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近年來歷史課程改革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挖掘學生的潛能,自己制作微課和思維導圖,讓學生主動探究,更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調控,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為學生養(yǎng)成終身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打下扎實基礎。
關鍵詞:自主學習;歷史;教學過程
一、 營造歷史情景,引領自主探究
在中學教學中,歷史學科普遍不被學生重視,認為是常識學科。中考中占分數(shù)比重較小,而課本內容離學生太久遠等等,造成了學生被動學習,考試時靠臨時突擊。那么,如何做到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我要學呢?對于一線教師的我來說,特別關注的就是如何才能將課堂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落在實處。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師追求的目標。那么怎樣能讓學生喜歡學、自主學呢?不妨換個角度,陶行知先生曾有“生活是教育的本源”的教育理論。其實初中學生生活體驗本身也是一種最豐富可利用的課堂資源,一方面可以摒棄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生活體驗進入課堂讓教學“活”起來,另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構建者,來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生活化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秦統(tǒng)一文字”一目時,師先讓學生每人饒有興趣地學說一句方言,一時學生興趣盎然,課堂上五花八門、南腔北調的方言令人捧腹。兩分鐘的課堂交流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由于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方言的差異和習俗的隔閡曾令“秦人”苦惱。明白幾千年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延綿不絕,正是因為統(tǒng)一的文字起到了傳承文明的巨大作用。這樣僅從習俗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密切聯(lián)系知識與生活的關系,既趣味又吸引學生,推動學生自覺自主地去思考探究。
在中學歷史教材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可隨手采擷。課堂教學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問題和國際問題,能使學生在碰觸中產生深沉的歷史使命感和鮮活的時代感,能開拓學生思維,實現(xiàn)學史明志的目的。教學中,將生活引入課堂,史論結合,推動學生自主探究,論從史出,得出自己的見解。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生活的味道越濃,教育的意義就越大。”其實,先祖?zhèn)兊闹R不都是來源于生活嗎?對學生來說,歷史就在身邊。歷史教學完全可以從生活的源頭汲取活力,讓課堂充滿魅力。
二、 挖掘學生潛能,推動自主探索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钡拇_,課堂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當今多媒體資源進課堂已不新鮮,運用課件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師首選,但有時課件過度運用,就會造成“機灌”代替“人灌”的弊端。學生也會由開始的新鮮感到視教師精心制作的課件如“過眼云煙”。如何才能把學生轉變?yōu)橹R的主動研究者,使其在學習中由被動學為“主動學”呢?
如果換學生做微課中的主角,效果會怎樣呢?于是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前錄制微課。先對一課教學重點精心設計,以問題形式或材料解析、或歷史正面、反面進行探討等內容。錄制時以學生給畫外音解說、或錄下兩位同學不同的歷史見解,或學習時遇到的疑惑等……制作2~4分鐘的微視頻。隨著學生自制視頻的播放,我發(fā)現(xiàn),課本上知識點,學生早已在課余就不覺間自主學習了,課堂中教師只進行交流、督查、檢測。教師嘗到了翻轉課堂的甜頭。在新的教學理念影響下,教師也在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自己陳舊的教學方式,開始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三、 讓學生自己制作歷史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
學會通過自己自主學習來概括所學內容的方法。我開始將思維導圖介紹給學生時,學生感覺很新鮮。教師先引導學生觀看歷史知識網(wǎng)絡,讓學生了解知識體系構建的方法。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思維導圖并不難,它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知識點各級主題以階層或關系主次表現(xiàn)出來。以關鍵詞、圖像、顏色等來加強記憶,將知識體系快速構建和擴展,由此得到內容全面、結構合理、造型美觀,有內在聯(lián)系,主題清晰準確的知識構架圖。比常見的知識網(wǎng)絡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更多元化。中國現(xiàn)代史內容很適合用思維導圖梳理、整合,在關鍵詞和知識點的提煉上,教師在黑板上與學生共同探討溝通。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后,教師開始放手鼓勵學生自主繪制,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潛能,同時,教師強調:思維導圖不是誰畫得好,而是誰的知識構建得好。很意外的是學生按時上交的思維導圖內容詳實,制作精細,有主題,有分支,有關鍵詞,有知識點特殊標記……在課堂上播放學生的思維導圖時,利用幾分鐘安排由各小組選出的代表來講解思維導圖,并請他講解自己的設計思路,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通過與全班學生一起進行修訂、評價,課后,每位同學手上都有了內容最完整詳實的歷史復習思維導圖。這樣一來比過去傳統(tǒng)教學要高效得多。學生通過在課余花時間、精力自覺學習歷史,并以思維導圖的成果呈現(xiàn),就是為了能在課堂上成功向大家匯報自己的自主學習成果。為了體驗成就感,學生們開始自主學習,由以前的“教師教”變?yōu)椤拔乙獙W”。指導學生獨立完成思維導圖,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
四、 融洽師生關系,促進自主學習
多年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師生關系越融洽,學生就連帶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就能積極主動地探索與這門學科有關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初中的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尤其成績中差的孩子和教師比較抵觸,教師平時要多關注他們,讓他們找回自信,自然就愛學這門學科。例如九年級某生性格張揚頑劣,常常攪得課堂上不了課,科任教師都特別頭痛。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他寫得一筆好字,而且還很“講義氣”,于是教師課下找到他,誠懇地請他幫忙制作歷史思維導圖,老師告訴他中考復習材料要發(fā)放全年級,一定要請字寫得好,導圖做到精細的同學,相信他一定能給老師幫好這個忙。任務布置給他后,從此他在歷史課堂上像變了一個人,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連在課間也在繪制思維導圖。由此教師要用愛育人,把愛施與學生,這種情感能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從而推動其有效的自主學習。
總之,一位合格的歷史教師,就應該不斷地探索歷史教學方法,掌握教學規(guī)律,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無論在課余生活中還是在課堂教學中,都要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養(yǎng)成終身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袁鳳霞,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吳忠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