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 譚政委 余永亮
摘要 菊花是我國重要的藥用、食用及觀賞類資源,藥用歷史悠久。藥用菊花以栽培為主,在其藥用歷史中菊花雖然種類眾多,但新品種較為匱乏。從藥用菊花資源分布、種質資源多樣性、表型多樣性、質量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對菊花進行綜述,探討藥用菊花應用并展望,以為獲取高產、高質、高效藥用菊花新品種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 菊花;資源分布;多樣性;新品種
中圖分類號 S60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1-0037-02
Abstract Chrysanthemum is an important medicinal,edible and ornamenta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medicinal chrysanthemum has a long history.Medicinal chrysanthemum mainly cultivated.There were many varieties of chrysanthemums in its medicinal history,but its new varieties were scar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germplasm diversity,phenotypic diversity,quality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medicinal chrysanthemum were summarized.And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medicinal chrysanthemum were discussed.The aim w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obtaining new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of medicinal chrysanthemum.
Key words Chrysanthemum;Resource distribution;Diversity;New varieties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1]。菊花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2]。傳統(tǒng)理論中認為菊花性甘、味苦,微寒;
歸肺、肝經;可散風,平肝明目,清熱解毒。臨床用于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1]?,F(xiàn)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揮發(fā)性、黃酮、萜類、有機酸等化學成分,應用菊花配伍在風熱感冒、抗病毒等領域具有明顯療效,并且對其有效成分研究發(fā)現(xiàn),菊花具有抗腫瘤、保肝等藥理作用[3]。菊花是傳統(tǒng)的常用大宗藥材,藥用品種豐富,分布廣泛,但關于菊花種質資源的研究報道較少。而對菊花資源分布及多樣性進行研究,有利于改良藥用菊花種質,改善菊花藥用市場,從而為獲得高產、高質、高效藥用菊花新品種提供依據(jù)。
1 藥用菊花資源分布及品種多樣性
1.1 藥用菊花資源分布
2015版《中國藥典》藥用菊花記錄菊花入藥有“毫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5個品種[1]。而未被藥典收錄的其他藥用菊花市場上仍作菊花入藥,根據(jù)市場流通及文獻報道,這些習用品種分別為濟菊、祁菊、川菊和福白菊等。目前市售藥用菊花主要有九大類,其品種資源分布見表1[4-6]。
1.2 菊花種質資源多樣性
菊花種質資源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其品種多樣性上,菊花在我國分布廣泛,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且菊花栽培歷史較長,引種行為較為常見。菊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第一大科,全世界菊科植物約有1 000屬30 000種,廣布于世界范圍內,主要分布于溫帶。我國約有227屬2 300余種,已知藥用菊花有780種,約155屬[7]。而常用的藥用菊花屬于菊屬植物,菊花主產于我國,據(jù)報道統(tǒng)計全球菊屬植物約有41種,我國約產22種,俄羅斯約有10種,日本約有11種。我國菊屬植物資源豐富,分布范圍廣泛,海拔10~3 500 m均有分布[8]。據(jù)報道已記載菊花品種有3 000種左右,包括藥用與觀賞及食用品種[9]。就菊花品種多樣化來說,菊花藥食、觀賞多重發(fā)展,豐富著菊花的資源,也為藥用菊花新品種選育提供可能。
2 菊花表型性狀多樣性
藥用菊花品種來源較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因為菊花分布范圍較廣,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其性狀有所變化,造成菊花表型的多態(tài)性。李冬玲等[10]比較同一生境下栽培的12個不同種源3種藥用菊花的花部形態(tài),發(fā)現(xiàn)舌狀花及管狀花區(qū)別明顯,菊花腦、杭黃菊及東陽和盱眙野菊的舌狀花為黃色,其余為白色;不同菊花舌狀花層數(shù)及管狀花顏色也有差異,東陽和盱眙的野菊及菊花腦舌狀花為單層,下坦村1及仕川村的黃山貢菊為2層,杭黃菊舌狀花為3~4層,其余菊花舌狀花均大于5層;下坦村1及仕川村的黃山貢菊管狀花為白色,其余為黃色。以此可以根據(jù)菊花舌狀花、管狀花花色及層數(shù)、花序大小等特征完善藥用菊花檢索表,輔助菊花品種鑒定。劉麗等[11]對藥典藥用菊花及濟菊、祁菊不同栽培類型植物學形態(tài)進行比較,結果表明,22個主要栽培類型其葉型、葉片大小、頭狀花序大小、舌狀花、管狀花的數(shù)目存在較大差異,且葉片長與寬、舌狀花數(shù)目與層數(shù)、管狀花數(shù)目與其直徑等性狀都具有異性的相關性。因此,可以利用以上菊花性狀鑒別菊花品種,并且可以依據(jù)其外觀性狀對菊花商品性狀進行預測分級。汪濤等[12]對不同產地杭菊植物學特征研究表明,植株高度、分枝數(shù)、葉型、葉裂、花序數(shù)目、舌狀花指數(shù)及管狀花直徑等性狀差異明顯,說明同種菊花隨著栽培生境的改變,杭菊植物學特征發(fā)生改變。表明杭菊種內具有豐富的表觀性狀,這為杭菊種內選育新品種奠定一定基礎。
3 菊花種質資源質量多樣性
菊花的高質量是滿足其臨床用藥的基礎,由于藥用菊花具有多品種,且菊花栽培產地廣泛,產地采收時間及產地加工等導致菊花質量存在差異。段崇霞等[13]比較貢菊、滁菊、亳菊與杭菊的品質特征,結果表明,貢菊中總黃酮及綠原酸含量最高,亳菊總黃酮、綠原酸及揮發(fā)油含量最低。說明不同品種的四大藥用菊花質量存在差異。黃艷梅等[14]采用HPLC指紋圖譜法及化學計量學對不同產地菊花質量進行研究,對14種化學成分經過聚類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菊花品種化學成分及含量的差異不僅與菊花品種有關,還與產地、成熟度、儲存及加工條件有關。結果顯示:不同菊花在其主成分空間分布上各有特定區(qū)域,昆侖雪菊、懷菊及杭黃菊與其他居群較為疏遠。白曉艷[15]研究采收期對藥用菊花產量與質量的影響,得出菊花花朵盛開分批采摘時菊花產量最高,質量較佳。另有報道,不同品種藥用菊花中游離糖類及游離氨基酸含量差異明顯[16]。
不同產地、不同品種菊花質量存在差異,但隨著對菊花全面深層次多指標進行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菊花品質與其分布存在一定聯(lián)系,因此可以對菊花做更加細化的研究,分析藥用菊花品種與道地產區(qū)間的聯(lián)系,探尋菊花質量與親緣關系間的聯(lián)系,為規(guī)范化栽培菊花及菊花雜交育種優(yōu)選高質、高產親本提供依據(jù)。
4 菊花遺傳多樣性
菊花品種較多,多種品種間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其環(huán)境壓力上,也與自身基因表型有關。王桃銀等[17]對21個藥用菊花栽培類型的核型分析,結果表明:21個栽培類型為混倍體,多為六倍體,也有個別為四倍體(“黃藥菊”)和五倍體(“大黃菊”)。最長/最短染色體的范圍為1.77~3.86,核型不對稱系數(shù)為58.60%~ 62.96%,“滁菊”“大毫菊”“小毫菊”“異種大白菊”和“小白菊”的核型為2A型,其他16個類型為2B型。21個藥用菊染色體呈現(xiàn)多態(tài)性,而且各個類型之間染色體長度、著絲點位置、隨體的有天均不同。吳在生等[18]利用AFLP法分析65個菊花栽培品種遺傳多樣性,在選用的6對引物下共獲得244條帶,多態(tài)性條帶178,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為72.95%,說明菊花種質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采用UPGMA法進行聚類發(fā)現(xiàn),地理位置與聚類結果有一定的相關性。徐文斌等[19]采用RAPD方法對22個類型藥用菊花進行分析,多態(tài)性為89.7%,聚類結果可將全部供試材料區(qū)分開,因此可以說明藥用菊花種質資源在分子水平上確實存在較大差異;藥用菊花栽培類型間的差異與環(huán)境因素有關,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遺傳因素決定。邵清松等[20]對31份不同采集地的藥用菊花利用ISSR進行分析,多態(tài)性為81.87%,根據(jù)聚類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將31份種質資源分為三大類,分別為野菊和菊花腦、北方藥用菊花、南方藥用菊花。歐陽彩虹等[21]利用ISSR對25個菊花品種分析,發(fā)現(xiàn)其多態(tài)性為996%。25個品種分為4個類群,且聚類結果與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分類有所差異,但與形態(tài)學描述有一定相關性。另有關于CDDP標記技術對菊花品種多態(tài)性研究,CDDP技術可有效用于菊花遺傳多樣性分析和品種鑒定研究[22]。
通過核型、AFLP、RAPD、ISSR及CDDP等標記技術都能對不同品種菊花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菊花種質資源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且遺傳多樣性與其表型間有一定聯(lián)系。以此再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對藥用菊花資源進行評價,可有效區(qū)分各品種,且可利用特殊標記基因構建基因圖譜,對品種進行鑒定,獲取優(yōu)勢品種,擴大新品種選育,指導優(yōu)勢親本選育,縮短新品種選育時間,對擴大菊花藥用品種有重大意義。
5 展望
菊花資源廣泛,其應用范圍廣闊。菊花入藥品種較多,全國各地不一,就2015版藥典規(guī)定項下,菊花入藥有5個品種,還有以野菊入藥。另外其他品種菊花亦作藥用,為當?shù)爻S闷贩N如濟菊、祁菊、福白菊、昆侖雪菊等。菊花作為飲品,是常見的藥食同源品種,傳統(tǒng)上貢菊、杭白菊、滁菊、懷菊為常用的飲品,現(xiàn)代雪菊是市場流通的飲品,根據(jù)技術及保健食品的開發(fā),菊花與其他茶品如紅茶、綠茶等制備為復合保健飲品[23-24]。菊花作為觀賞品種,是我國獨特的園藝栽培、城市裝點、庭院點綴的佳品,隨著對菊花觀賞品種的改良及選育,菊花開花時間涵蓋四季。據(jù)目前記載,觀賞類菊花約有3 000種以上。因此,筆者認為菊花作為藥用資源、食品資源及觀賞資源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
菊花種質資源多樣性豐富,為菊花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但由于產地間不同品種引種,可育品種間交叉污染,品種雜亂現(xiàn)象明顯,因此需要全面地對菊花資源進行收集、鑒別,縮減一些近緣、相似品種,依據(jù)傳統(tǒng)性狀分析、結合活性成分分析、分子標記、基因克隆及基因指紋圖譜等系統(tǒng)研究菊花資源,建立系統(tǒng)、高效、準確的分析平臺,做好全國菊花種質資源評價系統(tǒng),為選育出高質、高產、抗性好、特點突出的新品種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310.
[2] 邵清松,郭巧生.藥用菊花道地藥材形成源流考[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7):1751-1752.
[3] 瞿璐,王濤,董勇喆,等.菊花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5,38(1):98-104.
[4] 熊永興.福白菊種質資源研究及其優(yōu)良品系的優(yōu)選[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
[5] 王德群,劉守金,梁益敏.中國菊花藥用類群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20(1):45-48.
[6] 王惠清.中藥材產銷[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91.
[7] 董誠明,王麗紅.藥用植物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6:277.
[8] 陳俊愉.菊花起源[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0.
[9] 陳策.菊花[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
[10] 李冬玲,方炎明,徐增萊,等.不同來源藥用菊花花部形態(tài)研究[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0,24(6):37-41.
[11] 劉麗,郭巧生,徐文斌.藥用菊花不同栽培類型植物學形態(tài)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24):2891-2895.
[12] 汪濤,郭巧生,毛鵬飛,等.不同產地杭菊植物學特征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23):3536-3539.
[13] 段崇霞,張正竹.四大藥用菊花功能成分的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5(1):99-105.
[14] 黃艷梅,石巖,胡云飛,等.HPLC結合化學計量學對不同產地菊花中化學成分的比較分析[J].藥物分析雜志,2016,36(11):1941-1951.
[15] 白曉艷.采收期對藥用菊花產量與質量的影響[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5(3):10-11.
[16] 高學玲,賀曼曼,鄒敏亮,等.不同品種藥用菊花中游離糖類及游離氨基酸含量的HPLC分析[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12,24(5):639-643.
[17] 王桃銀,郭巧生,汪濤.21個藥用菊花栽培類型的核型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35(6):13-18.
[18] 吳在生,李海龍,劉建輝,等.65個菊花栽培品種遺傳多樣性的AFLP分析[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5):67-70.
[19] 徐文斌,郭巧生,王長林.藥用菊花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18-21.
[20] 邵清松,郭巧生,張志遠.藥用菊花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中草藥,2009,40(12):1971-1975.
[21] 歐陽彩虹,何橋,秦國新,等.25個菊花品種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3):201-204.
[22] 李田,郭俊娥,鄭成淑,等.菊花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及CDDP指紋圖譜構建[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4,36(4):94-101.
[23] 游新俠,王瑩瑩.紅茶菊花茶復合保健生鮮面的研制[J].食品科技,2015,40(3):191-194.
[24] 葉倩.綠茶和菊花茶飲料色澤褐變機理和控制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