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冬艷
部編教材中新增了“綜合性學習”這一部分內容。那么,對于這部分內容,應該怎樣進行教學?怎樣利用這部分內容,切實提高初中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一年的摸索實踐中,我找到了一些“綜合性學習”的打開方式。
合作探究:《有朋自遠方來》
對于這個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個綜合性學習,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交友之道”上。先以教材為依托,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理解教材上的兩個故事《伯牙絕弦》和《割席斷交》的字面意思,并且學生要求能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給同學聽。然后要求學生在家利用網絡查找類似的故事,并思考其中蘊含了什么“交友之道”。最后,在課堂展示時,適時地糾正、點撥,讓學生明白所謂“友”應該是志同道合的,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的,能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人。不管是對于剛剛進入中學、“三觀”正在逐漸形成的初一新生,還是對于將來總有一天要離開校園、踏上社會的學生,這個認知,對他們一生的交友都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調查研究:《少年正是讀書時》
教材上的“個人閱讀狀況調查問卷”旨在讓學生準確了解自身的閱讀狀況:閱讀時間、閱讀量、閱讀目的、閱讀能力、閱讀愛好、閱讀習慣等等。而了解自身閱讀狀況的目的,是為了和組內同學對照的時候,發(fā)現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統(tǒng)計、討論發(fā)現:對于初一學生,閱讀時間和閱讀量,相對是可以保證的;但是,學生的閱讀愛好更多是傾向于趣味性閱讀,而對于名家名作和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關注較少,且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甚至有部分學生,只是因為老師要求時才讀課外書,個別學生連這一點都無法保證。
針對上述問題,學生們討論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先分小組制定讀書計劃,并按照組員的能力要求對閱讀難度和深度提出不同要求;然后每周安排時間交流閱讀感受(如果老師沒時間,學生可以利用課間自行交流)。對于完成任務的學生,可進行表揚和獎勵;對于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應予以批評。
分享交流:《文學部落》
新學年開始,為了配合新教材的實施,學校給我們增加了一節(jié)閱讀課,兩周一次。這是學生們最期待的一節(jié)課,因為這是可以讓他們完全自由展示的一節(jié)課。為了這節(jié)課,我們一般會提前布置學生閱讀幾篇佳作,選擇范圍是譯林出版社的《新語文讀本》。這套讀本經江蘇省中小學教輔材料評議委員會2017年評議通過,它緊密配合教材,精選名家名篇,可以幫助學生拓展閱讀量。尤其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人生之舟》,每篇都得到了學生的肯定:《撥動心弦的微笑》告訴我們要用微笑友善地對待世界,《甘草人生》告訴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堅韌和忍耐,在《生命賦》中我們看到了堅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生命的聲音》中我們聽到了相互支撐相互扶持的生命美好,在《沙棗》中我們了解了質樸、頑強、吃苦耐勞等可貴品質。
所以,《文學部落》這個七年級上冊最后一個“綜合性學習”,不是等到這本教材快要用完的時候才教授的,而是應該貫穿在整個七年級,甚至是整個初中學段。
文學熏陶:《天下國家》
隨著《最后一課》《土地的誓言》的學習,自然而然引出一個話題——“愛國”。每個人對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是近乎本能,所以,在面對《天下國家》這個綜合性學習,每個學生都變得簡單而熱烈。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春望》、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作家,相同的是一片拳拳愛國之心。
隨著簡單、熱烈的朗誦聲,學生們的愛國之情也隨之高漲。這不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嗎?
尋求外援:《孝親敬老,從我做起》
為了這次綜合性學習,我事先設計了“《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綜合性學習活動單”,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為父母或長輩做一件事,并在活動單上寫一寫事情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并邀請家長寫寫他們的感受。
這件事在家長群中引發(fā)了熱議,許多家長表示對于這次活動非常支持和感謝,因為他們從孩子的一個個小小舉動中體會到了孩子的貼心、懂事,感到高興和欣慰。
“走出”校園:《我的語文生活》
對聯(lián)因其自身特點而成為活的文化遺產,現在還普遍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讓學生走出校園,“尋找最美對聯(lián)”,可以品味漢字的奧妙,體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獲得美的熏陶,相信他們的“語文生活”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在展示課上,我發(fā)現學生真是有著無限的探索精神:他們找到了與我們這個江南小城息息相關的“最美對聯(lián)”。
一個學年,兩本教材,六個綜合性學習,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教給學生關于交友、讀書、交流、愛國、孝敬、尋美,不僅著意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同時,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江蘇省太倉市陸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