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為本,既是教育的原始初衷,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做到以“生”為本呢?筆者認為,對待每一個孩子,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本著差異化的思維,尊重每一個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進而為每一個孩子建立電子檔案,不斷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以“生”為本;教育;“以人為本”
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就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人自然包括每一個人,也就包括老人、青年和孩子,“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
那么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充分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的教育理念。它以開發(fā)個體潛能為己任,以豐富知識、完整健全人格為目標,以“學生觀”和“知識質量觀”的轉換為核心內容。但是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過教學以來的實踐,我認為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必須堅持教學中辯證法,即對每一個孩子差異對待,時刻要考慮到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所生活的家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嚴格但是不苛刻,寬容但是不放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07頁上有兩幅圖:一幅是客廳圖,另一幅是臥室圖。上到這一課時,我告訴學生,客廳是用來會客用的。然后讓孩子結合圖,用“我家客廳里有()和()”說話,其中一個學生說,“我家客廳里有被子和枕頭”,接連著有好幾個學生也都答錯了,作為老師的我,非常生氣,覺得這么簡單的問題不應該出錯,責怪孩子上課不認真。
家訪的時候,我到這個學生家里才知道,他父親是做玻璃加工生意的,母親識字不多,主要在家,他們家住的是租的房子,上下樓,樓下是店鋪,有煤氣灶、桌子、凳子,樓上有兩張床,一個電視機,一臺電腦,最角落的地方有一張桌子,是孩子平時寫作業(yè)的地方,如果不開燈根本看不清字,而且他寫作業(yè)的時候,活潑好動的弟弟還時常來搗亂,我才知道孩子作業(yè)本經常不干凈,甚至還有果汁在上面的原因。這次來到他家,樓下沒地方坐,我就直接進到孩子的臥室,臥室沒有椅子,我就直接坐到了床上,我也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答錯問題的原因。原來我覺得,每個家庭應該都是幾室?guī)讖d,這樣的問題很簡單。事實上是我自己太理想化了,我們班本地的孩子只有7個,40個孩子都是外來的,這意味著他們一般都是住租的房子,根本沒有條件達到幾室?guī)讖d。這個問題回答不對不是孩子的錯,因為答案和他們的現實生活有差距,這就等于,你讓一個沒有吃過香蕉的人描述香蕉的味道,其實是強人所難,我們沒有理由以一個成人的眼光去責備一個孩子,就如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歷史一樣。
身為教師,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崗位,我們無法去改變孩子的生活和家庭,但是,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孩子天性,肯定孩子符合實際的答案,通過與孩子父母的溝通交流,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 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
在現實生活世界,教育對象就不是傳統(tǒng)課堂上機械記誦知識的認知人,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性、有選擇權,有生命活力的人。我們要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并合理引導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尊重孩子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不應該從統(tǒng)一的教育目標出發(fā)來評價學生,而應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生活、性格特點,走進千差萬別的學生世界,變機械灌輸為引導,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和理性思考做出判斷和決策,并為自己選擇的后果負責;在精心創(chuàng)設的教育情境中,提供全面、客觀的信息,遵循理性精神的原則,珍視學生理智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主張將人性的關懷融入整個教育過程,在民主友愛的氣氛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鑒別、批判性思考能力,促進人的智慧發(fā)展。
二、 加強與家長溝通交流
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可以讓家長、學校和老師充分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從而掌握孩子教育完整的信息,更好地促進孩子成長。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手段,如QQ群、微信群等,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也可以通過家長,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態(tài)度等情況,及時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要定期經常性的家訪,對孩子的生活有更加真切的了解和體驗,及時的改變教學的思路與方法。同時經常性的家訪,對家長的育人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糾正,使家長懂得教育的規(guī)律,積極主動的關心子女的學業(yè)和自身的發(fā)展,對子女的教育要與學校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采用民主的教養(yǎng)方法,尊重、理解子女,更加注重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讓孩子能夠在和諧、關懷的家庭氛圍中快速成長。
三、 制定個人檔案,個性化教育
只要一有空,我就會主動和孩子聊天,問他們最喜歡哪門課,為什么?問一問家里的情況,班里的情況等等。每次和孩子們談完話以后,我就用筆記下聊天的內容,同時分析孩子的心理。形成屬于這個班級也屬于我自己的談心日記。這本日記記載著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和偏好。這本日記其實是一個老師和孩子的成長史。不僅如此,對與孩子的談心日志、家訪日志、考試成績等進行匯總,針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制定孩子個人電子檔案,并定時對檔案進行修正完善,針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制定差異化的教育策略和階段性的教育發(fā)展目標,一個階段完成后,進行分析總結,再制定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逐步改變孩子的缺點,并突出其長處,讓每一個孩子更快樂、更健康、更幸福的成長。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每個孩子。對于一些學習上有困難家里又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應該只提一個孩子和家長能踮起腳尖夠一夠就能夠達到的目標。這樣這個家庭的生活才會充滿希望。
教育家陳鶴琴有一句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不會教的老師?!钡拇_,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老師的任務就是去發(fā)掘。這就需要在教學中以“生”為本,辯證地看待每一個孩子,而且還要看到孩子背后的東西那就是他的家庭,不苛責孩子,鼓勵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楊超.教育以人為本探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6(03):4-7+16.
[2]趙炳起.農村家庭諸因素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3):111-118.
作者簡介:
周琴琴,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合肥市嘉和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