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本文對整改的角色進行理論分析,明確整改長效機制的責任與推進方向,并構建了長效機制的建設框架。
審計整改 角色分析 長效機制
審計工作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是一個“免疫系統(tǒng)”。其中預防和抵御功能主要在審后階段通過推動被審計單位及相關單位積極整改才得以實現。實際審計工作中,“重審計,輕整改”的思想影響了審計監(jiān)督效能的實現。
審計整改存在的問題
根據統(tǒng)計,審計發(fā)現問題的重復率達到20%-50% 。整改力度不夠,使得審計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
(1)重審不重改。審計過程是審計專業(yè)經驗與工作能力、智慧的綜合體現。因此,審計人員重視審計的過程不僅僅是工作的要求,而且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與此相反,審計結束后,項日組解散,審計問題的后續(xù)跟蹤工作從現場項日組轉移到了審計機構。而審計機構有可能對現場審計的具體情況不了解,對問題的關注從原來的一對一、點對點關注轉變?yōu)橐粚Χ嗟年P注,因此對一些問題的重要性、敏感性判斷下降,造成“嘴上說的嚴,實際管的松”的局面。
(2)整改工作浮于表面。對審計問題的理解是與審計人員的立場、經驗、知識相關的,造成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審計人員觀點不一致。反映到整改層面,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問題的理解往往是站在本單位的角度,從有利于說服自己的觀點去組織整改。這樣容易引致整改的表面化問題。
(3)整改的約束力不強、擴散效應不強。我們對審計發(fā)現問題的整改跟蹤發(fā)現,審計問題的重復率要超過30%,這表明整改的影響沒有橫向擴散,沒有引起有共性問題的其他單位的高度重視。
(4)對審計的敬畏心不夠。對整改沒有真正重視,對整改缺乏強制約束力,最終導致的是審計聲譽的降低,也就是審計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
審計整改的角色劃分
(1)審計整改的相關角色
在明茨伯格的角色理論中,管理者的角色包括人際角色、信息角色、決策角色。我們用角色理論來分析整改行為。與審計整改有關的人員與機構包括:審計機構:上級或者同級的審計機構。被審計單位:主要是被審計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審計整改分管負責人、審計機構、業(yè)務部門四類。
(2)審計整改角色分析
整改長效機制的框架
在明確整改的角色后,我們構建了“查改督補控”五位一體的整改長效機制框架。
(1)審計檢查。一是提升檢查的能力,提升審計人員的職業(yè)敏感度、豐富審計檢查的手段。二是要豐富檢查的內容,審計檢查不僅僅關注財務數據,更要站在完善公司管理、公司治理的角度,對業(yè)務循環(huán)、管理決策開展跟蹤檢查,只要管理決策到哪里、業(yè)務活動到哪里、資金運作到哪里,審計活動就應該跟隨到哪里。三是常規(guī)性檢查與臨時性檢查相結合,形成強大的震懾力。
(2)審計整改。要明確整改活動的角色定位,做到職責明確,整改成效才能有保證。
(3)整改督查。督查是為了更好推進相關工作,強化對整改不到位行為的問責,以維護整改行為的權威性,進一步促進整改文化的形成。要嚴肅問責,提高違規(guī)成本?!靶v十次,不如問責一次”,提高個人違規(guī)成本勢在必行。
(4)薄弱環(huán)節(jié)彌補。一是點對點的對問題進行彌補,開展責任追究,杜絕問題的反復出現。二是致力于完善制度,及時預防問題的出現。整改更要落實主體責任。
(5)制度循環(huán)遵循檢驗。要加強對整改成效的評價,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結論
本文構建了“查改督補控”五位一體的整改長效機制框架,為整改活動提供新的思維和分析視角。整改活動牽一發(fā)動全身,必須從企業(yè)管理整體的角度來認識,要完善整改的長效機制建設則要構建推進整改的全局視圖,深刻理解整改活動的角色設置,具體明確整改的流程圖。通過整改,形成“誠信”的企業(yè)文化,促進良性循環(huán)。
[1]劉家義一《審計研究》,2008年,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推動審計工作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