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起明
【摘要】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六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一、科學地處理高中生物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二、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三、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四、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挫折。五、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培養(yǎng)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六、尊重學生差異,突出因材施教。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3-010-01
0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fā)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因為生物科學與人類生存和健康、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這意味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臨嚴峻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高中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在現(xiàn)代教育中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礎性工作。下面我就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科學地處理高中生物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教材的處理與挖掘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靈活妥善的處理,善于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有健康方面的內容。在這方面的教學中,學生興趣性較高,應該利用這一優(yōu)勢,充分展開講述,多教給學生一些保健、預防方面的知識,以幫助青少年更健康的成長。
二、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關于世界觀大家都比較熟悉,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高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發(fā)育比較重要的時期,是他們形成正確世界觀時期,這期間對他們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生物學有較其他學科所沒有的豐富的教育素材優(yōu)勢,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如“構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為細胞所特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自然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有生命的動植物及微生物本身是物質,他們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過程,演變成原始生命,再經(jīng)過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最終形成多種生物共存的世界,體現(xiàn)了世界的物質性;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共同性與多樣性,體現(xiàn)了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蛋白質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組成成分體現(xiàn)了事物的普遍性;新陳代謝的異化作用與同化作用體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動植物激素的生命活動調節(jié)揭示了質變量變的規(guī)律;遺傳與變異現(xiàn)象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等等。在講述這些生物學知識的時候把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不知不覺地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直以來,學校的健康教育都比較關注學生的健康體魄與健康心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卻一直處在被忽略的位置。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改變目前學校教育一直不重視學生生活方式及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在課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的培養(yǎng)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確立積極生活態(tài)度,為學生一生健康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挫折
21世紀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優(yōu)勝劣汰,這是殘酷的現(xiàn)實。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挫折,如何面對人際交往的“碰釘子”或“碰壁”,如何對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現(xiàn)代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都具有爭強好勝、個性十足,卻經(jīng)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擾的脆弱的“蛋殼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評,往往會采取過激的行為:或攻擊,或自責,或冷漠退讓,或放棄追求,甚至出現(xiàn)輕生行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對中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五、利用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培養(yǎng)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實現(xiàn)一定目標的心理狀態(tài)。他建立在對自我認識,正確評價的基礎上。而當今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最常見的普遍心理卻是自卑和膽怯。這是因為他們對自我信任和相互信任沒有正確的認識,從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導致出現(xiàn)退縮或回避的消極行為,最終無法得到成功的體驗。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在授課時,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善于在學生的已知與未知之間鋪設適度的臺階。坡度過大,學生易產生懼怕心理,造成厭學;坡度過小,學生則有輕而易舉之感。
六、尊重學生差異,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來,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學提倡的原則,但往往知易行難。尊重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求,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理念。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疲勞、緊張、懶散、分心、煩躁、厭倦等情緒,要善于因勢利導地進行調適、疏導,并隨機處理各種突發(fā)事件,使學生較長時間地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tài),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對學習困難生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其改進作業(yè)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
總之,生物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我們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