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給予人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借助音樂建立起音樂的聽覺能力和思維習慣。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發(fā)揮音樂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聽覺、感受、聯(lián)覺、表現(xiàn)、創(chuàng)作等多渠道感受音樂之美,努力幫助孩子建立音樂思維, 引導學生用音樂的思維方式欣賞音樂。
【關鍵詞】音樂思維;欣賞;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中小學音樂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正在開展著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探索、改革,音樂課教學應突出音樂學科本體,引導學生用音樂的思維方式去傾聽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何謂音樂思維方式?它指的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xiàn)思想和感情的表現(xiàn)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對音樂的感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一種方式。筆者曾有幸參與了某次“新體系”教學的培訓,聆聽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教系張凱老師的初中體態(tài)律動課,在這節(jié)課上張老師示范了幾節(jié)初中課,其中《拉德斯基進行曲》這節(jié)課給我印象深刻。作為一線教師提到進行曲的教學,大家一定首先會想到通過踏步讓學生感受進行曲行進的音樂特點,但在這節(jié)課上張老師雖然也用踏步作為體驗的基本教學手段,但他通過引導參與者感受步幅的大小、跳躍和踏步、隊形的收攏、散開等,讓大家感受到這部作品細微的音樂變化,給我了很多啟發(fā)。在音樂課上只有讓學生關注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所帶來的音樂風格的變化,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聆聽音樂、理解音樂,最終實現(xiàn)表現(xiàn)音樂的目標。如何引導學生用音樂的思維方式欣賞音樂?筆者以欣賞課《運動員進行曲》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一、利用聲勢律動,激發(fā)感知音響的思維。
律動是隨著音樂節(jié)拍進行有節(jié)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律動能幫助學生借助身體的動作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和情緒,訓練孩子的韻律感。律動教學將原本枯燥無味的音樂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根據(jù)欣賞音樂的特點在課上設計一些難度不高、容易完成的動作,例如拍手、拍桌子、跺腳、喊口號等,讓學生在律動中感受樂曲節(jié)奏的變化。律動教學的引入豐富了音樂欣賞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能夠在寬松、積極的課堂氛圍中理解樂曲、掌握樂曲。
【案例片段一】教學導入
(學生進場《拉德斯基進行曲》)教師:(向同學們招手打招呼)我們與初次見面的人會用怎樣的打招呼方式?(提問總結)讓我們跟隨下面的這段音樂用點頭、擺手、握手的方式一起來打個招呼吧。(播放《伙伴進行曲》音頻)
教師:什么原因讓我們打招呼的動作如此整齊?學生:音樂節(jié)奏感明顯。教師:大家覺得這段音樂適合在什么場合下使用?學生:適合在閱兵、運動會進場時使用。
設計意圖:①輕松的導入方式,問題簡單,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②通過互相問好的律動動作,感受樂曲的恒拍、進行曲的音樂風格。
二、結合通感體驗,訓練情感體驗的思維
通感是“一種感覺溝通的另一種感覺,是指藝術活動中多種感覺彼此聯(lián)系,互相呼應,相互滲透或遷移的心理現(xiàn)象。”欣賞音樂必須從直覺感受出發(fā),通過節(jié)奏、力度、音色、旋律、節(jié)拍、速度激起想象、聯(lián)想,從而進入形象思維過程。而音樂主題是一首音樂作品的標志,音樂欣賞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再次聽到的時候能知道這是什么曲子,通過通感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更深入、多角度地感受音樂風格,記住音樂主題。
【案例片段二】聽辨兩個主題
教師:作品一共有兩個主題,老師用不同的圖譜表示,聆聽音頻片段,結合圖譜說出是第幾主題?(聆聽主題音頻)教師:聆聽全曲,結合圖譜,劃分樂段。(聆聽全曲)此曲曲式結構我們稱之為單二部曲式。
設計意圖:①曲式分析是這節(jié)課授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用圖譜、主奏樂器及重復的圖標提示,讓難點變得簡單有趣;②用圖譜這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進行曲的規(guī)整性特點。
【案例片段三】打擊樂伴奏
●主題一
教師:再次聆聽主題一,加入打擊樂器小軍鼓,思考:加入打擊樂器起到什么作用?(播放音樂,教師敲擊小軍鼓)(提問)學生:增加氣勢。教師:請同學們輕拍自己的腿,學習這段節(jié)奏。(律動練習)
●主題二
教師:如果主題一像剛剛打了勝仗的小士兵,主題二更像一位老將軍在回憶自己的崢嶸歲月,思考:哪些音樂要素的變化讓我們產(chǎn)生了不同的想象?(提問)節(jié)奏、速度、音區(q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想象一位老戰(zhàn)士用歌聲來表現(xiàn)老將軍和小戰(zhàn)士的對話吧,老師的鋼琴表現(xiàn)的是老將軍,老師演唱部分表現(xiàn)的是小士兵。(教師彈琴與演唱相結合)節(jié)奏舒緩、速度緩慢、音區(qū)較低。
設計意圖:①關注音樂要素的變化對音樂表現(xiàn)的影響;②小軍鼓的加入增加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煉總結,拓展理性認識的思維
音樂欣賞中的形象思維不會僅僅停留在情感體驗的階段,它可以通過聯(lián)想、想象、表象等心理過程,再造、重組出新的審美意象,這種審美意象的孕育成熟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創(chuàng)造過程。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為教師在一定情況下,還需引導學生對某些音樂內容進行理性分析。
【案例片段四】樂譜分析 學生嘗試演奏大鼓
教師:譜例上標注的點和線有什么規(guī)律?(提問)
四、總結
點與線體現(xiàn)了音樂中旋律的斷奏與聯(lián)奏、明快與抒情的對比。而且我們看到四個樂句的排列比較整齊,體現(xiàn)了進行曲的方整性。剛才我們在聆聽作品的時候不約而同想到了這首作品跟軍隊有關,除了跟作品本身的風格有關,同時也與演奏樂器有關,這是一首管樂合奏曲。什么是管樂合奏呢?我們得先了解一下管樂團的組成,管樂團是指由一群銅管樂器、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團體。
設計意圖:
對圖譜的分析其實也是對這部作品音樂特點的分析,強弱對比明顯、結構方正。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給予人的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借助音樂建立起音樂的聽覺能力和思維習慣。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發(fā)揮音樂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聽覺、感受、聯(lián)覺、表現(xiàn)、創(chuàng)作等多渠道感受音樂之美,努力幫助孩子建立音樂思維, 引導學生用音樂的思維方式欣賞音樂。
作者簡介:張魯寧(1978—),女,山東青州人,碩士研究生,中學高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