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
如果說閱讀教學是一葉扁舟,那么閱讀拓展就是這艘小船的長篙。讓小船隨風飄蕩、任意東西固然隨性,但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撐起這支長篙向生活更深更廣處漫溯吧。課堂閱讀延伸作為閱讀教學的長篙,其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如下:
一、拓展視野,激發(fā)閱讀興趣
幾乎每次課后,我都會選擇不同角度或補充閱讀或拓展閱讀,以開闊眼界,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比如,在《世說新語·詠雪》課堂結尾,我?guī)ьI孩子們由“詠絮之才”延伸閱讀《世說新語·賢媛》中的“林下之風”和“閨閣之秀”。“林下之風”提到“竹林七賢”,我挑選阮籍、嵇康等的代表性事件與孩子們一起閱讀品鑒。以此,一方面提高孩子們文言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魏晉名士風流及書中文字的精白直妙。半節(jié)多課下來,孩子們對《世說新語》的閱讀興趣特別大,不少學生紛紛為自己的書柜添了本《世說新語》。也有幾位學生從歷史書或者史料上去了解魏晉風度。
二、品味文字之妙,領悟生活之美
教學《春》,我用了六七個課時,一段一段引導孩子們聯(lián)系生活體驗,調(diào)動各種感官去讀,去想象,去品悟,去體會文字之妙,領會自然生活之美。無論是春風圖、春雨圖還是勞作圖,孩子們由文字想到一幕幕類似的生活場景。在反復品讀中,在關鍵字詞的品鑒中,文字之精妙、生活之美,清晰而深刻地鐫進學生頭腦。當然,用六七個課時教一篇課文,確實不符合課標要求,甚至有些過分。不過,現(xiàn)在想來,我覺得很有必要。學語文,課本只是一個工具和載體,精彩在課外,在生活。開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記錄美的能力才是語文的目的所在。
三、系統(tǒng)歸納技巧,總結寫法
在教學泰戈爾的《金色花》時,我和學生們一起仿寫———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寄寓小小的愿望,可關乎親情、友情、師生情。之后,我又挑選了泰戈爾的其他幾篇類似的具有童真童趣的詩歌,如《紙船》《家庭》《職業(yè)》《小大人》等,和孩子們一起品讀分享。這些童真的文字,讀來總讓人會心一笑,掩卷又令人回味無窮。因為它傳達著人類童年的共性。它所表現(xiàn)的或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或是一種可笑心理,或是一個溫馨的場景,或是孩童純真的夢想,但其中蘊含著童真的眼光、童真的語言、童真的心理,展示著孩子眼中的世界,滿蓄著童真童趣。這就是文學的本質(zhì)———傳達人類共有的或個性的情感體驗。在這樣的品詩、憶往事、談體會、歸納共性中,何為詩歌,如何寫詩歌,雖不能言,但也有一點點懵懵懂懂的感受。
(作者單位:湘鄉(xiāng)市中沙鎮(zhèn)中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