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79-1979),法蘭克福學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審美解放論是他美學的核心思想,并賦予了審美全新的時代意義。他對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弊端進行批判,希望通過審美去拯救社會。
關鍵詞:馬爾庫塞 藝術 審美功能
馬爾庫塞與很多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一樣,他們在審美功能的問題上具有一致性,即對異化現(xiàn)實的批判,并且認為藝術已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下人性恢復的主要途徑,只有通過藝術和審美活動來改變人的精神狀態(tài),人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自由的人。
一、實現(xiàn)途徑——解放愛欲
馬爾庫塞認為人類的歷史是被壓抑的歷史,他主張建立一種無壓抑的文明,他對壓抑人性的資本主義文明進行猛烈的抨擊。他認為,人可以追求各種需要,人們要獲得幸福、滿足,要擺脫這種壓抑的狀態(tài),并用盡一生的精力去尋找非壓抑文明的道路。
馬爾庫塞認為技術理性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同時也給人和社會戴上了沉重的鐐銬,它成功地操縱了人們的意識和潛意識。他在《單向度的人》中指出,技術的進步創(chuàng)造出了絢麗多彩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似乎努力地與反對這一制度的各種勢力和諧相處。在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中,技術不是一個獨立體,而是一個系統(tǒng),“技術的合理性已經變成政治的合理性”。[1]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看似更美好、更自由,其實是更加束縛了人們的自由和思想,只是人們意識不到罷了。人們舒適地享受著商品,卻不知其實已經成為商品的奴隸。因此,馬爾庫塞認為要通過審美和藝術解放人的感性和愛欲。愛欲獲得解放,人也獲得了解放,在異化的世界中,愛欲的解放必然是一種破壞力量,對統(tǒng)治者的壓抑性現(xiàn)實原則進行徹底的否定,廢除那種壓抑性的勞動、文化、意識形態(tài)。他由此提出,只有當愛欲得到解放時,人類才能進入到一個高級的階段。
通過對技術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分析,馬爾庫塞指出,將藝術作為技術理性的反叛,通過藝術的自律功能來實現(xiàn)社會的解放,也許只有藝術才能使得技術枷鎖下的人得以重生。只有通過審美才能使得人們擺脫技術理性的控制,恢復人的全面自由,激發(fā)人全部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夠承擔起對世俗救贖的重任,才能夠為現(xiàn)存的不完美的世界開創(chuàng)出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具有可能性的、解放的世界。
二、最終歸宿——藝術審美
馬爾庫塞把藝術這一審美活動看作是克服異化、反抗壓抑,使得人們能夠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在現(xiàn)代技術理性壓抑著人們的社會中,審美和藝術借助幻想和想象,使人們尋找另一個世界,從而擺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壓抑,擺脫理性的束縛,讓自己的想象、直覺得到更加自由的發(fā)展。正是這樣,審美和藝術更好地否定和超越了現(xiàn)實,也正是這種否定和超越,才使它具有了解放的功能。
馬爾庫塞從藝術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超越中看到了藝術的革命性。馬爾庫塞指出,“藝術的批判功能,藝術為自由而奮爭所作出的奉獻,存留于審美形式之中?!盵2]在《審美之維》一書中,馬爾庫塞明確表明自己將希望寄托在藝術審美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解放,并想要喚起藝術被文明催眠和理性壓抑下隱藏起來的革命潛質,從而實現(xiàn)人的真正解放。
在馬爾庫塞看來,“藝術就是反抗”,表現(xiàn)在藝術否定和超越現(xiàn)實的功能上。藝術作為不同于現(xiàn)實的獨立王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現(xiàn)有事物的超越和破壞,藝術為人們打開了新的世界,在現(xiàn)實世界中使得“一切皆有可能”,藝術不是當下現(xiàn)實的翻版而是創(chuàng)新。當然,藝術和革命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在他的美學救世思想中,藝術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干預著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進行破壞和革命。藝術作品既否定現(xiàn)實存在的合理性,又展望著新的理性。在他看來,“藝術就像技術一樣,身處和依賴于現(xiàn)實的世界,創(chuàng)造出思想和實踐的另一天地。”[3]藝術同生產力一樣,都具備改造社會、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批評和救贖的能力,只是方式和形式不同而已,這種改變不是直接的,是通過變革人們的意識,然后通過人們去變革世界。
在馬爾庫塞看來,政治、經濟、文化對人的操縱已經深入到人的無意識領域,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從人的心理入手,把被剝奪的感性和想象重新還給人們,恢復人們日益喪失的批判和思維能力。在這里的藝術憑借著自身的自律性質,發(fā)揮著自己獨特的解放功能。藝術正是通過這一功能拯救了沉淪于現(xiàn)實生活下的缺乏批判意識的人們,使其成為一個全能的人。
三、結語
社會的變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僅僅依靠馬爾庫塞所謂的審美藝術來承擔改造社會的重任是不切實際的,改變社會中的工具理性、技術理性,藝術是無法完全撐起如此艱巨任務的。馬爾庫塞的審美理念通過藝術拯救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具有“烏托邦”的虛構性,但是也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馬爾庫塞.現(xiàn)代文明與人的困境——馬爾庫塞文集[M].李小兵,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3]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李小兵,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任思佳,女,延安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藝美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