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輯
摘要:文化包含著藝術。假如登堂入室是一個文化人所要行進的路徑的話,登堂,必須登文化之堂;入室,才能入藝術之室。一定是文化在前,藝術在后,不能繞開文化走后門進入殿堂。后門開著可以進去,但是從后門進藝術殿堂就是藝人或者是匠人。
關鍵詞:文化 藝術 文人 登堂入室 文人青花
十九大召開過后怎么發(fā)展文化?或者說怎么做好習總書記所倡導的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總書記講到文化要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能停留在回顧歷史,欣賞古人,對于我們自己當下的問題和未來的問題如沒有更多的實質性探索恐怕也不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邱春林同志是在傳統(tǒng)基礎之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理念、藝術內涵、藝術方法的探討,并且取得了成績。
剛才主持人鄭工研究員請我先說,我也沒準備,我想了一下,憑我的日常積累談一些看法。
一
我先從人說起,我們國家的文人既有它特定的含義,也有比較寬泛的含義。在中國古代,從漢朝開始我們就有類似科舉的制度,當時叫察舉制與征辟制,主要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zhèn)涞娜瞬?。等到了隋唐,已形成了非常正?guī)的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把官員首先培養(yǎng)成文人,必須是文人才有可能做官。做了官以后他可以管水利、農業(yè)、鹽務等諸業(yè),但官員的底色一定是個文人。所以中國古代歷史上,社會管理層面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文人的,這是印象中的歷史現(xiàn)象。
中國歷史上,無論有錢還是沒錢,老百姓只要到了入學年齡都會開始學習“四書五經”等文化,這樣就使得百工、諸業(yè)的底色都是儒家文化,有了文化才有可能做好其他行業(yè)。比如齊白石也不一定好好念過什么書,他的詩文不按韻文寫,但是看齊白石的詩、齊白石的自傳和口述文章,都很有文采,說明他一定是小時候受過嚴格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字的、詩詞歌賦的專業(yè)訓練,一定是這樣!文化是所有人的基本教養(yǎng),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
我們現(xiàn)在呢?各行各業(yè)相比較而言,好像習慣于從行業(yè)區(qū)分來看文化,寫字的、畫畫的、唱歌的、跳舞的可以當文人,其他可以不當文人,其實不行!
而我們現(xiàn)在有一批藝術家,他們自稱是藝術家,但沒底氣說自己是個文人。比如書法家里頭大概不懂韻律的,不會寫詩詞歌賦的為多數(shù),這怎么好說自己是合格的書法家呢?我們很多人說自己是畫家,大概不懂詩詞歌賦的為多數(shù),甚至連字都寫不好,題款也不會。我們很多人說自己是學者,他可能真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是能不能像過去的學者那樣,甚至像自然科學家那樣,比如蘇步青,既懂科學而又通人文科學?我們現(xiàn)代人能不能經得住這個問題的拷問?我們也別粉飾太平,說一切都好。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或者幾千年的民族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主要是文化的傳承。所以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這是核心。
書歸正傳,邱春林,如果稱他是一個藝術家,前提首先他應該是一個文人。他大學經過中文的訓練,有文字功底、文學功底、理論功底、學術功底,因而他在藝術的闡發(fā)上是有厚度的,是有積累的,是有思考的,也是有追求的。他藝術的表達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一種藝術主張的表達;比如一種藝術觀念的表達;比如一種時代精神的表達;比如對歷史文化的一種看法的表達等等。如果沒有這種主觀思想的支撐,那不就成了畫匠了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支持邱春林目前的這種文人所走的路徑,支持他目前這種以文人的身份,以學者的身份探索藝術的方法。
建議當下的藝術家,要像邱春林這樣,先把自己塑造成文人,或者是把自己補充塑造成文人,不要只滿足于學習藝術技巧,甚至說精通藝術技巧,不要滿足于此!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層意思,就是怎么看人。
二
怎么看文化和藝術的關系?這也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我最近讀十九大報告得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文化包含著藝術。假如登堂入室是一個文化人所要行進的路徑的話,登堂,必須登文化之堂;入室,才能人藝術之室。一定是文化在前,藝術在后,不能繞開文化走后門進入殿堂。后門開著可以進去,但是從后門進藝術殿堂就是藝人或者是匠人。一定要從前堂,按部就班地登文化大雅之堂,然后游于藝,進入藝術之殿。
為什么必須這樣?因為總書記把新時代的文化思想做了如下描述。他講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包括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思想道德。這幾個包括之后才講具體的文藝創(chuàng)作、文化產業(yè)。在總書記的報告中,他的文化是這樣一套體系,那么這套體系怎么理解呢?前面的精神文明也好,意識形態(tài)也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好,思想道德也好,屬于文化里頭的思想文化的論述。什么叫思想文化?就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在傳統(tǒng)文化中,什么叫思想文化?孔孟之道,漢的儒學、晉的玄學、唐的佛學、宋明理學……這些東西是中國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的核心,是思想和文化的組成部分;琴、棋、書、畫屬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組成部分,兩部分構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倳洶亚懊孢@個內容稱之為靈魂,后面這個內容稱之為根脈,靈魂管思想、道德、倫理,這是傳統(tǒng)。那么當今的文化呢?一定是意識形態(tài)、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東西是當代文化的靈魂。沒有靈魂只會畫畫,只能搞點技巧不就剩軀殼嗎?所以你想成為藝術家,首先你是個有靈魂的藝術家。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定是魂與體的關系.文化或者思想文化為魂,藝術為體,光有體不行,所以繞不開從這個堂進入那個奧,不能從后門進,不能抄近道搞藝術,不行!這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的新解讀。
拿這個當成一把尺子去觀照當前各種文人、藝術家,拿它衡量一下我們自己每個人,我們夠不夠做藝術家的資本。
拿這個尺子去衡量邱春林,他是夠格的!他進入文化藝術的堂奧是從文化人手。比如在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各大院、所里,從講政治立場、思想道德、藝術立場、創(chuàng)作導向,或者越說越具體,從這些方面來看,邱春林所堅持的和現(xiàn)在中央所倡導的,以及和文化部、我們院、所要求的高度一致。他在和藝術大師們交往時的文化形象一定是帶有引領性、楷模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他的青花瓷展覽是有深刻內涵的,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三
從藝術本體來看,邱春林的青花瓷創(chuàng)作,也是從專業(yè)上做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他自己的藝術思考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放到當下的與此相關的藝術家行業(yè)里看他的作品,也是有個性,有特點的。
這里面比較核心的,是他的文人青花瓷的美學精神是值得總結,值得咀嚼,值得推崇的。那么,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總書記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講了很多,我就不重復了。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概念來看,他這里面有很大的繼承性,比如溫潤、和諧、安靜、遼遠等等,當然,像這樣的一些美學思想或者是精神,在他的作品里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他的這種美學追求和精神又和他個人的修養(yǎng)和為人高度契合。邱春林本身是一個學養(yǎng)深厚的人,經過這種后天的訓練,再加上先天的性格,讓他變得很安靜,很祥和,很有定力,很有智慧,也很有戒律。
戒、定、慧,是佛教闡述的人生境界,這種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境界在他的作品中能夠明顯感覺出來。超然于物外,不受當前這種紛繁復雜的、物欲化的、市場化的、嘈雜的市聲影響,我覺得這種美學精神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精神。他在市場化大潮下搞這種創(chuàng)作,可能是他堅守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守了他自己認定的中和、正直、安詳、守正的美學精神,也是對當前過分紛繁、浮躁的文氣的回應、批評和反動。你看他在做自己,實際上是告訴別人應該怎么做,這你就不是紳士了,成了戰(zhàn)士了!從這個意義上也值得充分肯定。這是從藝術作品中我能看出來、挖掘出來的他的藝術思想,或者是美學精神。
四
在藝術表達上邱春林也有他的特點。到目前為止,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是元青花,我也見過不少與此相關的實物或者圖片。元青花既可以畫裝飾圖案,又可以畫山水,還可以通過繪畫來講故事,包括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那么到后來,特別到了清朝以后,這種東西更多的和純粹裝飾有關,具有這種文人的山水情懷,崇尚自然的情懷越來越少了,青花瓷的溫度、生命感、鮮活性就顯得比較弱了。青花瓷總在元這個歷史高點上下不去,這和后面的上不去有關,大概是這么個情況。
今天一些畫家畫陶瓷,就是剛才邱春林講的,過多地用這種所謂大寫意的思路和方法。在紙上可以大膽落墨,在瓷上也這樣做,可不可以?可以,但因為材料所限,表達出來的東西和宣紙上的大寫意相比有很多不足之處,事實上留下很多遺憾。
我覺得邱春林在一定意義上解決了這個工與藝、工與寫的問題。一是工于刻畫,一定是很工整的;二是布局全景式的山水圖式。雖然陶瓷是一個不足兩平尺視覺的面積,但是因為你畫的是有平遠的,或者是高遠的構圖的山水,就把人帶進了無限的自然空間和藝術空間,這樣就解決了有限的繪畫材料和無限的藝術畫面之間的矛盾。即使是個小瓶子,但是人好像能夠深入進去,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無限的大自然之中。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有限與無限的問題。如果你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不做精細刻畫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在這些繪畫過程中采用了中國宋元山水的技法,包括構圖的辦法,非常精致地畫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橋,交代非常清楚,這樣全景式的自然景觀就出來了,雖然面積很小,我認為這是他很獨道的地方。
青花和我們說的墨一樣,單色畫,在這個繪畫中,幾乎把我們國畫中能夠用得上的各種皴法都用遍了。因為陶瓷素胚不像宣紙,不好去渲染。他比較成功地用線、用點,用積、用皴,這又把他的傳統(tǒng)國畫功底和技法巧妙地應用出來,我認為這一點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從意境上來看,安靜是他畫面意境的本質。我個人理解出于三點考慮:一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精神,靜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美學追求;二是個人的品德養(yǎng)成所使然;三是和當前的喧鬧反其道而行之,我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有意識追求,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從以上這么幾點,我對邱春林先生所做出的這些藝術成績表示肯定。
五、兩點建議
我也倡導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其他學者,在學習相關理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地探索藝術,因為你們和純粹搞藝術的人相比已經算是文人了,因為你們已經登堂了。所以建議各位文人學者有時間在實踐性藝術上有所突破,這是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建議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家們,不管是寫字的、畫畫的,還是搞雕塑的,要倒回頭,回歸文化之路,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文人,文化人,然后你才可能在藝術上站得更高,走得更遠,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