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楠
【摘要】原生態(tài)語文教學觀呼喚語文課堂回到語文教學原點,通過對張玉新老師的原生態(tài)課堂進行細致觀察,探尋語文學習規(guī)律。
【關鍵詞】原生態(tài);語文教學;學情;以讀促寫;文本解讀;體態(tài)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錢夢龍老先生在《我的教育觀》一文中提出:“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失魂落魄的癥狀,語文教學中盲目追風,新課標倡導的師生平等對話也被引向一個極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語文教學要回歸它的本體,首先要把語文教學丟失的‘魂招回來?!倍鴱堄裥陆淌诩词且晃蛔咴谡Z文教育民族化道路上的踐行者,他倡導的原生態(tài)教學不加雕飾,原汁原味,語文的民族化,就是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回到語文教學原點,著眼于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張玉新教授如此闡述其原生態(tài)教學觀:“‘原生態(tài)的語文教學就是以生為本,讓語文學習回歸到其內在規(guī)律上來,在語文學習中啟迪靈性,追求語文學習之道?!奔尤霃堄裥聦煿ぷ魇乙詠恚恳淮务雎爮堄裥吕蠋煹恼n后都會受益良多,感觸頗深,下面以張玉新老師的課例《背影》為例,再次還原原生態(tài)課堂的風采。
一、基于學情,有的放矢
基于學情的語文教學是需要充分研究和了解了自己面對的學生語文的現(xiàn)實水平,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思維的習慣和品質、閱讀的興趣傾向和能力、表達的能力和愿望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定位每一節(jié)課的具體學習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方式,設計學習活動和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張玉新老師帶給我們的這節(jié)原生態(tài)的課,一個重要突出的特點就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強調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學的起點源于學情的分析。我們知道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是學情,根據學情選擇的前提,是了解學情。但是學生的學情分析,如果不是具體到每篇課文學生所具有的學習經驗,基本上可以判斷是無效的分析。張老師在這節(jié)課前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設計了“請你找出你認為本課應該掌握的生字難詞工整地寫在下面,并標上拼音”“請談一談你對本文作者朱自清有哪些了解”“誦讀全篇,你是否喜歡這篇文章?為什么?”“請將你讀不懂的地方寫在下方空白處”四個問題。從問卷的反饋來看,所表達的“真實、父愛真切感人”“文章語言平實,文字淺顯通順”“文章細節(jié)生動感人”這樣的一系列回答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過程中預習的實效性。孩子們語文學習習慣良好,在預習階段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課文中圈點勾畫,注明自己思維的軌跡,這是一個長期習慣養(yǎng)成的結果,也是打開散文學習的一扇窗。王榮生教授指出:“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歸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使他讀好?!钡俏覀冎酪氚殃P注學情、了解學情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行為,仍然道阻且長。
二、以讀帶講,入情入景
美國“新批評”派文學理論家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中說:“每一個作品首先是一個聲音的系列,從這個聲音的系列里再生出意義?!薄罢Z音層面仍舊是產生意義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甭曇簟皹嫵闪俗髌穼徝佬Ч豢煞指畹囊徊糠帧薄!侗秤啊分兴磉_的情感言淺情深,想要在樸實自然的語言中讀出蘊含的豐厚的底蘊和雅致的趣味,就是要通過反復誦讀。只有在細細品讀中才能將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進而深入體味文章豐富的內涵。張老師在指導學生讀的過程中從音準到韻律再到情感的把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尤其是在對學生讀《背影》中父親的話時的誦讀指導時,張老師帶著對文本的體驗,帶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進行范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在聆聽學生發(fā)言時給學生充滿情感的回應,并且在適當時候把學生的答案進行重組。這樣的朗讀指導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在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同時,絕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誦讀。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內隱學習,而語感的心理表征也就是內隱學習的產物——緘默知識。教師范讀是教師對文章的成功的二度創(chuàng)作。
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識其真味?!苯處熓痉独首x對于學生理解課文進入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至關重要。教師必須首先融之以情,而后才能讀出感情。教師語音清晰、委婉悅耳、繪聲繪色的范讀“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這樣就溝通了課文與師生的感情并產生共鳴,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氣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進入文章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使審美的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教師的語言要注重情感性。
三、對話教學,收放自如
我們教師為了向課堂追求自認為的效率,在實現(xiàn)對話教學過程中只是追求一種表面化、形式上的熱鬧氣氛,卻忽視了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去領悟、實踐、品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將大部分的寶貴教學時間花在脫離文本基礎的師生雙方、多邊活動環(huán)節(jié)上。表面上看師生雙方的活動較多,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也似乎得以落實,然而這背后隱藏的卻是對新課標理念的一種片面理解。張老師這節(jié)課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放”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探究、表達;“收”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信息進行必要處理,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有條理。張老師的“放”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疑問激趣上,(例子)很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與思考的興趣,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有很大幫助,持續(xù)的追問讓學生挖掘出“流淚”背后的諸多深層內涵。所以讓我看到,張老師的“放”是沿著啟發(fā)誘導學生文本細讀的路。在師生對話中,張老師極善捕捉學生閱讀的閃光點,對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積極的響應,或糾正或補充,或過渡或總結,適時對于學生研讀文本及時提升和拓展。這樣的功力是建立在張老師對于文本的深入淺出,在于對學生學情的正確把握,更離不開“學生本位”的思想。
四、文本解讀,以文解文
在我們的中學語文課堂上,許多老師面對散文也經常不知道該講什么,往往出現(xiàn)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忽略了語言的人文性、沒有把語言和人物以及作者生命內在的情感和精神結合在一起解讀,這些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的存在于文章的字里行間,存在于具體的語言當中,往往讀懂了文字,卻讀不懂作者在特定語境中的情感,文本解讀從何而談。張老師的教學起點源于對學情的把握,在對學生學情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本文情感的把握已經很成熟,因此張老師的教學側重點放在對語言的賞析上,《背影》的語言樸實沉郁,卻傳遞出濃濃的父子之情,張老師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味語言的時候,深入感悟“不完美”中的“美”,咀嚼出人生的真諦?!侗秤啊分械母赣H面對幾近“家破人亡”的“慘淡”光景,他無力回天。他身材臃腫,步履蹣跚,他頹唐、啰嗦,這樣一位父親的形象與我們傳統(tǒng)印象中的父親高大、偉岸的硬漢形象不相吻合,但是恰恰是這樣的不完美才能夠襯托出人性中“美”的可貴,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正是這樣平凡的“不完美”才讓《背影》成為經典,深入人心,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時需要帶領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人生的缺憾,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視這些處于人生低谷的“可憐人”,這不僅是美學原理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更是對于生活真諦的詮釋。
五、體態(tài)語溝通,親切和諧
體態(tài)語是人與人溝通中一個非常重要卻又容易忽略的問題。在張老師的課堂上,師生始終都處于一個親密的氣氛中,每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張老師的眼神都是那樣和藹,一個充滿溫情的微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鼓勵,而是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這樣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語文味”課堂的營造,無疑是最好的催化劑。
六、開拓思維,激發(fā)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中學習與興趣的關系闡述是如此的精準張老師在這一課即將結束時對于朱自清先生的一番評論燃起學生繼續(xù)研讀的火把,并以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與喝茶的感受“汗毛孔都熨帖開來”作比喻,更為生動的讓學生理解美文怡情的效果,這樣的啟迪不僅僅是為此篇文章的學習做結,更是為孩子們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尤其是張老師提到的《荷塘月色》:“全文就是那么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就這句話,所有的文章描寫、敘事都圍繞著“不寧靜”展開的,他又不說為什么不寧靜,這就是他的妙處,所以朱自清先生是我們自“五四”以后開始,白話文以后非常成型的早期著名的作家。”這樣一段話恰好把握住了閱讀教學的有利時機,這樣的興趣點燃適合文本特點,是專題閱讀的有效途徑。張老師用生機與活力激發(fā)學生課堂閱讀的欲望,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閱讀欲望是學生閱讀活動中一種自覺的心理狀態(tài),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的內在動力。葉圣陶先生認為,如饑似渴的閱讀欲望是閱讀文本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2]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