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敏 陳群
[摘 要]心理韌性的研究在西方國家進行得較早,研究的各方面也更為深刻。在研究的進程中,許多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在人的一生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韌性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將從心理韌性的概念、編制、應用方面進行相關的介紹,以及介紹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目的在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韌性研究的進展狀況以及進一步加深人們對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認識。
[關鍵詞]心理韌性;主觀幸福感;應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1 心理韌性的相關介紹
1.1 心理韌性的概念
心理韌性的概念受多個研究領域的影響,它結合了發(fā)展、情緒、人格、認知、社會、應激以及健康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的現(xiàn)有成果。雖然關于心理韌性的研究較多,但心理韌性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沒有達成一致,研究者們對其概念的理解各有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收集大量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關于心理韌性的定義大可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心理韌性是個人的特質(zhì)或者才能,研究的焦點是兒童時期的逆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逆境的范圍擴展為負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親、創(chuàng)傷事件、暴力等。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第一種觀點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與局限性,認為心理韌性不是一種絕對的特質(zhì)。把心理韌性解釋為一種能動的過程。第三種觀點強調(diào)保護性因素在復原過程中的作用,這些保護因素主要包括內(nèi)部資源和外部資源,而內(nèi)部資源包括人格特點、應對技巧等,外部資源則包含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給予的支持。簡而言之,目前關于心理韌性的定義,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將心理韌性看成“個體在危險環(huán)境中良好適應的過程”。
1.2 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
對于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不同的地方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取向、對象以及對心理韌性的理解,發(fā)展出適應自己研究對象的測量工具。總的來說,由于對心理韌性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以致于產(chǎn)生多種版本的心理韌性測評工具。國外已有較多關于心理韌性的評量量表,但國內(nèi)則研究較晚。
Windle 、Bennett 與Noyes針對19項心理韌性評量工具進行系統(tǒng)化的回顧,得出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成人心理韌性量表、簡明心理韌性量表這三種最優(yōu)質(zhì)的心理計量評估。
1.3 心理韌性的應用
心理韌性的研究源于對兒童,青少年的研究,但是隨著研究者們不斷的深入發(fā)展,心理韌性的研究對象已擴展到各個年齡階段。一些CD-RISC用于臨床環(huán)境中,而另一些則在各個研究領域用來檢驗心理韌性的程度大小,以此評估心理韌性與某些變量間的因果關系。
1.4 心理韌性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于心理韌性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面對心理韌性概念的多取向界定,說明了在以后的研究中,還存在對心理韌性理論工作的研究。二、心理韌性的因子結構以及它包含哪些因子也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同,因此,對于心理韌性因子結構的探索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大重點方向。三、雖然關于心理韌性的測驗較多,但都基于自己的理論構想和操作定義,未來可以對此進行相關的的研究。四、關于心理韌性的研究大多采用橫向研究的形式,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長期的追蹤調(diào)查,以便檢驗心理韌性和相關變量的因果關系。五、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文化差異和個體差異,在發(fā)展心理韌性量表時,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得出符合本土特色的測評量表。六、結合時代的發(fā)現(xiàn),注重心理韌性的應用研究,例如,面對激烈的就業(yè)壓力,如何提高失業(yè)以及待業(yè)人員的心理韌性,使其能夠順利度過低潮期。再如,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離婚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離異人員以及子女的心理韌性,等等,這些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將來可以在這些方面進行相關研究。
2 主觀幸福感的相關介紹
2.1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
2010年新年,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并把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靶腋!币辉~在研究中應用得非常廣泛,而圍繞幸福的研究內(nèi)容也相當?shù)亩鄻踊?,主要集中在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精神衛(wèi)生、生活質(zhì)量以及老年社會醫(yī)學等領域。幸福感在英語中的表述有hapiness,well-being,eudemonia,psychological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SWB)。也有研究者采用“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一詞來進行操作性研究?!吧顫M意度”是指個人在各方面的需求以及愿望得到滿足時,產(chǎn)生的主觀合意程度。目前,心理學家傾向于合成詞subjective well-being,這個詞直譯就是主觀好的存在,它所表示的意思就是指健康、快樂的一種狀態(tài)。
2.2 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主觀幸福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例如,變量中的性別、年齡、收入、婚姻等等,但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些相關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很低;也有研究證明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較大的相關,表現(xiàn)為高收入者具有更多的積極情感,而低收入者則具有較多的消極情感;還有研究得出富裕國家的人民擁有更強烈的幸福感,而貧窮國家的人民幸福感則更低;也有研究證明,人們只有在非常貧困的時候,收入才會對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當我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經(jīng)濟的水平對主觀幸福感帶來的影響較小;文化、生活事件、社會支持、人格、宗教信仰等也會影響著我們的主觀幸福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主觀幸福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研究主觀幸福感與某些因素有關系時,應從多方面去探索。
2.3 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趨向
2.3.1 研究群體多樣化。查閱大量文獻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研究的被試大多是中學生、大學生、青少年、老年人、教師、公司員工、農(nóng)民工等等,但是也有相當?shù)囊徊糠直辉嚾后w沒有涉及,比如,科技人才、軍人、護士、精神病人、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等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將主觀幸福感與更多樣的被試群體進行相關的研究。但由于每個行業(yè)的不同,應結合行業(yè)自身的特點,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其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
2.3.2 測量方法的多樣化。對主觀幸福感的測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陳量表法,研究證明,自陳量表法擁有較好的測量學特性。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的得分隨著使用量表、條目的順序、被試的心境,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變化而隨之發(fā)生變化,而且,自陳量表更多受到被試反應傾向的影響。近年來,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其他方法也出現(xiàn)了,如經(jīng)驗樣本測量法和日重現(xiàn)法。
2.3.3 研究工具的本土化。由于我國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所采用的工具大多數(shù)是國外的,并且研究的理論也大多建立在國外的基礎之上,因此,并沒有完全表現(xiàn)出我國主觀幸福感的特殊性,所以,我國研究者對國外主觀幸福感量表的修訂以及改編,以使其能代表我國本土的文化,成為一個很大的關注點,后來的研究也表明了對該方向發(fā)展的重視。
3 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關于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為主題的研究甚多,上文也分別對兩者進行了相關程度的介紹。下文將從研究被試、兩者關系的探究、研究趨向進行介紹。
3.1 研究被試
在查閱了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為主題的相關文章,得出以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為研究主題的文章,高中生以及大學生成為最廣泛的被試群體,如,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得出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而且,心理韌性對主觀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以大學生為被試,得出大學生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相關。除了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研究被試,研究者們還經(jīng)常以中職生、高職生、留守兒童、企業(yè)員工等作為研究的對象,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被試將更加細化。
3.2 兩者關系的探究
兩者經(jīng)常放在一起進行相關的研究,以探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比如,以有留守經(jīng)歷的中學生作為研究群體,研究表明他們的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相關;以企業(yè)員工為研究對象,得出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以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認為心理韌性在某些維度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預測的作用;以農(nóng)村中職生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某些維度與主觀幸福感有著極其顯著的相關;以高職生為研究對象,得出高職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相關。
3.3 研究趨向
單獨研究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文章較多,它們從多個角度進行相關的探索,隨著人們對它們的關注度增加,研究的領域也相對變寬。在查閱了相關文獻之后,發(fā)現(xiàn)把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放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文章也較多,如,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韓芳以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研究生心理韌性、就業(yè)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以大學生為被試,研究大學生健身運動、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研究不管是被試還是研究領域都出現(xiàn)多樣化的趨向,未來的研究將從其他方面進行更加深刻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05).
[2] 胡海利,張洪波,傅蘇林,邵子瑜.心理韌性與青少年發(fā)展及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07).
[3] 張艷紅,胡修銀.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09(01).
[4] 蔣玉涵,李義安.高中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1).
[5] 牛秀奎,袁錦芳.大學生心理韌性及主觀幸福感、家庭適應性關系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05).
[6] 宋廣文,何云鳳,丁琳,呂良成,周凱.有留守經(jīng)歷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3(02).
[7] 崔紅霞,張英俊.心理彈性對家庭支持和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