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梨園拉魂第一腔——“拉魂腔”的區(qū)域文化特質考察與研究》進行了評述,分別從清晰的文章脈絡、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文化身受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拉魂腔;田野工作;區(qū)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可謂是琳瑯滿目,不可計數。其中,有一支歷經二百多年發(fā)展依舊保存完好的地方性聲腔劇種,這就是“拉魂腔”?!袄昵弧绷鞑及l(fā)展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qū),也是這個地區(qū)極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戲曲聲腔劇種。薛雷老師的家鄉(xiāng)處于這一聲腔劇種流傳的中心地帶之一的蘇北地區(qū),從小耳聞目睹了這種聲腔劇種在家鄉(xiāng)民間演出的盛況,因此在對“拉魂腔”相關方面的研究上比一般僅僅為研究而研究完全不同,作者在總結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對相關問題進行嚴密的考證之后所著的《梨園拉魂第一腔——“拉魂腔”的區(qū)域文化特質考察與研究》對第一次接觸這一聲腔劇種有著極大的意義。該著作由點及面,不僅讓筆者這樣專門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人對“拉魂腔”有一個深切地感受和理性的認識,同時也留給喜愛“拉魂腔”的廣大非專業(yè)人士了解“拉魂腔”這一聲腔劇種的途徑和方法。文章中科學的考證和嚴密的分析,使得讀者可以了解到“拉魂腔”背后的音樂與文化相互交融的細節(jié),更重要的是著作中提出的一些觀點,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研究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者具有極大的啟發(fā)作用。
一、清晰的文章脈絡
翻開文章的目錄,不難看出,作者將全文分為了七個章節(jié),用兩條線索貫穿了整部作品。第一條圍繞著“拉魂腔”的前世今生和未來,也就是從拉魂腔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來闡述。文章第二章交代關于“拉魂腔”的起源問題,由于學術界到目前為止關于“拉魂腔”的起源依然說法不一,故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考察和對眾多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種起源說(海州起源說、滕州起源說、臨沂起源說、歷城起源說以及藝人雜陳起源說),供讀者自己辨別。文章為求客觀從中列舉了一些老藝人們對“拉魂腔”起源的一些看法,如柳琴戲藝人認為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蘇魯交接的地方小調和山東臨沂的花鼓秧歌;而泗州戲藝人認為起源于海州的“太平調”和“獵戶調”;淮海戲藝人則認為海州是起源地。由于拉魂腔藝人流動賣唱,游走于各地,遂形成了所謂的拉魂腔的“五路”“三劇種”,即東路的淮海戲、西路和南路的泗州戲以及北路和中路柳琴戲。緊接著,文章的第三章對拉魂腔的形成進行探討,在各地區(qū)方言和習俗影響下,拉魂腔慢慢開始呈現“百樣鄉(xiāng)音百樣戲”的景象,就此形成了三大著名的代表性劇種。后來雖然受到自然災害和人文破壞,但拉魂腔卻以自己獨特的形式生存和發(fā)展了下來。最后在文章的第七章作者談到拉魂腔的發(fā)展問題,近些年來,在政府機構的幫助,以及在全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潮中,拉魂腔又開始燃起它的熊熊火焰,形成燎原之勢,這為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典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二條線索緊緊圍繞區(qū)域文化的理論。作者的導師伍國棟教授在指導作者進行相關研究時,其思想中的關于“民族音樂學強調音樂對象是一個綜合性的結構體,它需要樹立科學的音樂研究,用廣闊的學術視野去進行研究?!睂τ谧髡叩难芯慨a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作者在對于“拉魂腔”的研究過程中,其有一個基本特色,即主要采用民族音樂學的“區(qū)域文化構成”的理論和視野,作者選擇打破蘇、魯、豫、皖四省“拉魂腔”研究中各自為陣的分散格局,將“拉魂腔”視為“一個聲腔劇種整體”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對于“拉魂腔”研究進行跨省區(qū)的自然、人文背景區(qū)域化的整體性研究。
二、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
筆者在認真讀完這本著作之后,深深被作者文獻收集能力及分析能力所折服。作者為求做到面面俱到,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對這一課題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了收集與整理,文獻資料涵蓋了歷史、風俗、宗教、地理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作者在對文獻資料的收集中,力求文獻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努力尋找文獻資料最原始的來源,對文獻資料的出處進行了一一考證,文章中只采用具有權威性的材料進行文章的引用和引證,這使得整篇文章在文獻資料采用方面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作者提出“當代民族音樂學研究,特別強調從整體上把握民族傳統(tǒng)音樂在特定區(qū)域內與生態(tài)景觀的關系?!备鶕乩韺W中的知識將生態(tài)景觀分為了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結合大量的文獻資料進行闡述。
除了文獻收集以外,作者的參與式田野也做得很到位,在四年的時間里奔波于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以及河南省的各地收集資料,長長短短的田野多達23次,對拉魂腔的民間藝人以及專業(yè)的、非專業(yè)的演員進行了有機會、有針對性的深度訪談。除此之外,還包括樂隊伴奏人員以及音樂編創(chuàng)人員,不放過與拉魂腔局內人相處的機會,收集到了許多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對于“拉魂腔”生存和流布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qū)的人文背景、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可謂是面面俱到,這種科學嚴謹的研究態(tài)度,足以讓研究者們欽佩。在第二章“拉魂腔淵源及形成考辯”中,作者依照于傳統(tǒng)的戲曲、劇種的演化方法就“拉魂腔”的“聲調”到“聲腔”再到“劇種”進行了考證。在此,作者并沒有將演化的某個特定階段進行特別強調,而是把“腔調”“聲腔”及“劇種”放在同等地位上進行研究,因為在學術研究中通常我們都有主觀上的偏見和趨易避難,作者卻避開了這些方面,進行了全而細的研究,不得不說,作者的這種研究態(tài)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考慮到之前一些整體的概括可能會讓讓人產生些許的困惑,文章在第六章用單獨的一個章節(jié)來對個案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以表演柳琴戲的江蘇省柳琴劇團和表演泗州戲的安徽省濉溪縣程升園泗州戲民間班社這兩個專業(yè)劇團為考察對象,對其劇團班社概況、組成成員、分工組織、表演狀況以及運行機制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田野考察。為使描述更加生動形象,文章中還引用了大量的圖片資料以及譜例等。對于很多人來說,一張照片的有無,一段樂曲的存否,對他們來說其實并不重要,但對于當局人和藝術研究者來說,這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將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永久地保存下來。人類學界有這樣一句話“一張照片抵上一千個字”,感謝現在的科技讓我們可以把這些美妙的時刻給記錄下來,當以后人們再想了解這些內容時,將有圖可看,有譜可唱,筆者覺得這可能就是我們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最應該關注的事情。在關于“行政機構設置與藝術生產運行機制”的方面,作者繪制出一張表格圖,讓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管理機制分布。通觀全章可以看到作者極為細致的工作,他親身參與了從確定劇本、二度創(chuàng)作、掛樂排練、整體合成再到劇目審查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個過程中,作者完全站在一個局內人的角度對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研究,而不是單純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旁觀這所有的一切。
三、文化身受
伍老師在看完薛雷老師的文章后點評出這樣一段話,“凡立志于研究中國民間音樂或民間藝術的學者,都需要有進入廣闊民間音樂生活母體環(huán)境的切身感受,都需要身受相關深層文化內涵的陶冶和潤染,盡量避免‘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身居現代大都市而‘樂不思蜀的心理導向,更不能脫離民間音樂生活,僅僅滿足于當所謂‘文化少爺‘文化小姐。”薛雷老師雖然是在高校擔任多年的教師,但每年都會下鄉(xiāng)考察,積累了很多民間社會生活的經驗和體會,這是值得我們這些年輕學者學習的地方。對于一個立志于從事研究中國民間音樂藝術的學者來說,他們決不能僅僅利用城市生活的經驗去感知鄉(xiāng)土社會,也決不能意圖單純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整個音樂所處的文化背景,他們必須要扎根于鄉(xiāng)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聆聽到那音樂文化背后隱藏的音符。
通過閱讀,筆者可以看出作者在做研究時,視野所聚焦之處不僅僅只局限于學術領域,更試圖嘗試性地探討學術理念背后所具有的人文情懷,也就是在對民族音樂研究方面一直強調的文化身受,即對于音樂所具有的文化的感同身受。從文章中,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看到作者在田野考察后的深切感受,也能體會到作者在進行民族音樂學研究時對民族音樂及背后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寫這篇文章時,作者很注重“他言他語”,強調讓被調查和研究的主體對象發(fā)言,而不是作者自己居高臨下的“自言自語”,這就很好地強調了文化身受,用真正符合此文化語境的文字和語言進行描述,使得音樂與文化達到真正意義上地完美融合。
四、結語
在中國這片土地,其實存在著許許多多經典的民族音樂,就像一個個民族瑰寶保存在中國各塊土地上,等待著每一位喜愛它們的人去發(fā)現,去愛護。近些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已經開始在慢慢地消失在這一進程之中,對于很多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來說尤其如此。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薛雷先生為了保護和推廣拉魂腔這一民族瑰寶,讓它不至于消失在人類的文明長河之中,花費了多年的時間和精力完成如此巨著,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拉魂腔,喜愛拉魂腔,保護拉魂腔,這足以體現他對于拉魂腔戲曲的熱愛,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就本書的內容來說,文章吸收和補充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材料,采用多角度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研究方法,大膽地提出了很多新穎想法,這些推動了對拉魂腔戲曲的研究向更高更深層次邁進,本書也是對近些年對于拉魂腔戲曲研究的系統(tǒng)歸納和綜合。通過薛雷老師這本著作,也可以看出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愿意把他們的視野聚焦于民族音樂之中,這對于一直致力于研究民族音樂的老專家老學者們來說,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當然,路漫漫其修遠兮,期待未來的民族音樂學領域能有更多佳作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薛雷.梨園拉魂第一腔——“拉魂腔”的區(qū)域文化特質考察與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2).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3]張伯瑜.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4]蒂姆斯·賴斯著,湯亞汀譯.關于重建民族音樂學[J].中國音樂學,1991(04):120-132.
作者簡介:楊睿婕(1994—),女,漢族,安徽合肥人,音樂學碩士研究生,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