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軼建 王宗平
近日,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通知,明確提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將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及體質體能健康狀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學校體育受到國家各級政策的支持和關注。
華東師范大學發(fā)布的《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大部分年齡段顯著高于日本,但體能指標的比較中,日本青少年兒童在心肺耐力、柔韌性、靈敏性和協(xié)調(diào)性方面均顯著高于中國。有不少學者認為,運動時間不足是學生體質不強的原因,的確如此嗎?對此可以深入分析。
一、缺時間嗎?
雖然存在體育課被擠占的現(xiàn)象,但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中小學體育課還是正常上的。當然,每天能達到1節(jié)體育課的學校畢竟較少,而且學生課后的鍛煉問題更容易被忽視。有人認為學生的課后學業(yè)負擔太重,沒有時間鍛煉,是否真的如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讓學生被動地進入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而體育往往很少被家長認為有“增負”的需要。其實學生每天進行0.5h的身體鍛煉就能夠起到很好的健身效果,作業(yè)間隙練幾組俯臥撐、蹲起,或去跑20min,或是進行晨練,或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在家抽空鍛煉,周末再抽空跑步、打球。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但缺乏對體育時間的管理確實存在。
二、缺理念嗎?
社會、家長、學校、學生絕大部分都認可身體素質很重要,認同身體鍛煉、強身健體的重要意義,若一味強調(diào)缺少體育健身的理念確實站不住腳,但卻缺少體育鍛煉的科學知識和方法。自幼缺乏健康與科學運動的教育,導致對體質、運動健康認識不足,不知如何在成長發(fā)育階段進行科學的鍛煉,導致學生有時間、有空間也不知如何鍛煉。
三、缺場地嗎?
運動鍛煉其實很靈活,若沒有球場、體育館,找條健身路徑跑步其實不難;找塊小空地,簡單的擺設也可變成簡易的球場。大部分學生不是專業(yè)運動員,對場地要求其實不需太高。其實很多運動鍛煉對空間要求不高,拉伸柔韌練習一塊墊子就夠,高抬腿、蹲起、俯臥撐、立臥撐等各種徒手健身練習對場地的要求更加靈活。所以,沒鍛煉場地肯定不是大部分青少年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但缺乏小空間體育鍛煉的知識和方法似乎會造成很多學生運動不足。當然,盡快建立靈活、完善的體育場館開放機制,以適應學生日趨增長的健身需要也是當務之急。
四、缺營養(yǎng)嗎?
由于自己不知如何鍛煉,學生的體育健身問題絕大部分就交給學校,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都有體育課,學生上的體育課時已經(jīng)不少。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體質差的學生呢?個體的運動能力與從小到大的體育運動經(jīng)歷息息相關,與飲食營養(yǎng)、習慣起居和遺傳特性都有很大關系。即使體育課認認真真上,平常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再加上平時不注意生活飲食,在體育課上的運動成果也不能保持。當然,體育課在當前學生身體健康和體質建設上的確已經(jīng)起到了巨大作用,不然學生的健康問題會更嚴峻。
五、缺教養(yǎng)嗎?
學生都是家里的“寶貝”,學生的教育是絕大部分家庭最重要的事,高價購買學區(qū)房,家長省吃儉用卻愿意花高價送孩子去參加各種培訓……家長都希望通過教育使孩子出人頭地,怎么會缺教養(yǎng)呢?但似乎缺一點兒困難教養(yǎng)!很多學生受不了多少苦就開始逃避;學生感覺學習累,學校也主動或被動“減負”。學生怕累怕苦,但運動鍛煉必須通過身體歷練的過程才有健身效果,不少學生運動時間不長就開始偷懶、休息,如此如何能提高體能、增強體質?很多學生運動鍛煉效果不好是因為缺乏對運動疲勞的承受力,缺乏克服運動困難的意志品質。
還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第一,把自己的體質健康交給學校,學校能負責非學校的行為和習慣嗎?為此顯然不能夸大學校體育功能。第二,體育可以健身,但身體不可能無限地被塑造,體育也可能會導致身體損傷,由此引發(fā)的傷害誰負責?很多人對自己的健康情況不太清楚,醫(yī)院平常做的安靜狀態(tài)下的體檢也難以篩查出個體運動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所以為什么學校體育要對體育鍛煉引起的傷害負責?這似乎又涉及到學校體育保險制度的問題。運動可能導致的意外風險像一根“高壓線”,使體育教師和學生在健身這件事上似乎總是充滿顧忌。
綜上所述,中國很多學生智商很高,情商不低,但體質不強,缺的是動商。中小學生體質的問題看上去是體育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yǎng)”出的問題。青少年體質較弱,不是缺時間、缺場地、缺政策這么單純的問題,而是缺教育、缺方法、缺機制等比較復雜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深度剖析、不系統(tǒng)思考,而是孤立地強調(diào)在體育課上如何好好練,對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作用可能也不大。但正因為這樣,更要上好、上足體育課,讓學生學會運動鍛煉方法并學以致用,使得在體育課上發(fā)展的體能在課外不致下降過快,體質不致于更加不堪!
(本文由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