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松 王鳳春 劉向東 馮芳俠 付慶偉
摘要 [目的]研究禽畜糞便與板栗廢棄物不同配比混合堆肥的理化指標差異。[方法]以雞糞、牛糞、豬糞和板栗廢棄物為原料,通過不同比例混合堆肥,研究4種配比的混合配方在堆肥過程中,堆體溫度、全碳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及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GI)等理化指標的差異。[結果]4 種比例的混合堆體,經過45 d的堆肥發(fā)酵,總碳含量和總氮含量均呈下降趨勢,C/N 呈緩慢下降趨勢,GI達80%以上;板栗廢棄物∶雞糞∶牛糞∶豬糞為3∶2∶3∶2(即C處理,C/N=32∶1)時,能在35 d完成堆肥,堆肥成品C/N達16.81∶1,且GI高達92%,處理效果最好。[結論] 該研究為制備板栗廢棄物有機肥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為實現(xiàn)板栗產業(yè)鏈的環(huán)境友好型轉變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禽畜糞便;板栗廢棄物;堆肥
中圖分類號 S14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5-0117-0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livestock manure and Castanea mollissima waste composting.[Method]With chicken,cattle and pig manure and chestnut wastes as raw materials for compost with different mixing ratio,the difference of pile temperature,carbon content,total nitrogen content,carbon nitrogen ratio (C/N) and the seed germination index (GI) and oth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among 4 different ratios of the formula in the process of composting were studied.[Result]The mixing ratio of 4 kinds of pile body,after 45 days of composting,total carbon content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ere decreased,C/N appeared a slow downward trend,GI reached more than 80%;Chestnut waste:chicken manure:cow dung:pig manure of 3∶2∶3∶2 (treatment of C,C/N=32∶1) could be completed compost in 35 days,C/N composting products reached 16.81∶1,and GI was as high as 92%,and had the best treatment effect.[Conclusion]The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paring the organic fertilizer of chestnut waste,and provides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type of chestnut industrial chain.
Key words Livestock manure;Castanea mollissima waste;Composting
板栗是山區(qū)主要的經濟作物,僅唐山市遷西板栗栽培總面積超過5萬hm2、4 300多萬株,平均年產量達5.5萬t,每年產生的板栗葉、花、蓬及修剪的廢舊枝條超過15萬t,是當?shù)剞r村環(huán)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也是冬季山火的主要隱患。劉更另[1]1991年在河北省燕山科學試驗站進行“燕山片麻巖山區(qū)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研究時確定,不同生長時期板栗葉元素的含量與需求,落葉期1 kg板栗葉中含有機質、氮、磷、鉀、鎂、銅、鋅、鐵、錳、硼分別為603 g、13.6 g、1.6 g、4.1 g、5.1 g、6.1 mg、27.6 mg、289 mg、541 mg、23.2 mg;同時,確定秋天板栗葉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最高,是“還田”板栗樹的最好物質,為廢棄物開發(fā)有機肥提供理論支持。
雞糞、牛糞、豬糞等禽畜糞便是有機肥常用的堆肥材料,傳統(tǒng)的堆肥法存在原料配比不協(xié)調,處理工藝相對落后,因缺乏外源性微生物菌劑造成發(fā)酵時間長、產生臭味且肥效低等問題[2]。以板栗廢棄物(板栗葉約為85%,板栗枝條約為10%,板栗蓬約為5%)為堆肥主要原料,混合適當?shù)碾u糞、牛糞、玉米秸稈等進行合理搭配,調節(jié)碳氮比(C/N),添加微生物發(fā)酵菌劑,進行高溫好氧堆肥生產有機肥,以實現(xiàn)農業(yè)固體廢棄物與糞便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的目的[3]。
筆者通過雞糞、牛糞、豬糞與板栗廢棄物進行配比組合,添加自制的腐熟菌劑(FBA微生物菌劑和篩選的3種木腐菌)進行高溫堆肥發(fā)酵,研究堆肥溫度、全碳、全氮、C/N和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GI)等堆肥的指標參數(shù),以期為制備板栗廢棄物有機肥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為實現(xiàn)板栗產業(yè)鏈的環(huán)境友好型轉變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板栗廢棄物:板栗枝條、落葉,枝條進行簡單粉碎,產自遷西縣漢兒莊鄉(xiāng)楊家峪;雞糞、豬糞、牛糞:產自遷西縣東荒峪躍華養(yǎng)殖場(表1)。
1.2 試驗設計 于2017年6—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立千生物肥業(yè)有限公司工廠進行堆肥。以板栗廢棄物和雞糞、牛糞、豬糞為主要原料進行混合配比,使用遷西縣立千生物肥業(yè)有限公司自制的腐熟菌劑(FBA微生物菌劑和3種自篩木腐菌,活菌含量:大于1010 CFU/mL)。
以不同禽畜糞便和板栗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各處理1 000 kg,各處理設計見表2,試驗設4個處理,尿素微調4組的C/N為25∶1、28∶1、32∶1和35∶1;發(fā)酵腐熟菌劑添加量為1/1000。進行條垛型有機肥混合堆肥發(fā)酵,堆垛下底寬2 m,上底寬1 m,堆高1 m,長度不限;堆垛底部設置通風槽(30 cm寬,20 cm深),板栗廢棄物與牛糞按比例混勻后撒上腐熟菌劑(1 g/kg)促進發(fā)酵。先將1 kg腐熟菌劑放入水桶,邊加水邊攪拌均勻,然后用瓢將水劑均勻加入到有機物料,水分控制在65%左右。堆肥初期每4 d翻拋機(LYFP280)翻刨,當堆體溫度升高到50 ℃以上時,每6 d翻刨1次;翻刨時間為當日17:00—20:00。
1.3 檢測項目與方法
試驗堆肥周期共計45 d,測定不同堆肥處理不同時期的溫度、全碳、全氮含量,計算C/N和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GI)等指標。
溫度:分別于第1、3、5、7、9、12、15、20、25、30、35、40、45天09:00和15:00,在堆體3個不同部位用60 cm長的溫度計插入堆體30 cm處待溫度計讀數(shù)穩(wěn)定后計數(shù),取同期3點不同部位溫度的平均值為該時間點的堆體溫度,取平均溫度為該處理當天的堆體溫度。同時測定室內溫度,并取平均值為當天的室內溫度。
分別于第5、10、15、20、25、30、35、40、45天采樣,每份取樣5 kg,所取樣品干燥處理后過60目篩,備用。測定全碳、全氮含量。
稱取各處理不同時期的風干樣品25 g,置于三角瓶中,加入250 mL去離子水,150 r/min振蕩30 min后過濾;吸取濾液20 mL,加入直徑9 cm的帶濾紙培養(yǎng)皿中,取20粒顆粒飽滿的蘿卜種子均勻放置其中,在25 ℃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48 h后,測定種子發(fā)芽率和根長;對照組用去離子水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
發(fā)芽指數(shù)計算方法:
GI=GT×LTGCK×LCK×100
式中,GI、GT、LT、GCK和LCK分別代表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處理發(fā)芽率(%)、處理根長(cm)、對照發(fā)芽率(%)和對照根長(cm)[4]。
1.4 數(shù)據(jù)分析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03和IBM SPSS Statistic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堆體溫度變化
堆肥發(fā)酵屬于好氧發(fā)酵,過程大致分為3各階段,即升溫階段、高溫階段和降溫階段。升溫階段反映發(fā)酵菌劑對物料的適應度,升溫階段的時間決定堆肥熟化的效率;高溫階段的溫度(60 ℃左右)和時間決定發(fā)酵效果,是影響堆肥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為提高好氧發(fā)酵速度與均勻程度,堆肥過程進行翻刨處理,伴隨翻刨操作堆體溫度表現(xiàn)出周期性變化,為有效監(jiān)測堆體溫度變化,避免翻刨后造成的階段性溫度變化,翻刨操作設置在溫度測量后完成。
由圖1可知,4個比例堆肥處理的溫度變化較明顯。處理B和C通過9 d的升溫階段均達56.8 ℃,進入高溫階段,同時在第15天分別達到最高溫度62.4和63.1 ℃,持續(xù)12~15 d后堆體溫度低于50.0 ℃,堆肥進行至第30天時,處理B和C溫度降至38.0 ℃左右,完成降溫階段后堆體溫度穩(wěn)定在37.5 ℃左右,高溫發(fā)酵階段(50.0 ℃以上)持續(xù)21 d左右;相比而言,處理A和D升溫階段較緩慢,通過12 d的升溫堆體溫度達55.0 ℃后,第15天分別進入最高發(fā)酵溫度56.2和59.6 ℃,隨后處理A在第20天堆體溫度降至53.2 ℃后迅速下降,并完成高溫發(fā)酵過程,在第25天時處理A堆體溫度降至41.7 ℃后,第30~45天穩(wěn)定在36.0~37.0 ℃,而處理D的高溫發(fā)酵過程相對其他3個處理,從第12~26天堆體溫度均高于55.0 ℃(共15 d),隨后迅速降溫,堆肥進行至第30天,堆體溫度為41.3 ℃,第35天后達到37.4 ℃進入穩(wěn)定階段。
4個比例的處理均能達到55.0 ℃以上進行高溫發(fā)酵,同時不超過65.0 ℃;在35 d內溫度降至37.0 ℃左右,說明4個比例的禽畜糞便和板栗廢棄物混合能夠達到堆肥要求。
2.2 全碳含量變化
高溫堆肥發(fā)酵的本質是好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通過微生物生長將有機質進行分解,分解為CO2、H2O和容易被作物吸收的小分子、離子等物質。因此,任何比例的禽畜糞便或有機物質堆肥都會導致有機碳含量的降低。由圖2可知,4個處理堆肥的全碳含量變化與此理論完全相符。
4個比例堆肥處理的全碳含量均不斷降低,且存在差異但差異不顯著。第5天時,A、B、C、D 4個比例的全碳含量分別為472.69、540.17、637.76、726.07 g/kg,堆肥開始后全碳含量迅速下降,第30天有機質下降速度放緩并趨于平穩(wěn)。這是因為開始堆肥時,各處理均迅速進入高溫發(fā)酵階段,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快速分解有機質,經過一段時間的高溫發(fā)酵,多數(shù)有機質被轉化為腐殖質,堆肥基本達到腐熟進入穩(wěn)定階段。第45天時,全碳含量分別為222.60、239.41、262.41、277.93 g/kg。
2.3 全氮含量變化
禽畜糞便堆肥發(fā)酵時,氮素轉化包括氮素的固定與釋放,變化過程包括氨化、反硝化、硝化、生物固氮和揮發(fā)等。不同堆肥原料,其氮素變化規(guī)律略有差異,但通常情況下,堆肥結束時氮素有部分損失,主要原因是有機氮持續(xù)的氨揮發(fā)以及硝態(tài)氮的反硝化作用;同時,堆肥初期溫度升高,銨態(tài)氮相對穩(wěn)定、揮發(fā)損失較小,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活躍并固定空氣中的氮,碳水化合物及物料干重隨著微生物的消耗而下降,總氮含量小幅升高。因此,研究全氮含量的變化對堆肥過程有重要意義。
由圖3可知,4個禽畜糞便和板栗廢棄物混合發(fā)酵處理的初期,全氮含量均升高,處理D最高達20.68 g/kg;然后迅速降低,再緩慢下降,最后又有小幅緩慢上升,第45天時,4個處理全氮含量分別為14.86、15.21、15.61、16.01 g/kg。
2.4 C/N 變化
目前,對于堆肥最佳的C/N不同學者研究結果不同。研究表明,堆肥起始的C/N在20∶1~35∶1為堆肥的最佳條件[5]。就堆肥成品而言,C/N過高會奪取土壤中的氮素,導致植物“氮饑餓”;若氮素過多,碳氮比過低,則會導致植物“燒苗”。因此,合適的C/N是堆肥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物料間成分構成的差異,確定混合堆肥中適宜的C/N是重要的研究步驟[6]。
4個比例的堆肥處理C/N變化見圖4。由圖4可知,各處理的C/N 變化較顯著。整個堆肥發(fā)酵過程中,C/N 隨全氮含量小幅增加而降低后,均表現(xiàn)為逐漸降低趨勢,第45天時C/N分別為14.98、15.74、16.81和17.36,符合全碳和全氮的變化趨勢,最終的C/N均為14~18,達到相關的要求。
2.5 發(fā)芽指數(shù)變化
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GI)是檢驗堆肥腐熟度的重要指標,堆肥的腐熟程度決定植物毒性物質含量,直接反映堆肥后成品對植物生長產生抑制作用程度,因此可用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來評價堆肥腐熟度[7]。當GI>50%時,表明堆肥基本腐熟,對植物基本無毒性;當GI>80%時,表明堆肥完全腐熟,對植物完全無毒性,GI相對越高,堆肥成品品質越高,但其與堆肥原料種類、配比、發(fā)酵菌劑等因素密切相關[8]。4個堆肥處理的GI變化見圖5。由圖5可知,隨發(fā)酵的進行GI逐漸升高,第45天時均能達80%以上,C處理達92%??梢?,發(fā)酵初期GI快速升高,發(fā)酵進入高溫期(第20天)后GI升高變緩,隨著堆體溫度進入平穩(wěn)期(第35天)GI小幅迅速提高。處理B和C種子GI最終達91%和92%,D處理為88%,A處理最差,僅為81%。
3 結論與討論
(1)4個比例的堆肥處理在整個堆肥發(fā)酵過程中,其總碳含量和總氮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各處理均能較快進入高溫期,說明微生物活動代謝旺盛,大量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轉化為CO2 和H2O,也反映了此腐熟菌劑對板栗廢棄物和禽畜糞便混合發(fā)酵較為適宜;同時,升溫期縮短,能減少前期的氨氣等惡臭氣體外逸,降低對周邊空氣的污染和堆體的氮素減少,避免了肥料養(yǎng)分被過量消耗。
(2)4個比例的堆肥處理完成堆肥發(fā)酵過程后,最終C/N 分別達14.98、15.74、16.81和17.36,滿足腐熟堆肥所要求的C/N 范圍,說明該試驗設置的C/N 25∶1、28∶1、32∶1和35∶1的4個處理均能完成禽畜糞便與板栗廢棄物混合堆肥發(fā)酵。
(3)4個比例的堆肥處理,均能在40 d完成堆肥發(fā)酵,且養(yǎng)分和C/N等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關于農業(yè)有機肥料的規(guī)定,可達到腐熟階段。同時也說明此發(fā)酵菌劑適合用于禽畜糞便與板栗廢棄物混合堆肥,板栗廢棄物用于堆肥具有可行性。
(4)板栗廢棄物與雞糞、牛糞、豬糞的配比混合發(fā)酵中,D處理的C/N=35∶1,升溫階段短,高溫發(fā)酵階段時間過長,導致“氮”損失嚴重,堆肥成品C/N可達17.36∶1,GI為88%,雖然能在35 d完成堆肥,但綜合生態(tài)與營養(yǎng)角度不是最佳方案;B處理C/N=28∶1的效果較好,堆肥成品C/N和GI分別為15.74∶1和91%;A處理的C/N=25∶1最差,雖然各項指標能達到國家相關要求,但升溫階段時間長,高溫階段溫度相對較低,降溫相對較慢,堆肥成品C/N、GI分別為14.98∶1和81%。C處理的C/N=32∶1(板栗廢棄物∶雞糞∶牛糞∶豬糞=3∶2∶3∶2),升溫階段短,高溫發(fā)酵階段持續(xù)適中,能在35 d完成堆肥,堆肥成品C/N達16.81∶1,且GI高達92%,具有氮素損失率小、堆肥腐熟快、堆肥效率高等優(yōu)點,更適合在有機肥堆肥生產過程中進行推廣和應用[9]。
參考文獻
[1] 劉更另.燕山片麻巖山區(qū)農業(yè)綜合開發(fā)[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5:65-66.
[2] 仇煥廣,廖紹攀,井月,等.我國畜禽糞便污染的區(qū)域差異與發(fā)展趨勢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13,34(7):2766-2774.
[3] 李國學,張福鎖.固體廢棄物堆肥化與有機復混肥生產[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
[4] 魯耀雄,崔新衛(wèi),龍世平,等.有機物料不同配比堆肥過程的差異分析[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16,37(3):587-593.
[5] 錢承梁,魯如坤.農田養(yǎng)分再循環(huán)研究:Ⅲ.糞肥的氨揮發(fā)[J].土壤,1994(4):169-174.
[6] 馬迪,趙蘭坡.禽畜糞便堆肥化過程中碳氮比的變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4):193-197.
[7] 解開治,徐培智,張發(fā)寶,等.雞糞好氧堆肥過程中氨氧化古菌群落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2,18(6):1483-1491.
[8] 胡華鋒,程璞,劉衛(wèi)東,等.冬季低溫環(huán)境下牛糞堆肥參數(shù)動態(tài)研究[J].鄭州牧業(yè)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14,34(3):1-4.
[9] 彭宇,戴輝,武麗,等.甘蔗渣與牛糞高溫好氧堆肥的適宜配比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6,30(5):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