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摘要]人文素質(zhì)教育作為當今時代下素質(zhì)教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的教學中至關重要,本文針對在大學古代文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古代文學;滲透策略;人文素質(zhì)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2-0149- 03
作為擁有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大國,我國古代的知識極其豐富,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學生自中學時代起,便開始學習“歷史”這門學科,用來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價值,而到了大學,學習古代的歷史也尤為重要,特別是作為偏文科類的學生,古代文學在他們的學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學習古代文學的同時,也能從其中學習到豐富的人文知識,那么,如何在古代文學中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呢?這值得我們研究與探討。
一、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涵
人文素質(zhì)又稱為“人文主義”,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在人文方面所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zhì)與良好品質(zhì),在很大的程度上,與“科學主義”和“金錢拜物主義”等是相對立的,相比于“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強凋的是重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科學主義”更多強調(diào)的是如何爭取的去做事,而“人文主義”則更多地強調(diào)做人,相比于“金強拜物主義”,人文主義更加重視人對于整個世界存在的價值,而不是單憑物質(zhì)去衡量,人文主義關注人的情感追求,具有濃厚的理想與浪漫主義色彩,正如孟子在《盡心上》中提到:“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人文素質(zhì)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對生活的看法。人文素質(zhì)關鍵依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在如今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人們極易受到來自物質(zhì)世界的各種誘惑,這些誘惑可能迷惑了人的內(nèi)心,使其違背了初衷背道而馳,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們,正處于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養(yǎng)成階段,對其進行良好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無比重要,這樣才能幫助其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良好的價值理念,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從而為祖國的未來創(chuàng)造輝煌的明天!
二、通過古代文學中的愛國主義與民族情感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
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勢必需要人民的付出與擁護,而身為人民,如果想生活的幸福美滿,那么也需要國家的保護與安康,“先有國,然后才有家”,從古至今,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直身兼著熱愛祖國與人民的歷史重任,在我國的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中,更是把“愛國”兩個字放在首位,由此可見愛國主義與民族情感的重要價值所在,當代大學生作為核心素養(yǎng)與價值觀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在教育中對其滲透愛國主義與民族情感教育非常重要,這一點就可以通過古代文學來得以實現(xiàn),在古代文學中,擁護祖國與民族的資料豐富多彩,數(shù)不勝數(shù),而這些都將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素材,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切實的履行起相應的責任,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為己任,身體力行的投入到工作當中。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乃南宋的著名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該詩的寫作背景尤為壯烈,詩人文天祥在飽含戰(zhàn)亂的年代,由于兵敗后被敵軍俘虜,面對敵軍的勸降,其甘愿以死明志,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了這等豪邁的詩句!這句詩句至今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并廣為流傳,因為他將熱烈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自古以來,人難免會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死的有意義有價值,倘若能為國盡忠,那么并將名垂千古,死而無憾了”。詩人將對祖國的情感表達到了極致,氣勢磅礴,情凋高亢,表達出了詩人甘愿為國犧牲慷慨赴死得壯烈氣節(jié)。在向?qū)W生講授該內(nèi)容時,應優(yōu)先介紹該詩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跡,通過這些便能表達出其豐富的人文精神,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yǎng)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人文素質(zhì)。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著名詩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詩句,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然而卻屢遭奸佞陷害,層數(shù)度被貶,但是雖然如此,他仍然心系祖國與人民,此詩句的大致含義是在朝廷里做官時應當擔憂他的百姓,而處在江湖之遠的地方時則應擔憂其君主,這表達出了作者深切的憂國憂民情懷,在教學時,可以通過研讀作品以及結合作者的優(yōu)良品質(zhì)進行研究探討,利用現(xiàn)代的思維與研讀古代的文學作品,并對當今產(chǎn)生現(xiàn)實意義,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民族的希望,其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前途不可限量,結合這類文學作品對于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有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都能夠時刻警醒自身,時刻不忘記對祖國以及人民的關懷愛護之情。
三、通過古代文學中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
我國為共產(chǎn)主義國家,雖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確定的體制,然而在古代,人們已經(jīng)具有了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并對其有熱烈的期盼,雖然我國的古代為封建社會,但這阻礙不了人們思想的覺悟,由于封建社會的種種條件的制約,以及不斷爆發(fā)的戰(zhàn)亂,導致許多百姓居無定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就更加觸動了他們對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殷切盼望之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如孔子的“泛愛眾”,孟子的“仁者愛人”,墨子主張的“兼相愛”等,都表達出了尊老愛幼、樂于助人、互相幫助等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古代文學中有很多反映出勤勞儉樸、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也有很多表現(xiàn)出朋友之義、手足之情,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優(yōu)良的倫理道德,通過這些人與人之間相處關系的準則,使人們在社會、家庭之中能很好的生活與發(fā)展,并認識到付出與奉獻精神的可貴之處,這對于當代的學生來講都是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的。
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先生有一篇著名的作品名為《桃花源記》,該作品闡述了“世外桃源”般美好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運用虛景實寫的寫作手法,將桃花源內(nèi)的景象寫的豐富多彩,使人具有真實感,仿佛真有此人、真有此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些描寫生動、形象的將作者看到的優(yōu)美景象描繪了出來,整齊的房屋、老人與孩子怡然自得的神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美好!然而這些都只是作者對美好世界的想象罷了,實則當時作者所處的社會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東晉王朝極度貪污腐敗,且對外一味投降,不斷的剝削百姓,賦稅徭役繁重,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動亂的年代里,陶淵明先生的一腔抱負難以實現(xiàn),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的努力嘗試,最終卻不斷的失望,因此便作出了《歸去來兮辭》等作品,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同時在《桃花源記》中,又表達了作者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社會的向往之情。在教學時,應使學生充分的感知當時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激發(fā)其情感,通過作者與作品,學生認識到了黑暗社會的殘酷現(xiàn)實,同時也體會到了當代社會的幸福安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與人為善的優(yōu)良素質(zhì),并使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應為社會的繁榮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促進其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
四、通過古代文學中的感恩之心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
感恩,讓人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為貴”;感恩,讓人懂得承膝于祖輩的樂趣;感恩,讓人領略到陽光和大地的美麗;感恩,讓人明白什么是披肝瀝膽、風雨同舟……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推崇感恩的國家,關于感恩的故事和名言警句也有很多,例如感恩父母的有:孟子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詩經(jīng)》中曾經(jīng)提到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也有感恩老師的,如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中寫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再比如“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等等這樣鏗鏘有力的話語,另外也有很多關于感恩的其它句子,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李,報之以桃”等等這樣的句子。我們生活在這個大干世界,每天都會面對許許多多不同的人群,有的人心懷感恩之情,熱愛生活,而有的人卻恰恰相反,他們總以為上蒼是虧欠他們的,父母的呵護、師長的關愛、朋友的真情在他們看來似乎都是理所應當?shù)模麄円暥髑槿绮萁?,在做了背信棄義的事情之后卻毫無愧疚之心,感恩之心同樣蕩然無存,這類人無疑是錯誤的,感恩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只有擁有感恩之心才能凈化靈魂,同時感恩之心又如玫瑰,需要人們不斷地進行栽培和呵護,而大學生就像是玫瑰一樣,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栽培和教育,使他們永懷感恩之心,從而具備綜合素質(zhì),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銜環(huán)結草,以報恩德”,古人做得很好,這正是我們?nèi)A夏民族古老的人文道德精神,對于知恩圖報所崇尚的信念。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途中被困,由于已經(jīng)幾天沒有吃飯,孑L老夫子實在覺得煎熬,于是便在大白天躺下睡覺,想以此來化解饑餓的感覺,這時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饑餓得很,心中覺得十分憂傷,心想:老師已經(jīng)一把年紀,怎么能忍受得了這般饑餓之苦啊!仔細想了想后,顏回決定去向人乞討,真是天不絕人,在乞討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他給了顏回一些大米,于是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開始生火做飯了,不一會,飯熟了,這時孔子也剛好醒來,他剛一跨出房門,便見到顏回抓起了一把米往嘴里送,這時孑L子非常生氣,心想:為師還尚未吃飯,他居然先吃了起來,沒過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的端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這時孔子生氣地說道:“我在夢中夢到已經(jīng)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見狀,趕緊說道:“使不得,這碗米飯不干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孑L子故作不解地說道:“為什么說它不干凈呢?”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的時候不小心將一塊碳灰掉到了飯里面,我覺得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可如果不倒掉,怎么能讓老師吃弄臟的飯呢,后來,我就把沾有碳灰的飯吃了,所以這飯是不能用來祭奠的??!”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之后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通過講解這則故事,可以使人們意識到知恩圖報的可貴之處,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們的感恩之心,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五、運用當代意識解讀古代文學作品,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
古代文學中的許多觀點與內(nèi)涵,對當今社會人的發(fā)展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在學習這些作品時,我們運用當代的思維意識去解讀,從而拉進了古代與當代社會之間的距離,也便于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內(nèi)涵,從而引發(fā)出學生對人生的思考,例如在蘇軾的《水凋歌頭·明月幾時有》這篇作品中,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該作品表達了蘇軾對于出世與人世的矛盾心理,這種說法自有其道理,但是運用當代的思維去解讀,又會發(fā)現(xiàn)其它的內(nèi)涵,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揭示了一種普遍的人生哲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正如月亮也是陰晴圓缺,而人生在世間,無法避免的要經(jīng)受悲歡離合,這些都是必須存在的。通過解讀這些,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缺點與悲歡離合都是無法避免的現(xiàn)象,不能一味的要求自身和他人完美無缺,需要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相互包容,相互理解。這首詞也描繪了詞人在中秋之夜望月懷人時的心路歷程,渲染出了空中有一輪明月,家人卻很難團圓的凄清氛圍,表現(xiàn)出了詞人對胞弟蘇澈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時又體現(xiàn)出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學習這些,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親情與手足之間的難能可貴,意識到闔家團圓是多么值得慶賀和喜悅的事情,同時也使他們意識到,無論順境或是逆境,無論經(jīng)歷了什么坎坷挫折,都要樂觀豁達、積極進取,永遠保持昂揚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六、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研讀古代文學中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以及其中所表達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對大學生實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古代文學承載著中華文化,也肩負著民族精神這一歷史使命,通過古代文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從中吸取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在古代文學中,有諸多的優(yōu)良傳承,如對父母的孝順之情,對子女的撫養(yǎng)之情,夫妻之間的忠貞之情,朋友之間的坦誠之情,鄰里之間的謙讓之情等等,這些通過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都有所體現(xiàn)和表達,而這也正是當代大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由于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因此在大學教育內(nèi),應通過古代文學盡最大程度的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從而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紀永貴.《中國古代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J].池州學院學報,2009,23(2):130 - 133.
[2]常效東.關于大學古代文學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探索[J^]I.中國成人教育,2010(7):179 - 180.
[3]江宏.古代文學教學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J].科學教育,2010(3):15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