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江濤
1 任務教學發(fā)的內涵
世界聞名語言學家與教學法專家提出如下的觀點,即“任務”就等于“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從始至終始保持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任務”參與者所進行的交際活動可以被視為個體之間互動的過程;為落實“任務”,達成目標,學習者需將“意義”設為中心,竭盡所能調動多種資源,以語言與非語言資源等為主,進而促使“任務”賦有一定“意義”,最終實現處理某些交際問題的目標。
2 教學模式設計
教學模式設計為課堂設計的重要構成之一,實質上就是應用教材期間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作。以往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案多是教師所編織的課堂教學計劃,具體涵蓋指定教材的使用流程、內容的整合、課堂時間的配置、知識講授與習題演練相結合等。從某種角度上分析,傳統(tǒng)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教材或教學內容消化與應用的產物,多以講稿、重難點剖析與解答等形式呈現出來,為備課記錄與授課的主要憑據。
伴隨著課程、教材與課堂的變革,現代教學的意義也發(fā)生一定轉型。“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領域盛行,“以學生為中心”及“以方法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值得廣大教師的借鑒,“以交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技術操作等均成為有效評估現代外語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要想將以上理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通常需要設計符合以上評估標準的教學活動。故此,教師應主動摒棄單一化的文本教案,而是強化教案多媒體性、生動性、課內外銜接性、師生合作性。在任務型教學法與相關理念的引導下,大學英語課程教案不僅是由注解、范句、答案等元素構成,還應囊括多樣形式的學習活動、任務與項目等。
富有現代化教育意義的教案設計要求教師具備現代教育理念與相關知識,同時能主動的將這些知識轉型為能力,進而在教學行為上體現出來。在任務型教學模式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不再單純的將語言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和學生共同運用知識、執(zhí)行任務或是進行相關活動,引導學生在應用知識過程中習得一定應用能力。
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與教學活動均需有相關標準,具體如下:
(1)問題標準:問題要清晰透徹,學生能快速理解問題的內涵并明確答案類型;具有學習的價值;有益于學生思考與反應能力的鍛煉,并進一步優(yōu)化學習效果;富有趣味性、刺激性與挑戰(zhàn)性;大部分學生能解答;具備拓展性。
(2)活動的標準:設計的教學活動一定要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并具備最大參與量;能促使學生即刻做出相關反應與頓悟;活動組織有方法,具備相對較高的成功率;活動內容和學生的思想觀點、情趣愛好及關注度存在一定相關性。
(3)課程效果的標準:學生能全程參與;注意力高度集中;始終應用外語進行交際活動;學習期間獲得愉悅感、動力十足,進而促進課程知識的充分消化。
教學設計是大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教案時,不僅要具備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視的是調整教學觀點、樹立并堅定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研究精神,投入最大的時間與精力等。筆者認為,教材是有限的,但對教材的利用則是無限的。
3 任務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中的教學指導研究
大學英語課教學涉及到學習者和作者間的語言交際,也包括學習者之間應用語篇平臺進行的交際活動,而“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能充分的激發(fā)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最近幾年中,任務型教學法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產生一定影響,并且其提升學生知識學習興趣與潛能。Wills提出任務型教學模式可細化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分別對應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及檢驗與提升階段。任務后階段是前兩個階段的歸宿,也是協(xié)助學習者內化語言知識的具體手段。
3.1 任務前階段
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布置任務,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興趣,明確課程教學要求與目的及要獲得的成果。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采集、梳理和課堂教學內容相關資料。為促使學生之間開展有效的交際活動,這一任務應由學生合作完成,繼而組織他們向其他同學講解,或由其他同學采用提問方式了解相關信息,課前資料可通過光盤、輔導書或有關網站獲得,特殊情況下教師可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3.2 任務中階段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協(xié)助學生習得語言知識,提升語言應用能力與交際能力。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在確保學生獲得相關信息的基礎上理解語篇,即明確英語課文或段落所表達的含義,與此同時又不拘泥于原文,教師為學生構建充足的聯想空間。這一教學任務的設置能促使學生更能積極的、有針對性的應用光盤與輔助書去學習知識,有助于進一步優(yōu)化知識學習效果。例如針對“Task—Prediction:What can we predict from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主要是考察學生根據標題推測課文內容的能力。
3.3 任務后階段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因為該時期學生會運用自己的語言將任務完成情況闡述出來。教師需引導學生表達主觀看法,在該階段教師扮演語言顧問的角色,當學生在口頭表達或文字表達方面遇到的困難,予以幫助。教師鼓勵學生向全班同學匯報任務完成情況,教師應對學生匯報內容做出反饋與評價。其可以被視為一類推動任務實施的手段,評價以肯定性激勵為主。
4 結束語
總之,任務教學法倡導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及“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理念,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將“任務”設為課堂活動平臺,進而培養(yǎng)、鍛煉與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與交際能力,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知識學習的熱情,利用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實現對他們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