監(jiān)控更關注的是調控課堂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交流環(huán)境。在小組討論時,教師是引導者。學生如需幫助,會向教師示意求助。在課堂寫作任務中,學生如果思路不通也可與老師隨時交流。在頭腦風暴環(huán)節(jié),教師是學生知識和觀點的整理者,幫助學生與學生溝通,發(fā)掘他們自身的潛力。在網絡平臺,教師提交下水作文,是活動的參與者。教師通過下水作文的示范作用和課上的整體講評幫助學生改正寫作中出現的語言問題。這從實際上解決了大學英語教學因為學生人數過多,教師作業(yè)批改負荷過重的問題。使教師能更輕松地應對教學任務,優(yōu)化了教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四、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讀寫結合的生態(tài)化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學生在三個方面有所提高。首先,學生的語言獲得了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源文作者、教師、同學對話互動,獲得了充分的語言給養(yǎng)。在寫作過程中將這些語言‘運用起來,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提升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其次,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如前文所述,讀寫結合任務中大多數任務需要學生與別人合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表達自己觀點,同時對他人觀點做ji回應。在同伴反饋中,學生還要對別人的文章進行評價、分析。這些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交際能力。最后,學生對人生的價值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外語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個分支,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全人教育是新世紀外語教育應該擔當的使命,也是外語教師應當肩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IHaugen,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M] Stanforcl: Stanforci University Press,1972.
[2]Kim,S. Characteristic of EFL Readers' Summary Writ/ng:A study with Korean University Stuclents[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1(34) :569 -581.
(下轉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