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面對新的形勢,目前的小學音樂課堂不再簡單的是依靠老師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灌輸,而是要求小學音樂課堂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音樂體會,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因此,很多專家對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這一過程,進行很多相關的研究,其中發(fā)現(xiàn),聲勢律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有著很重要的做作用和影響.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與所學知識的親密互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促進小學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聲勢律動;小學音樂;課堂;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存在形式,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人的藝術素養(yǎng)。小學音樂的教學教育一直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很多家長認為音樂只是一種消遣方式,不應該給予過多的重視。但其實不然,音樂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重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小學音樂教育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讓學生可以在音樂的世界里感知這個世界,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聲勢律動與當下小學音樂課堂的結合,更是極大地幫助了學生去深入感知音樂世界的美好,使學生可以擁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一、聲勢律動的內涵與特質
聲勢的含義是指人體能產生聲音的動作,比如拍手、拍腿等。聲勢律動是指是通過身體對音樂所產生的節(jié)奏感,通過聲勢律動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并使得學生可以很好地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小學的音樂課堂中,運用聲勢律動的教學方式,對音樂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種通過肢體語言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節(jié)奏感,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來自音樂世界的獨特魅力[1]。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聲勢律動教學方法有著它獨特的優(yōu)勢。在課堂中進行聲勢訓練時,學生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進行仔細聆聽,找出不同音樂之間的區(qū)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并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多元化的思維,幫助學生可以對音樂內涵進行深入的感悟。
聲勢律動練習還可以對學生的反應力進行有效鍛煉,通過老師的引導,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根據(jù)所聽音樂中所包含的信息來做出相對的反應,將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的動作形態(tài)。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還可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小學時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最重要的階段,通過聲勢律動的訓練,對突破單一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的弊端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小學音樂教學更好地發(fā)展。
二、聲勢律動激發(fā)音樂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愛玩的年紀,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因此,只有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使教學方式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通過聲勢律動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2]。教師想法設法在音樂學習中,加入更多的肢體和律動活動,例如在學習《小小粉刷匠》這一兒歌時,我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一些粉刷匠的小帽子、刷子、小桶等小道具,讓學生在手握道具之后想象自己真的就是一個小粉刷匠。在身體體驗的環(huán)境下,再引導學生根據(jù)歌詞中的內容做出相應的動作,“刷完屋頂又刷墻”這一句,讓學生拿著小刷子指著屋頂,指著墻面,將歌詞和動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最后結尾“哎呦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學生互相指著對方的鼻子,露出開心的笑容。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不同的小組對應不同的動作,然后通過動作接龍的方式讓學生全部參與到整首歌的動作之中。通過這樣的集體互動,改變“鸚鵡學舌”式的教唱模式,抓住學生的眼球,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的同時更獲得了很多的樂趣。有了音樂和肢體的聯(lián)系、愉悅感受和歌唱體驗的心理暗示,音樂課就再也不是枯燥的上課過程,為學生積極配合音樂教學打下很好的基礎。
三、聲勢律動感受音樂節(jié)拍
試唱、學唱,板書教學的小學音樂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太過枯燥乏味,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不僅不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節(jié)拍,更無法讓學生體會來自音樂的美感,使學生失去對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無法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3]。因此,小學音樂課堂要結合聲勢律動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到音樂節(jié)拍的特點。
例如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漿》時,由于這首歌是四四拍子的節(jié)拍,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感受到音樂節(jié)拍的變化,我設計一些劃船和拍手的動作,在音樂想起時,引導學生跟隨音樂中的節(jié)拍進行劃船的擺臂動作,而我此時在一旁進行對動作的指揮,讓學生在同一個節(jié)奏里感受到人與音樂的合二為一,在音樂和聲勢律動中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
聲勢律動不僅僅是簡單地加入動作,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還要將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進行適當轉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于不同年齡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要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分析,并將分析的結果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再與聲勢律動的教學方式相結合,設計出符合當下學生特點的音樂動作。在設計課程時,要注意過程和難易程度,逐步進行學生感知能力、節(jié)奏感和肢體協(xié)調能力的練習,難易適中的聲勢律動才能激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太過簡單或者過分復雜的動作,都難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聲勢律動體驗音樂情感
學生對音樂感知力的培養(yǎng)是目前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融入聲勢律動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老師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音樂可以更加容易地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當中,并在學生之間對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4]。
為了增強學生與音樂之間的情感共鳴,老師在選擇音樂時,可以選擇一些節(jié)奏感比較強,或是律動性和帶入感強的音樂,讓學生進行聲勢律動的練習。比如可以選擇像《新年好》這樣的歌曲。這是一個很歡快的歌曲,而且整首歌的帶入感很強,前奏響起來,就讓人進入到新年的熱鬧的氛圍之中。老師可以教學生一些顫膝拍手的腳步和一些拜年的動作,在前奏開始前,先讓學生分組站成一個大的圓圈,歌詞進入部分開始后,再引導學生根據(jù)之前排練好的隊形兩人一組對視,結合拜年的動作慢慢移動,最后結尾部分全體同學站成幾排,一起喊出新年快樂的口號。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首歌中所傳遞出的歡樂祝福的情感。老師設計動作的難易程度,不僅僅會關系到是否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設計太難的動作,還會造成學生太多注意力放在動作的完成上,反而忽略了對音樂的感知。
在欣賞音樂時,還要深入感受來自音樂創(chuàng)造的意境,對于不同類型的音樂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在學習《草原就是我的家》這首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音樂中的意境。首先,老師為學生普及關于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方面的知識,再讓學生自己描述對一個民族的印象。然后再通過教學生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的舞蹈動作,像是聳肩、跺腳、叉腰等。通過這些生動形象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動聲勢動作,讓學生在感受來自民族文化的魅力的同時,體會到其中的音樂內涵,并享受自己在體驗音樂意境中的快樂。
當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不斷強調素質教育發(fā)展方向,迫切要求從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其中的一項,是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中,融入聲勢律動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藝術感知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藝術感受,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小學音樂課堂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僅可以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更為促進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育出更多素質全面的優(yōu)秀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慧.聲勢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6(11):61.
[2]丁雪蓮.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242-244.
[3]譚樂寧.聲勢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153.
[4]饒光容.律動在唱歌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7(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