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勇
摘 要:秸稈,是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農作物成熟脫粒后剩余的莖葉部分。農作物秸稈是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最為關鍵性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其對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的維持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為了保障整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提高農田的生產、耕種能力,就需要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進行研究。目前,秸稈還田是最具優(yōu)勢的措施。就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影響進行探索研究,并提出了還田措施的關鍵點及所產生的效益,希望能夠對實踐工作的展開提供參考。
關鍵詞:秸稈還田;農田土壤;有機質;效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3-0079-02 中國圖書分類號:S141.4 文獻標志碼:A
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由于對農作物產量的過度追求,導致農業(yè)經營方法出現(xiàn)了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種大于養(yǎng)、產大于投兩個方面。這種缺失造成大量農田對于一些類似旱災、澇災等的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減弱,也使得農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明顯降低。這樣下去,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農田無法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yǎng)分。因此,在農作物的種植生產過程中,加強對資源的利用,提高農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這一點越來越引起農業(yè)科技人員的重視。秸稈還田作為其中最有效的發(fā)展方式之一,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
1 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的影響
1.1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
有機質、多糖類物質、碳酸鈣等成分在土壤中的含量會對土壤結構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而利用秸稈還田的方式能夠確保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得到顯著提升,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五碳糖或六碳糖成分。這對于田間農作物的發(fā)育生長起著極高的有利作用,甚至高于直接施肥料的效果。
秸稈還田的方式不止一種。例如,覆蓋還田,機械翻壓還田。通過機械翻壓還田的方式,能夠將秸稈更好的埋在土壤深處,使深層土壤內部的有機質及養(yǎng)分充分活躍。同時,也加快這一區(qū)域中的土壤結構的礦化效率,為農田作物提供更為豐富的養(yǎng)分支持。而且,相關研究表明,對于秸稈的還田措施的落實,能夠提高土層,特別是針對深層土體的厚度,降低土壤容重比。
1.2 積儲土壤的水分
在秸稈還田及秸稈翻壓的實施過程中,對還田及機械深耕作業(yè)的同步開展,不僅可以存儲大氣降水,而且對于地下水的蓄積也能夠發(fā)揮顯著作用。秋季狀態(tài)下,用深耕30 cm的方式,提升大氣降水情況下的下滲深度,避免因為地表徑流而對水資源產生的損耗浪費。而且,秸稈還田的方式,對大氣降水也能發(fā)揮一定的“攔蓄”價值。
綜上,秸稈還田不但能夠使農田的土壤更加均衡有效的接收大氣降水,還能夠抑制農田土壤的水分蒸發(fā)。也就是說,對農作物秸稈的還田措施的運用,使得已經還田的土壤形成一個“水庫”。在農田不需要工作的時候,積極發(fā)揮其集水的作用;在農田需要為農作物提供生長環(huán)境的時候,積極發(fā)揮其耗水的功效。以此,農田土壤的含水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1.3 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
在對秸稈進行還田作業(yè)時,其周邊區(qū)域內的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及數量顯著提升。而微生物的繁殖使土壤內部的微生物層的活動加劇,運轉速度也增強。這就使得秸稈中所富含的有機質養(yǎng)分能夠更加充分及時的向土壤中釋放。這樣,不但能夠對土壤結構進行改善、優(yōu)化,也能使得養(yǎng)分、水分、肥料及大氣之間的關系更為平衡,為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體系發(fā)揮功效。在夏季,氣候高溫炎熱,秸稈還田后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腐爛。而腐爛的秸稈則能夠變成各種有機肥料。例如:蛋白質、脂肪、氯化鉀、氮素、五氧化二磷等。
因此,秸稈還田措施能夠為土壤提供有機肥料及必要的養(yǎng)分支持,從而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
2 秸稈還田的相關技術要點
廣元市處于四川北部邊緣,地勢由北向東南傾斜,山脊相對高差達3 200 m。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既有南方的濕潤,又有北方的天高云淡、艷陽高照。南部低山,冬冷夏熱;北部中山區(qū)冬寒夏涼,秋季降溫迅速。廣元是林業(yè)資源大市。2017年,農作物產量160.9萬t;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常年秸稈產量156.8萬t;秸稈資源種類以玉米、小麥、水稻、薯類、油菜、花生為主,占秸稈總量98%以上?,F(xiàn)就以廣元市的秸稈還田進行分析探究。
結合廣元市農作物種植的實際狀況,推廣進行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以企業(yè)、專合社、種植大戶為依托,建設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示范基地,推廣小麥、水稻、油菜粉碎還田技術。
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應該注重以下操作要點:
第一,在農作物成熟以后,先對其進行機械化收獲籽粒;第二,將秸稈用機械進行粉碎,切成5~15 cm的小段,確保能夠將處理之后的秸稈均勻的覆蓋在農田表面;第三,對田地施加腐熟劑,2 kg/667m2,用土或肥料拌勻,加快秸稈的腐化;第四,完成深度為30 cm的機械深耕,使農田表面的農作物秸稈能夠被完全壓進土層深部;第五,需要在秸稈壓入土壤后,根據情況進行土壤的水分調節(jié)及增施氮肥調節(jié)。
3 秸稈還田的生態(tài)效益及經濟效益
3.1 生態(tài)效益
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等營養(yǎng)物質,秸稈的還田可以使其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充分釋放到土壤中。微生物存在于秸稈還田后的分解初期,要組成自身體細胞的話就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素,這就使得土壤的氮素生物固定,可以對氮素起到暫時保存的作用。當微生物死后,氮素又會分解釋放,再次回到土壤中,可以起到保墑調肥的作用。農作物秸稈的還田使其效益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而且還能有效遏制秸稈野外焚燒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隨著微生物及有機質的增加,土壤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水穩(wěn)性團粒結構明顯增加,土壤的容重比降低。秸稈的還田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這就會降低對化肥的使用,從而改進農作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促進農作物的增產增收,發(fā)展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
3.2 經濟效益
除了對生態(tài)效益的影響,秸稈還田還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廣元市2017年的秸稈理論資源量為194.8萬t,實際可收集資源量為156.8萬t。對秸稈的利用量已達139萬t,肥料化達95萬t,占總利用量的68%以上。因此,秸稈還田后的土壤肥力增加,肥料的使用量減少,使得農業(yè)生產的成本降低,提高產值產量。
4 結束語
農作物秸稈還田的落實,能夠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改善土壤結構,加強土壤蓄積水分的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而且,秸稈的還田措施,避免了因秸稈焚燒而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污染及資源浪費等問題,促進了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鑒于秸稈還田帶來的種種有利條件,應該把這項措施有效的利用到農業(yè)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