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鳳
(西南政法大學 民商法學院,重慶401120)
在我國民法學界,對于訴訟時效之客體為請求權并無爭議。從我國相關法律來看,對于何種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民法通則》并未涉及?!段餀喾ā芬矁H規(guī)定了物權請求權的類型,對訴訟時效是否適用于返還原物請求權未予明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糾紛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訴訟時效規(guī)定》)第一條也僅規(guī)定債權請求權應適用訴訟時效。在司法實踐中,各法院態(tài)度也不相同,有的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應當適用訴訟時效,也有人認為應適用2年的訴訟時效。
我國民法學界對此問題歷來存在肯定說、否定說和區(qū)別適用說三種不同意見??隙ㄕf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否定說主張訴訟時效不應適用于返還原物請求權;區(qū)別適用說則主張區(qū)分已登記和未登記物權,前者不適用訴訟時效,而后者需適用。其中否定說為我國學界的通說。
訴訟時效制度的功能,也是法律通過訴訟時效制度對權利人之請求權進行限制的正當性基礎。返還原物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占有人即可取得對所有權人之抗辯權而得以拒絕返還原物。那么,法律剝奪權利人之返還請求權的正當性何在?
對訴訟時效的制度功能,學界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懲罰在權利上睡眠之人,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以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利用。在他們看來,權利人長期不行使權利會帶來社會資源浪費,應由法律加以規(guī)制。筆者認為此種說法并不能成立。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未必就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jīng)濟價值從而有利于社會。如果所有權人回復了物之圓滿狀態(tài),但將其閑置,這并不會創(chuàng)造比占有人更多的經(jīng)濟價值。此外,若所有權人將該物用于違法行為,不但于社會無利,反而有害于社會經(jīng)濟秩序。此外,行使權利是權利人的自由,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并未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何要對其進行懲罰?由此可見,懲罰權利人在權利上睡眠這個理由無法單獨作為支撐訴訟時效制度存在的正當依據(jù)。
有學者認為,訴訟時效之功能即在于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之義務人免受陳年舊賬之糾纏,因為權利人長時間不行使權利,就可能導致有利于義務人的證據(jù)不復存在,義務人即使享有權利亦難以證明。對此,學者們也頗有疑義。王軼教授就認為:“緣何為了避免義務人的舉證困難,就要犧牲權利人的利益?二者同屬民事主體私人利益的范疇,緣何厚此薄彼?”〔1〕隨著登記制度的大量推行和政府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證據(jù)的保存成本也相應地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此外,并沒有證據(jù)表明有利于義務人的證據(jù)會比有利于權利人的證據(jù)更易滅失,法律將權利人和義務人區(qū)別對待、對義務人進行傾斜保護似乎并無正當理由。相比于訴訟時效制度的“一刀切”而言,由法院根據(jù)個案的不同狀況作出自由裁量反而更具正當性。
有學者認為,訴訟時效期限屆滿的案件通常都已經(jīng)過很長的時期,證據(jù)很多已不復存在,因此權利人即使真的享有權利也難以舉證證明,事實的真相不易探知。通過訴訟時效制度對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作出判定,有利于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在采取絕對的職權主義的背景下,這一理由尚可成立,但如今舉證責任大多分配給了雙方當事人,法院僅在極少的情形下才依職權調證,這一理由似乎也喪失了其存在的基礎。此外,如果訴訟時效的目的確實在于提高法院司法審判的效率,那么在訴訟中法院當然可以主動援引或釋明,而不限于當事人的主張。但根據(jù)我國《訴訟時效規(guī)定》第三條,訴訟時效的運用須由當事人主張,不能由法官主動釋明。由此可見,此種觀點與現(xiàn)行法的規(guī)定也存在矛盾之處。
通常情況下,占有人占有權利人所有之物,而權利人長期不請求返還,第三人就可能產(chǎn)生該物為占有人所有之信賴。在現(xiàn)代市場交易中,交易是實現(xiàn)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如果沒有訴訟時效制度的保障,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賴利益時刻面臨受損害的威脅,這會影響民事交往的順利進行。訴訟時效制度可以使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更加清晰,免除交易雙方的顧慮,降低第三人在交易時的信息搜尋成本,促進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
綜上,筆者認為維護業(yè)已形成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保護第三人之信賴利益才是訴訟時效的制度功能所在,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減輕義務人之舉證負擔等只是訴訟時效適用產(chǎn)生的客觀后果,而非訴訟時效制度存在之正當性基礎。
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194 條第1 款,請求權罹于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德國民法將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予以同等對待,二者均受訴訟時效制度約束,此為其一般性規(guī)定。同時,根據(jù)該法第902 條第1 款,已登記物權之返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由此可以看出,德國法中之返還原物請求權原則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但已登記物權除外。
根據(jù)《法國民法典》第2262 條之規(guī)定,一切物權或債權的訴權,均因經(jīng)過30年的時效而消滅。法國將訴權作為請求權的表現(xiàn)形式,這說明法國在這一問題上采取的是肯定說的觀點。但該規(guī)定是否適用于所有權卻存在不少爭議。在非法占有人因未完成取得時效而無法取得該占有物的所有權的情況下,若對所有權之訴權適用訴訟時效,則很容易導致國家所有權的不當擴大。
《日本民法典》并沒有規(guī)定物權請求權制度,對物權的保護是通過占有之訴實現(xiàn)的。日本民法對于返還原物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未明確規(guī)定,但在判例中卻對此問題予以了肯定。日本大審院判例(大正5年6月23日民錄)指出:“基于所有權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系物權的一個作用,非由此所發(fā)生之獨立的權利,因此不得不認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所有權本身一樣,不罹于消滅時效?!薄?〕
《意大利民法典》第948 條第1 款明確了權利人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該條文第3 款同時規(guī)定,返還所有物之訴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但是根據(jù)取得時效獲得該物所有權的除外。據(jù)此可知,意大利民法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但如果占有人依取得時效而依法取得了該物所有權以后,原物所有人即不能再請求返還。
根據(jù)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125 條,請求權罹于訴訟時效,且訴訟時效一般為15年,法律有規(guī)定更短期間的除外。根據(jù)司法院第2145 號解釋,《民法典》中所稱之“請求權”應當包括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從而明確了物權請求權于訴訟時效適用之可能。1965年6月“大法官會議”所作釋字107 號“解釋”認為:“已登記不動產(chǎn)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無民法第125 條消滅時效規(guī)定?!薄?〕由此可知,臺灣民法也采和德國相同之觀點,即返還原物請求權原則上適用訴訟時效,但存在已登記之不動產(chǎn)作為其例外。
通過以上分析,歸納為以下幾種觀點:第一,日本判例和意大利民法典的規(guī)定都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即采否定說;第二,法國系肯定說,肯定了訴訟時效應適用于返還原物請求權;第三,德國、我國臺灣地區(qū)均是以登記為標準采用區(qū)別適用說,將已登記不動產(chǎn)之返還請求權排除在訴訟時效制度之外。
通過簡要分析訴訟時效的制度價值和其他國家及地區(qū)訴訟時效之適用范圍后,筆者認為,訴訟時效應當適用于返還原物請求權,對權利人的這種限制具有正當性。
1.如前所述,筆者認為訴訟時效的制度價值在于維護業(yè)已形成之經(jīng)濟秩序,保護交易中第三人之信賴。在現(xiàn)代市場交易中,交易是實現(xiàn)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在具體的交易中,返還原物請求權的義務人之財產(chǎn)必須相對穩(wěn)定,交易安全才有保證。如果權利人長期不行使返還請求權,義務人一直保有對該物的占有,與之交易的第三人就有理由相信這是義務人所有的財產(chǎn),從而與之交易或開展其他活動。如果沒有訴訟時效制度,物權人可以隨時要求返還原物,這樣就使得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缺乏保護,影響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
2.返還原物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并不會削弱物權本身的效用和功能。返還原物請求權不是物權的內(nèi)容,只是在權利受到侵害之后才產(chǎn)生以保護物權的完整,應當將其和物權本身嚴格區(qū)分。返還原物請求權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而不是物權固有權能的一部分,返還原物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并不會導致物權本身消滅。
3.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可能更不利于保護權利人的利益。若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可以不受任何時間的約束,那么權利人更有可能怠于行使其返還請求權,這往往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例如在返還原物請求權義務人將權利人之物進行了處分,該義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交易又符合了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第三人則代替原權利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因此,法律對于返還原物請求權行使的期間進行限制,也是為了督促和提醒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以防止權利被剝奪,這也是符合市場經(jīng)濟所要求的公平和效率原則的。
否定說學者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認為其適用將會帶來許多問題。筆者通過對否定說觀點的駁斥,以揭示返還原物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之正當性。
1.“空虛所有權”之存在
否定說學者認為,若返還原物請求權罹于時效,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后,權利人無權再要求占有人返還原物,無法回復物之圓滿狀態(tài),就會產(chǎn)生“空虛所有權”。筆者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其一,若占有人主動返還原物,則其也不可再請求權利人返還,權利人享有完整的所有權。其二,若占有人不主動歸還原物,權利人之返還原物請求權在訴訟時效期間經(jīng)過后喪失,占有人未依據(jù)取得時效取得該物權,也可依據(jù)占有保護之規(guī)定保有對物的占有;而物權人雖喪失了返還原物請求權,但其依然享有該物的所有權,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重獲對物的占有,從而行使其物權。其三,若占有人依據(jù)取得時效制度獲得該物的所有權,則該所有權因主體變更而重新發(fā)揮作用,返還原物請求權也會再次發(fā)生,并不會產(chǎn)生所謂的空虛所有權。
2.鼓勵權利人私力救濟
在否定說學者看來,返還原物請求權若適用訴訟時效,權利人為恢復自己的物權,可能會通過私力救濟再次占有該物,這會導致法律秩序的混亂。占有人雖然根據(jù)占有保護之規(guī)定而享有返還請求權,但權利人再次占有該物后即產(chǎn)生新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訴訟時效的期間重新計算,權利人可以此對抗占有人的返還請求權,從而保留對物的占有。但筆者認為此邏輯并不成立。若權利人通過私力救濟重獲對物的占有,占有人仍享有占有返還請求權,因為占有保護并不要求占有人必須是基于本權的占有。此時針對權利人而言,并不會產(chǎn)生新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否則將會與占有保護之相關規(guī)定產(chǎn)生矛盾。也就是說,即使權利人通過私力救濟重新占有該物,也不影響占有人享有時效經(jīng)過之利益,他仍舊可以向權利人請求返還物之占有。
3.可用取得時效與善意取得替代訴訟時效
(1)取得時效與訴訟時效。
很多否定說學者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因為可以通過取得時效制度對其進行限制。雖然訴訟時效與取得時效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但是取得時效的適用條件比訴訟時效嚴格。取得時效的適用一般要求當事人對物進行公然、和平、持續(xù)的占有,有的還要求當事人主觀上需為善意;而訴訟時效之適用只需權利人在法定期限內(nèi)不行使權利,對占有人無其他要求,且訴訟時效期間通常短于取得時效。此外,訴訟時效屆滿后,義務人雖取得了對權利人的抗辯權,但其并不能直接取得對物的所有權,仍須通過取得時效制度對所有權的歸屬加以確定。因此,取得時效制度和訴訟時效制度二者各有其存在之使命,在功能上相互配合,但不能相互替代。
(2)訴訟時效與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制度之目的也在于保護交易第三人信賴,降低其交易成本。無論返還原物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占有人將占有之物無權處分給第三人,善意取得均有適用之可能。但善意取得僅能解決特定類型第三人的保護問題,即第三人必須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訴訟時效制度所要保護的則是市場交易中不特定第三人的利益。因此,訴訟時效相較于善意取得而言,保護范圍明顯大得多,認為可用善意取得替代訴訟時效的看法并不成立。
在市場交易中,為維護業(yè)已形成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保護第三人之信賴利益,返還原物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但在例外情形下,為避免與我國的登記制度產(chǎn)生矛盾,物權已登記的,權利人享有之返還原物請求權就不應適用訴訟時效。具體來講,對于已登記之物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登記具有強大的公信力,如果已登記物權之返還原物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制度,必然會與登記制度的基礎相沖突,不利于登記制度權威性之維護〔4〕;第二,已登記的物權具有證據(jù)保全的作用,在訴訟中能夠降低當事人舉證的困難度,不會發(fā)生由于時間過長證據(jù)滅失而發(fā)生的舉證困難之情形;第三,登記具有權利推定力,任何理性之相對人與他人進行不動產(chǎn)交易前都應查詢該不動產(chǎn)在登記簿上權屬狀況,非法占有人長期占有他人已登記的不動產(chǎn)并不會對第三人造成錯誤的權利外觀,也就不存在作為訴訟時效基礎的第三人信賴利益。
在市場交易中,訴訟時效制度之價值在于維護業(yè)已形成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保護交易中不特定第三人之信賴利益。通過對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采取的均是區(qū)別適用說。將已登記不動產(chǎn)、未登記不動產(chǎn)和動產(chǎn)予以區(qū)分對待,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我國相關立法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對否定說學者觀點的分析,得出返還原物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之結論。但作為例外情形,為與我國登記制度相協(xié)調,對于已登記物權人享有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綜上,返還原物請求權應當區(qū)別適用訴訟時效。
〔1〕王軼.民法原理與民法學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71.
〔2〕侯利宏.論物上請求權制度〔A〕.民商法論叢(第6 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5.
〔3〕劉凱湘.物權請求權基礎理論研究〔A〕.民商法論叢(第28 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0.
〔4〕梁慧星主編.中國物權法研究(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