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湖南理工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在漢語常用詞系統(tǒng)中,表示“說話”的意思可以用“曰”,也可以用“說”,他們都有“用言語表達意思、說明”之義①。在古代漢語中,表達這一意思的詞是“曰”,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對話語體中,只用“說”來表達這一基本意思,發(fā)生這種轉(zhuǎn)變的歷時過程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將逐步梳理一下“說”對“曰”的歷時替換情況。
“曰”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曰”本義為:說,說道?!罢f”在《說文》中的解釋為:“釋也。從言兌。一曰談說。”然而《說文解字注》對這一解釋為:“說,說釋也。說釋即悅釋。許書無悅釋二字也?!庇纱丝梢姡罢f”在最初應該是表達“悅”的意思,即“高興、愉快”之義。此外,“說”還有“說服、勸說”義,本文只討論對話語體中“說”作為“用言語解說、說明”義與“曰”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時演變過程,其他義暫不列入討論范圍。下面將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個階段進行具體論述。②
《春秋左氏傳》中,“曰”出現(xiàn)了3735次,為“用言語表達意思”或“叫做”義,我們在此只討論其基本意思,略舉幾例:
(1)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
(2)鄭穆公曰:晉不足與也。(《左傳·宣公》)
“說”出現(xiàn)95次,且均不與“曰”義同。如:
(3)夏,鄭殺申侯以說于齊。(《左傳·僖公》)
(4)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左傳·襄公》)
例(3)中“說”為“說服”義,例(4)中為“喜悅”義。
《后漢書》中,“曰”出現(xiàn)了16061次,如:
(5)何休曰:“脅之與責求同義?!?《后漢書》卷九四·志第四)
“說”出現(xiàn)812次,也沒有對話語體中“曰”的本義。表1是先秦兩漢時期幾部主要文獻“曰”“說”的使用情況。
表1
由此可以看出,先秦兩漢時期,對話語體中表達“用言語表達意思”之義主要用“曰”,此時的“說”盡管也在文獻中略有出現(xiàn),但作為對話語體中“用言語表達意思”義幾乎沒有。
《搜神記》中,“曰”出現(xiàn)了703次,如:
(6)神忽下教曰:“須汝犀簪?!?《搜神記》卷四)
“說”出現(xiàn)了31次,其中有3處為“用言語表達意思”義,即:
(7)時有百歲公說:“小兒時見訓賣藥會稽市,顏色如此?!?《搜神記》卷一)
(8)后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nèi)時,嘗以弦管歌舞相歡娛?!?《搜神記》卷二)
(9)世之所說:“屩者,人之賤服。而當勞辱下民之象也。”(《搜神記》卷七)
《世說新語》中,“曰”出現(xiàn)了1205次,如:
(10)帝問曰:“朕應天受命,卿何以不樂?”(《世說新語》卷中之上)
“說”出現(xiàn)了68次,“用言語表達意思”義只有一次,即:
(11)王子猷說:“世目士少為朗,我家亦以為徹朗。”(《世說新語》中卷之下)
表2是先秦兩漢時期幾部主要文獻“曰”“說”的使用情況。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曰”依舊是表達“用言語表達意思”之義的核心詞語,此時“說”已偶見此義,但仍然很少。
《河東記》中,“曰”出現(xiàn)了348次,略舉一例:
(12)其人笑曰:“請備燈油,將夜緝其事?!?《河東記·黑叟》)
“說”出現(xiàn)了8次,“用言語表達意思”義有兩處:
(13)爾前所說馮六郎等,豈皆人也?(《河東記·韋浦》)
(14)王判官謂紹曰:“見之則可,慎勿向世間說榜上人官職?!?《河東記·崔紹》)
表3是隋唐時期幾部主要文獻“曰”“說”的使用情況。
表3
《東齋記事》中,“曰”出現(xiàn)了207次,“說”出現(xiàn)34次,作為對話語體中取代“曰”的本義也未可見。
綜上所述,唐宋時期,“曰”依舊占據(jù)主體位置,“說”在此時數(shù)量雖然有所增加,但對話語體中取代“曰”的用法依舊不多。
《元史》中“曰”出現(xiàn)了6841次,“說”出現(xiàn)203次,在對話語體中作為“曰”義還幾不可見,略舉幾例:
(15)帝曰:“依下第例恩之,勿著為格?!?《元史》卷八一·志第三一)
(16)而完澤說帝:“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陛下不興此役,則無功可見于后世。”(《元史》卷一五六·列傳第四三)
《竇娥冤》中,“曰”出現(xiàn)0次,“說”出現(xiàn)52次,略舉幾例替代“曰”義的用法:
(17)你說我不認的你哩?(《竇娥冤》第二折)
(18)〔監(jiān)斬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說。(《竇娥冤》第三折)
表4是元代幾部主要文獻“曰”“說”的使用情況。
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元代正統(tǒng)文獻中“曰”依舊占主體位置,口語化較高的語料如戲曲集中,“說”的使用頻率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曰”。
《水滸傳》中,“曰”出現(xiàn)了183次,“說”出現(xiàn)3802次,且其中在對話語體中作為“曰”的用法已占多數(shù)。如:
(19)童子答曰:“小童奉娘娘法旨,有請將軍,便煩移步?!?《水滸傳》第八十八回)
(20)街坊上借問人時,說:“太尉在內(nèi)里未歸?!?《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表5是明代幾部主要文獻“曰”“說”的使用情況。
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明代二者的使用情況跟元代相似,正統(tǒng)文獻中“曰”依舊占主體位置,通俗古白話文中“說”的使用頻率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曰”。
《紅樓夢》中“曰”出現(xiàn)了54次,“說”出現(xiàn)9687次。此時的“曰”已經(jīng)基本不再承擔對話語體中“言語表達”義了。如:
(21)那草本在靈河岸上,名曰絳珠草。(《紅樓夢》第一一六回)
而此時的“說”在口語中已經(jīng)代替“曰”起到了核心作用。如:
(22)寶玉含笑連說:“這里好!”(《紅樓夢》第五回)
(23)忙陪笑賠罪說:“一時說順了嘴,奶奶別計較。”(《紅樓夢》第八十回)
表6是清代幾部主要文獻“曰”、“說”的使用情況。
表6
由表6可知,在書面語較強的正統(tǒng)文獻中,“曰”依舊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此類文獻數(shù)量已明顯減少,相對的口語化程度較高的古白話文中,“說”已經(jīng)承擔起“用言語表達”義,且占了絕對的核心位置。
與之前相比,元明清時期“說”在對話語體中的用法日趨完善,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說”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度龂尽分?,“曰”出現(xiàn)了7169次,而“說”只出現(xiàn)了384次,且作對話語體中“用言語表達意思”義更幾不可見。而《紅樓夢》中,“曰”出現(xiàn)了54次,“說”卻達到了9687次,此時的“說”已代替了“曰”的主導位置,如:
(24)眾人聞著,都說道:“這是何處來的香風?這像什么香?”(《紅樓夢》第八十七回)
二是“說”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說”各種意義的用法增多。
(25)眾人見他如此瘋顛,也都不向他說這些正經(jīng)話了。(《紅樓夢》第三十六回)
(26)王夫人聽了,想了一想,道:“依我說,什么是例,必定四個五個的,夠使就罷了,竟可以免了罷。”(《紅樓夢》第三十六回)
三是原“悅”的意思逐漸消失,且作為說服義,“說”已變成一個單純的語素,必須要與“服”組合成詞。
常用詞的替換過程是漫長且循序漸進的,“曰”是一個十分古老的詞,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幾乎不見,相應的,“說”字后來居上,發(fā)生這種歷時演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大的方向來講,無外乎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點。
“漢民族傳統(tǒng)的人際關(guān)系中,人們的等級倫理觀念極強,情感色彩濃厚,因而用于交際中的稱謂語必然也受到這種文化觀念的影響和支配?!盵1]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中,“曰”比較正式,地位較高,如皇帝的圣旨頒布一般叫做“皇帝詔曰”,引用孔子所說的話“子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士子們?yōu)榱梭w現(xiàn)自己文化程度之高,也不約而同地選擇用“曰”,因此書面語體中也都是用“曰”。而“說”比較口語化,似乎相對于“曰”不那么正式,因此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曰”尤其在書面語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社會一直在發(fā)展,語言現(xiàn)象的變化也會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和制約?!胺彩巧鐣邮帯⑺枷虢夥诺臅r代,語言的變化就快,反之則相對較慢?!盵2]中國古代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皇權(quán)掌控著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導向,因此“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穩(wěn)固的位置。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民族互相融合,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元代雜劇的出現(xiàn)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人民的呼聲,雜劇以口語為主,因此“說”在與“曰”的競爭中開始占據(jù)上風。然而受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影響,書面語中“曰”依舊沒有讓步,及至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后,“曰”才開始真正退出歷史舞臺,至今天已幾乎不見其影蹤。
詞匯的更替雖然與外部原因有著密切關(guān)系,但最終還是由語言系統(tǒng)的內(nèi)部因素決定的?!罢Z匯系統(tǒng)存在著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通過詞義的分擔來不斷求得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平衡。”[3]語言的表達講究經(jīng)濟性原則,在語義不混淆的情況下力圖以最少的話表達較多的意思?!罢Z言的功能不僅在于交際,同時還能滿足心理需求,以期實現(xiàn)信息釋放的最大化和語言功能的多樣化。”[4]“曰”的語義表達功能比較狹窄,而相對的“說”具有較多的表意功能,“說”不僅具備“曰”的表意功能,其本身的意思也并不與此沖突,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曰”的使用慢慢減少,直至完全消失,而“說”則取代了“曰”承擔了其本義。
注釋:
① 在漢語對話語體中,表達“用言語表達、說明”義的,除了“曰”和“說”之外,還有“云”“道”“言”“謂”“語”“答”“對”等,它們在古今文獻中也時有用例。由于這些詞在漢語史上都沒有真正地占據(jù)主導地位,且本人目前能力有限,故文章只考察“曰”和“說”的替換演變過程,其他此類動詞與二者的演變關(guān)系,我們將在以后補充完善。
② 本文中所有文獻典籍中統(tǒng)計的“曰”和“說”的使用情況均來自于Info Digger軟件工作室制作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四)。
參考文獻:
[1] 李樹新.論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J].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4(05):77—82.
[2]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78.
[3] 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122.
[4] 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