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東
【摘 要】“讀寫融合”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意義,又有改革創(chuàng)新的話題,本文著眼于小學語文讀寫融合中教學“點”的建構(gòu)和實施,關(guān)注學段高點的設(shè)計, 文本基點的把握和學生的成長點的落實,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采取由此及彼、類比延伸等多種教學手段和策略,深挖巧用文本中的讀寫融合點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融合能力,推動讀寫融合教學不斷邁向新高度。
【關(guān)鍵詞】讀寫融合 教學點 建構(gòu)實施
語文教材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的課程資源,所收錄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名篇,對于學生的“吸收”和“傾吐”有著最好的示范和引領(lǐng)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種事關(guān)讀、寫兩方面的最常見,也是最實用的資源大多不能綜合利用,造成了閱讀歸閱讀,寫作歸寫作的“兩張皮”現(xiàn)象,嚴重制約了語文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的提高。為改變讀寫分離的弊端,筆者曾在學校老師的協(xié)助下,對各個學段的讀寫目標和一到六年級12冊教材進行了深入地鉆研,就小語課堂教學中讀寫融合教學“點”的建構(gòu)和具體實施問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并在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整體建構(gòu)學段高點:讓讀寫融合方向更明
學段高點就是要對小學語文教學每個階段的目標要求進行整合梳理和頂層設(shè)計,避免讀寫融合盲目隨意,增強計劃步驟,達到綱舉目張,方向明確的效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2011版《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階段小學生的讀與寫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為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讀寫融合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和方向,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有效地關(guān)注學段的特點,對讀寫融合整體目標和主要內(nèi)容進行具體開發(fā)建構(gòu),將會對學生的讀寫融合能力的提升產(chǎn)生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把握學段目標——有的放矢
不同的文本,有著不同的讀寫融合點,哪些讀寫融合點才是合適的、有益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穩(wěn)步發(fā)展的,不能孤立地以文本為依據(jù)或以教師的興趣傾向來判斷,而是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學段的讀寫目標和具體要求來確定。而不同年段對寫作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低段是“寫話”,中高段是“習作”。讀寫融合時,低段要考慮如何通過讀寫融合點的選擇和運用,激發(fā)學生寫話的興趣,根據(jù)文本所表達的范式或話題寫自己想寫的話。中高段則要考慮的是從文本中習得的句群構(gòu)造方式、表達的順序和謀篇布局的方法。我們通過梳理,將學段閱讀目標與寫話、習作教學目標進行對應編排,這樣就能對讀寫融合學段的教學要求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更能有效地把握教學的“點” 和“度”, 進而連點成片,集片成面,圓滿達成學段教學目標。
當然,讀寫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必須與具體的文本相結(jié)合,與學生的學習需要相結(jié)合,進行具體分析,在課堂上才能有方向,把讀寫融合落到實處。
(二)落實任務(wù)要點——區(qū)別對待
各個年級段的語文教學,都有明確的內(nèi)容要點和任務(wù)要求,這些正是教師在進行讀寫融合教學中必須認真把握和理解的重要之點。
1.低年段教學點:重視詞句和興趣的培養(yǎng)
(1)詞語運用。低年段的主要學習任務(wù)就是學用字詞。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把優(yōu)美的詞語當做學生模仿的范例,遷移加以運用。如《美麗的丹頂鶴》(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20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它的頭頂鮮紅鮮紅的,就像嵌著一塊紅寶石?!逼渲小磅r紅鮮紅”這個疊詞,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和運用的好素材。我們可以就此提供詞語的訓練:我們的紅領(lǐng)巾( )。春天的油菜花( )。一望無邊的天空( )。
(2)句式模仿。如《水鄉(xiāng)歌》(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21課)這首詩歌句式簡單反復,都是“水鄉(xiāng)________多?______多。”“千__________,萬___________________。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_____________________?!睂W了這樣的句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提供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點:“學校________多?_____多?!薄扒____,萬_____。書柜一個連一個,處處___________________?!边@樣的句式仿寫,不僅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更為讀寫融合找到了抓手。
(3)激發(fā)興趣。二年級的練習提供了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口語交際素材。如《可愛的小動物》(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練習4),在學生談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之后,再引導學生用連貫的幾句話說一說,最后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話寫一寫。
2. 中年段教學點:重視句群和構(gòu)段的訓練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中年段閱讀教學中,根據(jù)學段的目標要求,結(jié)合文體特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讀寫融合點,引導學生隨文進行一些典型句群和構(gòu)段方式的模仿是十分關(guān)鍵的。
(1)句群仿寫?!逗5资澜纭罚ㄌK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22課)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排比句:“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聽音器,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還有的像人在打呼?!本渲小坝械摹械摹械摹€有的……”是個很好的句群訓練點,可引導學生先想象海底還有哪些聲音,再模仿這一句群說一說,寫一寫。
(2)句段仿寫。《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5課)第四自然段和《廬山的云霧》(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3課)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段落的中心句,總分結(jié)構(gòu)明顯,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構(gòu)段方式,進行圍繞中心句作具體描寫的構(gòu)段練習,對學生的讀寫融合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高年段教學點:重視綜合表達的運用
高年段的讀寫融合要把讀寫融合的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綜合運用上,重視情景交融、動靜交替、過渡照應等表達策略的習得,讓學生習之有道,用之有效。在高年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明白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這恰好與習作教學中的“寫什么”“怎樣寫”“這樣寫怎么樣”等基本問題對應銜接起來,挖掘好文本中的讀寫融合點能有效地使學生從文本中借鑒到謀篇布局的框架與方法。
教學中關(guān)注讀寫融合的學段特點和要求,體現(xiàn)讀寫融合的科學、合理的梯度,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穩(wěn)步提高,讓學生真正明白讀什么和怎么讀,寫什么和怎么寫,從而愛上閱讀和習作,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深入把握文本基點:讓讀寫融合脫虛向?qū)?/p>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文本,脫離文本的所謂改革創(chuàng)新,只能是表面熱鬧,而立足課堂,基于文本,在文本的基點上開發(fā)創(chuàng)新,才是促進語文教學脫虛向?qū)崳貧w本真的正道,這也是提高讀寫融合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教材中有很多的課文兼具語言學習和寫法引導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文本中的“點”, 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讀與寫的練習。
(一)由此及彼:有效把握文本中的發(fā)散點
文本中讀寫融合的發(fā)散點,體現(xiàn)在命題、立意、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多個方面,對小學生來說,應該著重抓好以下幾點。
1.從“文題”中發(fā)散寫作思維
命題是學生寫作中經(jīng)常遇到的難題之一,怎么辦呢?其實文本中許多課文的題目都值得我們?nèi)パ芯亢蛯W習,這些課文的標題也就成了讀寫結(jié)合很好的“發(fā)散點”。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下同)有的文題是直接用主人公的姓名或事件來命名的,如《嫦娥奔月》《陳毅探母》《林沖棒打洪教頭》《諾貝爾》等,這類文題可以讓人一看題目就能猜想到文章所寫主要人物和故事;有的文題直接反應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月光啟蒙》《愛如茉莉》《夢圓飛天》等;這類課文可以通過閱讀品味題目初步理解作者表達的意圖;有的文題直接概括出文章的內(nèi)容大意,如《我給江主席鮮花》《虎門銷煙》《大江保衛(wèi)戰(zhàn)》等,還有的文題充滿了詩情畫意,一看就難以忘懷,如《一路花香》《田園詩情》《云房子》等。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標題,適時思考其命題技巧,并進行一些歸類指導,進而結(jié)合學生的寫作任務(wù)進行一些實踐練習,由彼及己,對解決學生的命題難問題一定會有所幫助。
2. 從“篇章”中發(fā)散寫作技巧
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不僅能讓人得到精神上的陶冶,更能從中學會很多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值得認真學習和繼承。因此,從課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中發(fā)散寫作方法也是讀寫融合的有效發(fā)散點之一。
以《黃鶴樓送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為例:
在教學中,教者著重講了兩種很有特點的寫作方法:第一種:“以喜景寫哀,以哀景寫喜?!边@是詩中常用的經(jīng)典反襯手法:“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臨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痹谶@樣分別的時刻,作者把江邊的景色寫得如此之美,讓我們越發(fā)地感受到了不舍。在教學中我們就此發(fā)散,及時補充《詩經(jīng)·小雅》中“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蓖ㄟ^這樣的對比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反襯寫法對情感的強表現(xiàn)力。第二種:特殊元素的運用。本課中運用了很多表現(xiàn)離別的特殊元素,如酒文化、柳文化、霧文化。酒即久也,希望友誼天長地久;柳即留也,希望故人能留下;霧色迷蒙是渲染離別的最佳元素。這些元素被巧妙地運用到詩文中,含蓄生動,耐人尋味,能夠非常極致地表達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厚重情感,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借鑒意義。
透過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我們能夠在內(nèi)容或形式上捕捉一些適合寫作發(fā)散的融合點,用好這些發(fā)散點,就能有效促進讀與寫的融合,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更高一個層次,即:不僅能品悟感知,習得語言精華,還會遷移習作,提高寫作水平。
(二)類比延伸:充分利用文本內(nèi)外的契合點
從閱讀角度而言,每篇課文從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到遣詞造句,都是匠心獨運,這些正契合了小學生寫作練習中最基本的寫作素質(zhì)要求。從寫作角度而言,小學生的習作訓練同課文所展現(xiàn)的特點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學習利用文本所展示的藝術(shù)特色,對小學生進行相應的寫作練習,正是讀寫融合有效的契合點。
1.類比:尋找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契合點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按一定的思路組織起來的。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的文章在布局上都有一定的思路。閱讀教學,就是要能夠?qū)ふ页鑫谋九c文本之間的契合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清作者的思路,進而把文章的思路變?yōu)樽约旱乃悸罚岣邔懽魉健?/p>
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4課)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換景法”,按照游覽的順序,依次寫出了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的美麗景色,展現(xiàn)了雙龍洞景色的全貌及特征。由于學生在《黃果樹瀑布》(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一課的學習中已對 “移步換景”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認知,因此理解這篇課文就不再困難了。這種方法就是,觀察點不固定,所觀察描繪的景物也不固定,在移動觀察點的同時,把所見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繪。在教學中,我們就以此為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以游覽線索為順序結(jié)構(gòu)文章的寫作手法,通過“點”的變換,逐一描繪出景物的各個局部,進而展示景物的全貌。課后,我們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方法去描繪家鄉(xiāng)的一處景物,寫一篇狀景作文。
2.延伸:尋找文本與生活之間的契合點
《三打白骨精》(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這篇文章中,有這么一個訓練點,要求學生體會下列加點詞語的好處:
“唐僧一再推辭,八戒嘴讒,奪過罐子就要動口?!?/p>
“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p>
這些詞都形象地寫出了人物的個性特點和當時的心理環(huán)境。其實這就是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在寫作中要斟字酌句。于是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很快就有學生將這種方法延伸到了日常的生活和寫作中:
雖然李老師稍微有點胖,但是看上去可精神了。她眼睛小小的,要是瞪起來,像銅鈴似的;嘴巴小小的,可要是吼起來,就聲如洪鐘;耳朵小小的,如果有人講話,就立刻變成“雷達”……
由此說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將會擁有較強的遷移文本的能力。文章來源于生活,又是對生活的精確表達,因此尋找文本與生活之間的契合點是在學生閱讀和表達之間架起了一座有利的橋梁。
三、突出關(guān)注成長重點:讓讀寫融合更能促進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
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育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把關(guān)注學生成長作為改革實踐的重點,在這個點上,通過讀寫融合的實踐探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 以學生認知為起點——為讀寫融合激發(fā)生機
建構(gòu)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gòu)過程。換句話說,知識的掌握需要學生自主地進行建構(gòu),我們知道學生在對新的知識進行建構(gòu)的時候往往會運用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但在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新的知識一定要和舊的知識有某種的關(guān)聯(lián),否則就進行不了同化或順應。因此,在教授新的知識的時候一定要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為起點,通過學生自己的知識圖式去順應或同化形成新的圖式。這就告訴我們在進行讀寫融合的時候,切不可操之過急,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循序漸進的讀寫融合練習。例如中年段的學生可以進行詞和段的仿寫,而高年段就可以通過篇的模仿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2.以學生情感為抓手——為讀寫融合注入活力
“寫”向來是學生比較排斥的,在教學中“寫”的指導也常常顯得干癟。如何營造愉悅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guān)鍵。學生在寬松和愉悅的環(huán)境中更能夠融入學習,自主探究的欲望也能得到很好激發(fā)。興趣具有專一性和堅持性的特點。產(chǎn)生了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廢寢忘食的學習勁頭。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讀寫融合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3. 以學生實踐為依托——為讀寫融合提供平臺
進入教材的文本,每篇文章都有很多讀寫融合的點。如何合理確定不同年級、不同課文的讀寫融合點?教師必須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以及他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學習能力,進行系列、有序地架構(gòu),才能有效地幫助兒童提升閱讀和寫作的融合能力。“萬山磅礴,必有主峰”,每篇文章、每節(jié)課的讀寫融合都應有重點,序列化、系列化。寫景、敘事、抒情面面俱到,字詞句段篇層層推進。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做到每學年、每學期乃至每一組課文的讀寫訓練有規(guī)劃,力求做到全面、系統(tǒng)、重點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在語文學科的知識學習、能力獲得、心理成長與情感發(fā)展方面架構(gòu)起有機結(jié)合的邏輯鏈條,促進兒童讀寫融合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總之,讀寫融合有著廣闊的探索和實踐天地,只要我們在讀寫融合的結(jié)合點上,勤于思考,勤于實踐,積極探索讀寫融合多樣化的實施策略和實現(xiàn)途徑,就能有效推動讀寫融合教學不斷開拓新天地,邁向新高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