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榮
(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江門 529145)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并發(fā)斑塊破裂繼發(fā)相應冠脈血供急劇減少以至于中斷,從而使供血的心肌出現(xiàn)嚴重而持久的急性心肌缺血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最多見,其次為下壁心肌梗死,后者罪犯血管不恒定,對診斷要求更高[1]。用心電圖特異性ST段改變來早期判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關罪犯血管更有重要意義。以本院收治的實施心電圖以及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研究資料整理并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實施心電圖的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54歲-79歲,平均年齡(68.09±2.19)歲;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根據(jù)患者是否有ST短變化分為STEMI組和NSTEMI組,其中STEMI組患者18例,NSTEMI組32例,收集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病歷資料完整;患者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排除標準: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沒有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給予吸氧、擴冠、溶栓、調(diào)脂、抗凝等積極治療。心電圖檢測:患者入院之初即行常規(guī)12導聯(lián)心電圖檢測,18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STEMI組患者將相應導聯(lián)ST-T改變做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判斷心肌梗死的部位。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冠脈狹窄程度。
1.4 判定標準 冠脈狹窄程度判定:狹窄程度小于50%,判定為無明顯狹窄;狹窄程度超過50%,小于75%,判定為輕度狹窄;狹窄程度超過75%,小于90%,判定為中度狹窄;狹窄程度超過90%,小于100%,判定為重度狹窄;狹窄程度100%,判定為完全閉塞。梗死相關動脈判定標準: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超過50%,梗死相關動脈完全閉塞。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血管情況相關性[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情況比較
2.1 兩組患者血管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血管情況中STEMI組完全閉塞、重度狹窄、中度狹窄的發(fā)生率較NSTEMI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情況比較 STEMI組患者的肌鈣蛋白T管病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多支血情況與NSTEMI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的冠狀動脈供血供氧突然中斷或者減少,導致心肌得不到供養(yǎng)出現(xiàn)壞死,造成不可逆的損傷[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僅伴有典型的胸痛癥狀以及心肌壞死標記物兩項外,體表心電圖是診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檢查[3]。冠狀動狹窄或閉塞導致接受其供血的心肌損傷,就會產(chǎn)生損傷電流或引發(fā)局部心肌復極異常,后者是引起心電圖ST-T改變的基礎。近年來隨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手段的廣泛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變化和相關冠脈罪犯血管的關系越來越被臨床工作者所熟知[4]。
本研究充分說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電圖胸前導聯(lián)V1-3 ST段抬高的患者冠脈狹窄程度更加嚴重,臨床可以根據(jù)心電圖提示重點對患者冠脈狹窄程度關注,及時采取治療方式,降低臨床死亡率;且心電圖操作簡單方便,利于對患者病情觀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強, 楊小梅, 韓乾國, 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特征臨床分析[J]. 醫(yī)學與哲學, 2015, 36(16): 32-34.
2 劉兆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電圖表現(xiàn)與意義[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5, 27(11): 19.
3 朱琳.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電圖分析[J] .臨床研究, 2015, 13(1): 110.
4 Kanei Y, Sharma J, Diwan R,et al. ST-segment depression in aVR as a predictor of culprit artery and infarct size in acute inferior wall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Electrocardiol, 2010, 43(2): 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