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
[摘 要] 具備問題意識才有可能具備創(chuàng)造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早在30年代就提出過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的觀點. 因此,教師應將喚醒學生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始終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題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 問題意識;情境;學生
學生的學習大多都是在沒有問題中度過的,事實上,這樣的沒有問題并不是學生學習中不存在問題,而是學生提不出問題,問不出問題,這種現象的產生源自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嚴重缺失.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試教育觀令學生的提問意識與習慣蕩然無存.許多數學概念與現象在教材中也都是直接呈現,數學家們相關的探索是不展露的,教材與學生練習冊基本將所有的問題都概括了,學生只要面對現成的問題做出判斷與解答即可,深度思考無從談起,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從學生口中無法獲得;錯誤評價觀令學生失去提問的勇氣. 很多時候教師對于學生疑問的處理方式是不夠科學的,學生擔心被笑話、被批評的心理一旦產生,提出問題的勇氣也就消失了.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問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教學應與生活實際進行關聯的具體要求,因此,教師應不斷挖掘教材的內涵并使之與生活實際結合創(chuàng)設出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提問: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探究;設計帶有啟發(fā)性與延展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疑問;學生提出疑問.在這其中,學生覺得最有意思的肯定是自己的提問,因此,教師應將自己課前的設計與準備主要放在學生提問的引導上,使學生在不斷創(chuàng)造與發(fā)現中保持對數學學習的激情. 諸如怎么變形、怎么應用的一些探究使得學生在不斷解決懸念的探究中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提問也就不難了.
1. 貼近生活的問題
濃郁生活氣息的解題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比如:大學生申請一年期以上的助學貸款時均應履行月均等額還本付息,假如一學生貸款10000元并準備兩年還清,月利率0.4575,請你核算每月應還的錢款是多少.
教師面對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反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這部分貸款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本金與利息之和為多少?每月還x元后產生的利息怎樣?通過這些子問題的分析,最終所求也就基本沒有問題了.學生對此類問題的解決心理相對會更迫切.
2. 模仿數學家探索的問題
教材中的部分公式定理是沒有推導過程的,但這些定理公式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結論與推導過程,因此,對結論的推導能加深學生參與、感受知識形成與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學生對于這些公式定理的理解與掌握就會更加牢固.
例如,在三角函數的學習中經常會有終邊落在數軸上的特殊情況需要考慮,這些特殊值與象限符號等如何掌握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并加強理解記憶了. 教師在學生得出各象限符號之后引導學生將終邊特殊情況時候的值進行標注,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記憶.
3. 抽象問題直觀化
多媒體對于優(yōu)化組合文字、圖表、圖形、聲音以及視頻來說是最為恰當有效的手段,它能夠將一些難以表述以及抽象難懂的數學內容進行直觀性的展示,上課節(jié)奏得到有力調控的同時,學生通過直觀化的展示不僅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視聽并舉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維的拓展、問題探究意識的萌發(fā)與樹立都得到了非常有意義的推動.
針對性方法訓練,促進學生會問
教師在教學時應始終牢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將如何產生提問意識的思維方法進行提煉并引導學生去掌握,學生一旦對形成提問的技能初步掌握之后,專門性的引導訓練就可以有意義地實施,學生在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方法訓練中會產生一次又一次的思維火花與靈感.
1. 通過專門性方法訓練使學生形成質疑的習慣
對權威不盲從并大膽質疑是教師首先應該對學生灌輸的理念,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敢于發(fā)表自身的想法并因此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面對各種現象要學會用質疑的眼光與思考的態(tài)度來應對,面對未知的規(guī)律要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意識與習慣. 課本概念或規(guī)律的編寫、報刊雜志的一些例題選編都是可以質疑的,學生一旦養(yǎng)成質疑的意識與習慣,其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往往能令他們進行知識點學習的意圖、例題是否科學等等問題進行探尋.
2. 用經典例題訓練幫助學生提高提問的能力
例題的難度與學生提問之間的關系還是很有奧妙的,太過簡單的題目一看就能明了,自然沒有疑問,太難的例題令學生的思維索性無法施展,提問自然也就是不切實際的空談. 因此,教師首先應選擇好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題目促進學生提問生成,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突破自身思考. 例如,教師可以在高次不等式序軸法、奇偶次注意事項、分式處理以及≥和>的區(qū)別之后引導學生解題與編題,解題、編題、評價這樣一個系統(tǒng)的訓練使得學生對一題多解、一題多用等產生諸多的體會,問題意識與提問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鍛煉.
3. 訓練提問技巧
數學問題的類型多樣,大多表現為概括型、猜想型、引申型、探究型、批駁型以及完美型這幾種常見的形式. 比如:若a,b>0,a+b=1,則>,鼓勵學生在此問題證明之后進行提問,有學生就提出以下問題:若a,b,c>0,a+b+c=1,則≥?學生在這樣的問題中會萌發(fā)出強烈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同時對于提問的技巧與方法也會產生諸多體會,數學學習的能力與成績自然產生質的飛躍.
?搖?搖總之,數學教師始終要牢記學生提出問題是數學學習中最有價值的表現,一旦學生的提問興趣得以建立,那么建立問題的模型也就會在他們頭腦中逐步建立并慢慢完善,問題之間各因素的關系也會隨之被理解得更為清晰,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與激情也會大幅提高,因此,“問題意識”在一定的層面上已經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問題了,很多時候它已經表現為教育觀念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