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軍
【摘 要】時代在發(fā)展,教育也隨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迎來了改革的契機,教師應著眼于現(xiàn)階段新媒體提供的素材,在大量的數(shù)據(jù)庫中提煉出契合初中生認知理解的新鮮元素,教師應與時俱進,充分掌握現(xiàn)代化的新媒體技術手段,在恰當?shù)臅r機發(fā)揮出新媒體的優(yōu)勢,完成初中思想品德抽象到直觀內容的轉化,動態(tài)展示教材中的呆板內容,在課堂上營造輕松的互動氛圍,誘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推動學生走上主動探究的舞臺,開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篇章。
【關鍵詞】新媒體 初中 思想品德 教育 改革創(chuàng)新
新媒體的教學導入,為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迎來了活力與生機,教師應抓住契機在課堂上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導入多樣化的內容,以三維立體的直觀展示,引領學生步入思想品德的情境中,徜徉在思想品德的意境中感受其中心思想,透徹地領會思想品德的內容,由淺入深進行問題的多維探究。新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教學的變革開啟了新的大門,教師應在日益完善的技術下,根據(jù)學生在課堂的反饋調整教學方案,為國家儲備復合型人才做好前期鋪墊。
一、激發(fā)學生主動
新媒體改變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單調性,填充了更多的資料,新媒體與初中思想品德整合中,教師應打破教學中的墨守成規(guī),扭轉學生的求知狀態(tài),從被動的接收知識轉化為主動的問題探究。在新媒體的演示下,學生從更多的視角面對知識,拓寬了思路與思維空間,樂此不疲地參與課堂互動,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妙趣橫生,在自由的空間中誘發(fā)出的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在講述《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時,可先給學生播放中央電視臺每年“3·15”晚會節(jié)目片段。我在講述這一課時,選用了前幾年“3·15”晚會上韓紅演唱的一曲《天亮了》并配以故事講解,介紹歌曲的由來和當時“纜車事故”的情況時,學生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起來。歌曲結束,故事講完,學生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性。我乘機提問學生 “纜車事故”中旅游者的什么權益被侵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然后再來回答這些問題。這樣,學生主動參與到了教學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在雙邊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拓展想象空間
初中思想品德的內容大多老生常談,雖然看似接近學生的生活,實則有很多情境是學生并沒有切身體驗的,這也就使得課堂上,學生不得不盡可能地去想象問題,遷移自身的經歷貼近教材本身,通過新媒體的圖文并茂,學生的想象空間被釋放,對于思想品德的內容自然具備了多重感悟。如在講“實現(xiàn)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這一框題時,選用一組有關香港、澳門回歸的錄像資料、圖片。當學生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高高升起時,他們都感到無比自豪。這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動人心弦的情景誘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然后筆者又結合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所思所想分別設計香港、澳門的區(qū)徽,并談談自己的構想。課后學生積極上網查找有關的資料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區(qū)徽圖案,學生所設計的圖案雖然顯得有些幼稚,但充分顯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梢娦旅襟w教學可以把抽象的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討論明理激趣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追求道德規(guī)范知識的嚴密體系,而是從現(xiàn)實的生活出發(fā),以青少年的經驗為起點,在進行生活教育的同時自然地進行品德教育。教師就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的畫面去引導學生討論、辨析。如在進行“保護環(huán)境”這一主題教育時,教師先演示課件,播放人們在地球上辛勤地勞動、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著的情景,當聲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之后,引發(fā)思考:為什么“地球是人類唯一的生存家園?”而后,教師又播放地球上美麗、生機勃勃的景色,配以激情的旁白,正當學生遨游在美麗的青山碧水之間,如癡如醉時,教師隨著演示地球遭到嚴重污染的畫面——“被污染的小河”,魚兒打著傘擋住人們往河里亂扔的酒瓶、鞋子、垃圾等雜物。教師講述這條河原先是多么清澈美麗的,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前后兩種情境的設置,激起強大的反思,學生在強烈的震驚中激起大腦皮層神經的興奮,燃起強烈的求知欲望的火花,這樣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保護環(huán)境刻不容緩”的強烈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美麗家園——地球。這樣變靜為動,動靜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起學生愛護動物、愛護家園的情感及責任心。
四、導入問題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要真正理解知識,只能基于自己已有的經驗背景而建構,它取決于特定環(huán)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應包括情境、協(xié)作、交流和意義建構4個部分。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知識建構,知識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如在教“珍愛生命”這一課時,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周總理的遺像;同時,教師用哀痛低沉的語調對學生說:“1976年1月8日凌晨,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學生凝視周總理遺像,聽著教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挽聯(lián),那白色的花環(huán),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悲痛之情。通過對生命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觀的新媒體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學生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掌握新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水平,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完善新媒體教學的形式,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俗丹. 淺談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J]. 教育探索,2011(7):121-122.
[2]汪馨蘭.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70-71.
[3]張貴仁.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解析[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