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過對《一雙長絲襪》的解讀,再現了 19世紀美國女性的社會現狀,探究了凱特·肖邦女性意識的自我覺醒,更透過作品激勵新時代女性自強不息、努力奮斗。
【關 鍵 詞】女權運動;凱特·肖邦;女性獨立意識
【作者單位】王哲,中原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4
在悠遠綿長的人類歷史中,男性一直是社會的主導者,而人權的概念也僅有200多年的歷史。1978年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中的“人權”也只是界定為男性的權利。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宗教改革運動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萌芽也逐漸進入女性的視野中。特別是19世紀中后期,在英美等發(fā)達國家興起的女性解放運動思潮,不僅刷新了女性的自我認知,而且是人類歷史上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人類文明。
生活在19世紀后半葉的凱特·肖邦曾被譽為“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先驅之一”。從她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小說中,我們窺探到女性覺醒意識在萌芽,甚至走向極致。透過歷史的塵埃,從她小說的情境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女性從不自知到自知的覺醒反抗之路。
女權運動濫觴于19世紀下半葉,與歐洲工業(yè)革命同步,深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響。1789年10月,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一群巴黎婦女進軍凡爾賽,向國民議會要求與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權,由此,揭開了女權運動的序幕。1790年,法國女劇作家高爾日發(fā)表了《婦女權利宣言》,提出17條有關婦女權利的要求,該宣言后來成為女權運動的綱領性文件。1792年,英國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發(fā)表《為女權辯護》一書,提出婦女應當在教育、就業(yè)和政治方面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紀中葉,女權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學界普遍認為,自美國女性政治覺醒掀起女權主義運動之日起,美國歷史上共出現了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其時段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女權主義浪潮大體一致。具體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紀40年代末,止于20世紀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紀60年代,止于20世紀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發(fā)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持續(xù)至今。
19世紀,伴隨著中產階級財富的積累、隊伍的壯大以及眼界的擴大,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然而,中產階級中的女性依然受到時代的禁錮,她們沒有獨立性,必須要依仗男性才能生存。
凱特1851年出生于密蘇里州圣路易市,1904年8月去世,享年五十四歲,死后葬于圣路易的麗泉暨十字架公墓。她的父親湯瑪士·歐福拉赫蒂是位成功商人,母親伊莉莎·法利出身名門。凱特五歲的時候,父親因橋梁倒塌事故罹難,之后兄長又死于瘧疾,一連串的家庭變故迫使她不得不輟學在家。童年的磨難和孤獨使她把心靈寄托于書中。她的業(yè)余生活都沉浸在閱讀中,這些豐富的精神食糧給了她美好的寄托,更為她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十歲的凱特嫁給了棉花商人奧斯卡·肖邦,成了真正的凱特·肖邦。17年后奧斯卡·肖邦生意經營瀕臨失敗,撒手西歸,留給凱特·肖邦的是巨大的債務和無盡的生活重擔。她背負著債務,獨自撫養(yǎng)著5個孩子,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凱特·肖邦甚至陷入了無盡的精神崩潰期。正是在那個時期,她選擇了寫作,將生命中所有的情緒與感懷寄托于文字。這些從心里、生活里流淌出來的語言幫助她走出了痛苦,給了她巨大的生存力量和希望,也讓她戰(zhàn)勝了那個精神瀕臨崩潰的自己。她最終用血與淚凝練出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通觀凱特·肖邦的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每一個主人公從迷茫到走向覺醒的道路,都有她自己深深的影子,那是所有追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意識覺醒的女人共同的心路歷程。成熟起來的凱特·肖邦也最終戰(zhàn)勝了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難,擊敗了那個曾經軟弱無力、依靠他人的自己,創(chuàng)作出了劃時代的女性解放的篇章,成了生活的強者。
《一雙長絲襪》是凱特·肖邦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之一。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筆觸輕描淡寫,刻畫出一位生活在美國中下層社會的家庭主婦面對15美元的意外之財后,一系列出其不意、看似有悖常理卻又合情合理的舉動。而女主人公最終的回歸又彰顯了女性的犧牲精神和偉大情懷。
1.細膩的心理刻畫、經典的動作描述體現作者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
《一雙長絲襪》全文一共有1479個字,在不足2000字的篇幅中,作者惟妙惟肖地展現了年輕的索莫斯太太一天中跌宕起伏的心理歷程。當等孩子們吃完午飯,收拾好飯桌后,她幾乎忘記自己也需要吃上可口的午飯。她的生活被家庭瑣事填滿了,并不富裕的家庭逼迫她不得不精打細算,孩子們的大小事務又讓她無暇休息,生活的瑣事和忙碌使她湮沒了自我。在獲得15美元的意外之財后,本想著要好好想出一個明智的用錢計劃的索莫斯太太,在經過了周密的計劃后,鼓起勇氣和力量擠進那些急切堵在襯衣料和花紋細布柜臺邊的人群,但是就在那個時刻,她撬開了塵封的自我意識,開啟了尋找自我的心理航程。當她疲憊地擠進擁鬧的人群,準備搶購廉價商品時,她的手觸摸到了一種光滑的東西,那是一堆長絲襪,價錢已經從兩美元五十美分降到了一美元九十八美分,這些柔軟閃耀的奢侈品瞬間讓年輕的索莫斯太太欲罷不能。最終昏了頭的索莫斯太太堅定地買下了一雙八碼半的絲襪。她在隱蔽的小角落里,脫去長棉襪,換上剛買的長絲襪,感覺自己瞬間找到了優(yōu)雅和高貴。這種愉悅的感覺讓她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她遏制不住對美的追求和沖動了,接著又買了能襯托她美麗腳踝的靴子、舒適的羊皮手套和兩本高價雜志。她的襪子、靴子還有合適的手套都使沉浸在夢幻中的索莫斯太太顯得儀態(tài)萬方、高雅美麗,她似乎找到了一種安全感、歸屬感。接著,索莫斯太太又去餐館優(yōu)雅、細致地點餐、用餐,猶如貴婦人一般和那些衣著光鮮的女人看了日場戲。那天的生活對索莫斯太太來說恍如黃粱一夢,美好而又匆匆。夢醒后,她依然面對的是原有的生活,正如作者描述的那樣,“索莫斯太太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愿望,一種深切的愿望,那就是電纜車永遠不會停,帶著她一直一直走下去”。
文學作品往往折射著時代的背景,也只有那些能夠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才能獲得讀者和社會的共鳴和認可?!兑浑p長絲襪》契合了當時女權運動開始萌芽的社會背景。隨著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封建社會文化對人類精神的束縛逐漸松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婦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兑浑p長絲襪》中的索莫斯太太正是生活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是一位家境不好、社會家庭地位卑微的女性,她無聲地活著,從沒有片刻考慮過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并且從沒有正視過自己的卑微。正如《一個小時的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一樣,索莫斯太太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是混沌不知的,甚至她的反抗精神還不如《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馬拉德夫人那般強烈。但是正是那樣自然的、突然向自由、自我、自尊逐步接近、觸摸和爭取的奮斗史才造就了凱特·肖邦作品的成長和覺醒意識的悄然積累。
在《一雙長絲襪》中,15美元恰如激起漣漪的小石頭,如果不是那意外得到的15美元,她的心會一直波瀾不驚,如一潭死水。正是那15美元的意外之財勾起了她的自我意識,激起她追尋幸福的意識。當然,作者這里所指的并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更多的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認知、自我價值的實現、女性獨立的追求以及要求男女平等的初衷。這篇小說也很好地映襯了凱特·肖邦的心理歷程。
2.象征手法的運用、隱含意義使作品意義深刻
凱特·肖邦善于運用象征手法,在《一雙長絲襪》中用一個個象征類比人生,揭示生活的真諦。那“絲質潤滑的長絲襪”象征著美好的事業(yè)、生活或夢想;“繁重的體力勞動”象征著各種桎梏;“孩子”象征著女人所承受的不能推卸的社會責任;“靴子”“手套”“日場電影”象征著美好的生活;而“15美元”則象征著覺醒的星星之火。在簡單的故事構思中,作者巧妙地利用生活化、樸實的故事情節(jié)揭示生活,反映主人公的心理歷程,更通過這些巧妙地類比當下的社會現狀,揭示人生。
《一雙長絲襪》故事的結局也是相當耐人尋味,“當戲演完了,音樂停止了,人群魚貫而出,仿佛夢醒一般……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電纜車……一個有著銳利眼睛的男人坐在她的對面……他不知道如何解釋他所看到的。事實上,他什么也沒看到,除非他有魔力,能夠察覺索莫斯太太內心的強烈愿望,那就是電纜車永遠不會停,帶著她一直一直走下去”。夢醒時分,索莫斯太太不得不回歸現實,回到她原有的生活軌跡,繼續(xù)做著沒有自我的索莫斯太太。但是她已經不是原來的索莫斯太太了,自由的火種已經悄悄地播種在了她的心中。這種開放式的結尾方式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回歸后的索莫斯太太會有所變化嗎?會有所抗爭嗎?她的生活會有所改觀嗎?作者的結尾帶著些許無奈,些許希望??赡芩髂固挠X醒還不夠徹底,她有太多連她自己都放不下的東西,但是自由、獨立的火種卻不經意間深植于心。凱特·肖邦的《一雙長絲襪》用簡單的故事、耐人尋味的心理發(fā)展和緊湊的情節(jié)推動故事發(fā)展,賦予故事深刻的社會意義。
凱特·肖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多是無意識的,也是最本真的,她善于描寫女性的內心世界。在她的短篇小說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小說的女主人公多數處于被動的自我反抗中,更確切地說,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覺醒之前的萌芽狀態(tài),還遠遠沒有到反抗的地步,而最終的結局也往往是悲催的,女主角不得不回歸原有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正是這些覺醒意識的積累,凱特·肖邦才有了她的巔峰之作《覺醒》。
凱特·肖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是最本真、最原始的。在《一雙長絲襪》中,我們只看到索莫斯太太一個人的形象,她的內心獨白、反抗意識的萌芽和隱忍回歸,似乎只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看似沒有對手的女主角卻在經歷心靈的掙扎和洗禮。正如索莫斯太太一樣,她的覺悟、覺醒更是對那個年代最好的回敬。傳統禮教的束縛、夫權思想的禁錮和自我意識的流失都是她無形的對手和敵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女性已經被各種禁錮的思想所俘虜,她們沒有思想,沒有追求,渾渾噩噩地接受一切安排。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些有思想的女性已經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對女性社會價值進行思考,并逐漸認識到追求自我價值的意義。這些緩慢發(fā)展而又迅猛覺醒的力量導致了后來轟轟烈烈的女權運動。
其實凱特·肖邦的人生經歷也印證著索莫斯太太的覺醒意識。失去丈夫的凱特·肖邦獨自面對生活的艱難,也正是那段苦難的歷練才讓她逐漸發(fā)現女性原來也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而后來的寫作經歷又讓她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奇跡,更讓她深刻地意識到女性的主體意識,逐漸成熟起來的凱特·肖邦也意識到唯有依靠自己才是正確的人生選擇。這種女性獨立意識的確立也在她一系列的小說中反映出來,而凱特·肖邦對生活的解讀、對女性主體的覺醒意識也正如一面旗幟飄揚在19世紀的文壇。
凱特·肖邦的人生體驗以及寫作經歷也激勵著新時代的女性,她的奮斗史就是女性解放的一個楷模。在丈夫死后,凱特·肖邦用自己的力量撐起了家庭重擔,用一篇篇作品慰藉著自己的靈魂,引領著還在黑暗中摸索的同時代女性,更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對凱特·肖邦而言,寫作也是一種內在的醒悟和精神激勵,她的靈魂也在寫作中得到了全新的釋放和舒展。
凱特·肖邦用她的《一雙長絲襪》帶我們走進了美國19世紀的女性生活中,加深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了解,對女性意識覺醒重大意義的認識,對凱特·肖邦更深層的理解。誠然,我們對凱特·肖邦及其所處時代的女權運動的深度挖掘,不應該局限于文學范疇,因為女權在哲學、法學、歷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諸多學科中都是一個獨立且重大的課題。生活在20世紀的著名女性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不僅從政治哲學高度關注人權,而且在其文學作品《拉赫爾·瓦倫哈根:一個猶太婦女的生活》中展示了女性不斷抗爭、不斷為自己權利斗爭的歷程。
[1]Charles H. Bohner. ed. , Classic Short Fiction[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2 Hall, 1986.
[2]Arendt Hannah. Rahel Varnhagen:The Life of a Jews[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3]程愛民. 20世紀英美文學論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崔濤. 女性主義進行時——評荒林主編的《中國女性主義12》[J]. 出版廣角,2013(4).
[5]王政. 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