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 馬雪晴
常州市博愛小學是一所創(chuàng)辦于1927年的老校,原名武進縣豐西鄉(xiāng)第十一初小,1952年更名為常州市博愛路小學,2003年又更名為常州市博愛小學。2015年8月,博愛小學進行原地重建,在發(fā)揚悠久厚重的學校文化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成為了一座“圖書館中的學?!?。
走進博愛小學,可以看到主體建筑的外墻就像一個巨型書架,一層一層的書架上擺放著一本本超大型圖書。據博愛小學校長巫惠群介紹,學校以整體打造“閱讀環(huán)境學習社區(qū)”為目標,力求營造一種全景式的學習環(huán)境、全息式的學習氛圍及資源型的學習空間,最終向著更高的辦學品質發(fā)展。那么,這座圖書館中的學校是如何誕生的?都設置了哪些“場館”,有哪些“館藏”?孩子們在這樣一所學校中是如何閱讀、全面成長的?帶著種種疑問,記者深入走進校園,開始對這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學校進行一次“親密接觸”。
打造多維空間,校園處處溢滿書香
圖書館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天堂,學校是學生心靈的家園。博愛小學是如何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學校現任校長巫惠群,她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圖書館中的學校”這一理念。而談起這一理念的緣起,巫校長首先為記者講了一個故事:2011年9月的一個中午,她突然聽到辦公室外面?zhèn)鱽砹艘魂嚳蘼?,出去一看,發(fā)現一個女孩兩眼通紅。巫校長連忙問原因,這時旁邊的一個同學搶先解釋說,這個女孩想借閱《哈利·波特》,可連續(xù)排了兩個中午都沒輪上,書沒有借成,所以很傷心。這件事給巫校長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她這樣問自己:“如果學生連借一本書都這么困難,還怎么讓他們大量閱讀?還怎么讓閱讀成為學生成長的厚重基石,成為博愛小學的亮點和特色?” 2012年初,正值校安工程改建,整個校區(qū)都需要原地重建,“我當時就想,機會來了。我們要建一所圖書館中的學校,要讓書本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習隨時發(fā)生?!蔽仔iL說。
環(huán)境改造人,氛圍塑造人。博愛小學將物理空間升級為閱讀社區(qū),在幾個關鍵點上進行了轉型。首先,讓閱讀環(huán)境更加人性化。在對校園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放棄了普遍的方形結構,而將連廊的兩端設計成近乎圓形,“從上空俯瞰就像一個葫蘆”。這不僅擴大了使用面積,還有助于充分采光,舒適美觀之余也更有人情味。其次,讓閱讀空間更具互動性。在將物理空間放大后,通過空間的二次改造,營造出不同的小空間,形成不同類型的區(qū)域,以支持學生之間開展多元的閱讀分享和體驗探究活動。第三,讓閱讀更具自主型。老師們將閱讀活動的策劃權和管理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全面參與閱讀活動的管理和設計。在不同的“街區(qū)”,都設有“博愛小當家”服務站,這樣,每個學生都是“圖書館”的主人,都能感受到濃厚的閱讀氛圍和書香氣息。
通過學??臻g的變革,如今校園更加具有閱讀和學習的特質,更能支持和促進閱讀活動的開展。走進學校大廳,正中間的“BOAI”字母書架分為新書發(fā)布區(qū)、漂書吧、分享樹、閱讀排行榜,處處都讓人感受到閱讀分享的氣息。二樓紅領巾街區(qū)有一棵生機盎然的“大樹”,每一片綠葉,都書寫著博愛學子的美麗心愿。三樓閱讀街區(qū)是一個開放式的圖書館,除了人文經典、科學自然、國際視野等專題書架供學生隨時翻閱外,還有“一面有聲音的墻”可以讓學生隨時掃二維碼聽到伙伴分享的故事和朗讀的作品,“星空劇場”則是各種讀書會、博愛講壇、戲劇表演和沙龍的交流場。四樓數學、科技創(chuàng)意街區(qū)集數學體驗與科技創(chuàng)意于一體,全開放式的設計充分呈現了自主體驗、自我管理、智慧共享的理念。
為了讓書成為無處不在的靚麗風景,學校想方設法不斷豐富和更新書源。除了拿出專項經費分期、分批購買書籍外,還通過與新華書店合作共建,設立“新華書店新書專柜”;建立“個人捐助書屋”,提倡“圖書漂流”,確保閱讀活動有“源頭活水”。正是這處處書香的校園,成為了學生心中的“夢田”,家長交口稱贊的“巴學園”。
建設圖書館中的學校,大力推廣閱讀,也是對博愛小學傳統和特色的傳承。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博愛小學就參加了中央教科所的閱讀課題研究,近年來,學校以省級課題“博愛新語文的實踐研究”為抓手,通過一系列舉措深化了閱讀教育?!耙凰鶎W校的文化需要傳承,對閱讀的重視和推廣貫穿了博愛的校史,這是需要珍視的財富。也只有立足在既有傳統上,新的理念才有可能落地生根。”巫校長說。
定制“博愛課程”,核心素養(yǎng)日漸生長
在博愛小學,有一種“新課程”,有一種“新語文”,也有一種“大閱讀”。2016年初,基于“圖書館式”學習社區(qū)的初步落成,博愛小學構建了“一體三核”的博愛課程,并采用了相對應的課程評價體系?!耙惑w”是指把學校原有的社團、活動進行一體化整合,強化閱讀活動的開展;“三核”是指將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活動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和滲透,最大限度地提高課程實施效率,以節(jié)省出更多的時間用于開展閱讀活動。想要真正地學會閱讀方法、打好語文基礎,單純讀課本無疑是不夠的,這種學科設置的目的就是希望引領學生跳出教材,由知識到素養(yǎng),由課內到課外,由文本到生活,由本學科到跨學科,將各種學習資源無限放大,獲得更開闊的視野。
“圖書館”的各個功能區(qū)為學生的“拓展閱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長空間。在一樓的閱讀共享街區(qū),人氣最旺的是“領養(yǎng)書架”。有一次,五年級4班的學生“領養(yǎng)”了當期的書架,并將主題定位“跟著吳姐姐去穿越”。他們在書架上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幾十本《聽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叢書,并貼出了邀請共讀的海報。海報一出來,報名的同學就有上百人。課余時分,少了些追逐、嬉戲,多了三五人湊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在三樓的“星空小劇場”,是班級讀書會的交流平臺,來自各個年級的讀書愛好者齊聚一堂,講故事、聽評書、演課本劇、舉辦有獎歷史知識競答……共同分享讀書的快樂。這些活動人人參與,并根據考核細則計入期末分數,學生們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也獲得成就感。
學校開發(fā)的系列主題課程也是推廣“大閱讀”的重要支撐。課程主題大多源自學生的興趣。如一年級的“動物”課程,二年級的“甜蜜糖果”課程,三年級的“旅行”課程,四年級的“霧霾”課程,五年級的“荒野求生”課程,六年級的“萬橋博覽”課程等。《萬橋博覽》主題課程由六年級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合作完成。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古今中外有關橋的詩文,數學教師講橋梁的結構設計、承重,英語教師組織學生用英語介紹世界各地的橋,美術教師帶著學生設計出各式各類的橋……這樣的課程,圍繞一個主題,打通了學科壁壘,教師之間緊密合作,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改變,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發(fā)現、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在蘇教版的語文教材里,“皮影戲”只有一頁的內容。但在博愛小學,多學科老師聯合,將“皮影戲”拓展成為一個系列的單元課:看皮影—做皮影—演皮影。其中演皮影的時候,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先去找故事,再進行改編,《西游記》《紅樓夢》,甚至沒有聽說過得故事,都變得流行起來,孩子們爭相閱讀、積極撰寫腳本,讀寫及演講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博愛課程不僅讓孩子們的學得更快樂,也成為一把打開老師智慧的鑰匙。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實踐也容易迷失方向。多年來,老師們習慣自上而下地推進課程,并沒有選擇和研發(fā)課程的權力,而如今把這種權力放開,老師們的智慧也就迸發(fā)出來了。學校建設了“博愛微課程學院”,目前擁有兩千多個老師自己錄制上傳的課程,全部都是原創(chuàng)。這些在專業(yè)成長的背后,是老師們自我要求的不斷提高,閱讀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
“孩子的需要,就是課程生長的地方”已成為博愛小學的一種共識。目前,博愛小學已經擁有了100多門拓展課程,類別含蓋語言、藝體、科技、生活四大類。這些選修課程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窗,同時像種子一樣,慢慢地生長出來,開花結果。
創(chuàng)設豐富活動,合作探究樂享成長
在博愛小學,閱讀活動不再局限于課堂,也不止于活躍在校園。學生們曾走進光華學校表演兒童劇、講述繪本,給特殊的同齡人送去關愛;曾去幼兒園表演童話故事;曾給兄弟學校同學講歷史經典,去博物館當講解員……如今,個性化、混齡、跨班合作探究等各種讀書活動已經成為常態(tài)。
博愛小學有一對“網紅”雙胞胎兄弟。兄弟倆受父母影響,迷戀探險,收藏了許多探險書籍,除了通過承包“領養(yǎng)書架”將圖書展出,還組織了“跟著貝爾去探險”活動,并成功吸引了一百多位同學參與。他們在演講中說:“我們是小書迷,最喜歡探險。自從看了貝爾的野外求生節(jié)目,就被那種男子漢精神折服,我們迷上了貝爾的書,從中了解他的冒險經歷,增長了許多野外求生知識。”精彩的演講使他們贏得了眾多“粉絲”。兄弟倆組織同學們精讀《荒野求生》叢書,并針對性地進行了“實戰(zhàn)”演練。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獻計獻策,學校則邀請戶外專業(yè)團隊配合指導,開展生存挑戰(zhàn)賽:自制擔架、地圖繪制、傷口包扎、鉆木取火……兄弟倆的活動促成了“荒野求生”課程的開展?;顒又袑W生們不僅提升了閱讀思考力,也鍛煉了策劃、組織、交往能力。就這樣,讀書和生活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讓更多班級學生愛上了閱讀。
四年級的女孩王心怡熱愛讀書,但比較內向。受到雙胞胎兄弟的啟發(fā),她萌生了發(fā)起“姓氏文化”專題閱讀的念頭。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老師的支持,于是她貢獻出家里的百家姓系列叢書和同學們分享。課間,她穿梭于班級之間,調查、記錄同學們的建議;休息時,主動找到老師咨詢有沒有更好的圖書推薦;回到家,請父親幫忙聯系常州家譜館,并帶著懷揣著閱讀期待的同學們,身臨其境感受姓氏文化的獨特魅力。為期兩周的讀書活動,同學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王心怡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她說,每一次閱讀和交流都是一次“打開”自己的過程,這種感覺讓她幸福。
當然,這些豐富的閱讀活動離不開學校的統一策劃和老師的悉心指導。每學期學生發(fā)展部都會從“成習、成長、成功”三個方面策劃和開展學生活動,用七彩的活動點亮同學們的生活?!拔覀兿Mㄟ^取消語文學科書面家庭作業(yè),把課余的閱讀時間還給學生;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把課堂閱讀時間還給學生;通過建構‘書慧心智課外閱讀體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蔽仔iL說。學生們每啟動一次活動,背后都有老師的反復考量、協助設計和開會探討。當然,學校也積極組織常規(guī)系列活動,如關于挑戰(zhàn)自我的“博愛吉尼斯”,與家長互動的“博愛家長智慧傳遞”,全員參與的“66天養(yǎng)成好習慣”……這些成功與快樂的體驗,就像流淌在學生們心里的奶和蜜,滋潤著博愛學生的身心。
博愛小學的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張“博愛樂享卡”。每閱讀一本書,參加一次閱讀活動,都可以獲得數量不等的“樂享章”。這些印章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拿到更好的成績,還可以憑此進入“閱讀小達人俱樂部”,參加近距離游學活動,或進行“快樂烘焙”活動。不久前學校組織集滿50個“樂享章”的孩子們進行了春季游學,孩子們紛紛表示,是閱讀使他們收到了不一樣的“禮遇”,同時更深刻的明白了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走萬里路”。
每當常州市舉行賽課或公開課的時候,博愛小學的同學們都會成為“香餑餑”。如果哪位老師被安排到博愛試講或抽到了博愛的學生,就會感到幸運,懸著的心也放下一半。對此,博愛小學執(zhí)行校長蔣瑛這樣解讀:“在博愛,每一個學生不僅在多元的課程中學習知識,更在開放的活動中體驗成長、玩轉童年。這種現象背后,是教師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課堂價值最大化的結果。閱讀是每個博愛學子永恒的信仰和最閃亮的品質,他們靠閱讀開拓視野,提升能力,全面發(fā)展。這也是博愛小學‘行知天下事,涵養(yǎng)博愛心辦學精神的最佳體現。”
當談及博愛未來發(fā)展方向時,巫校長告訴記者,未來幾年,博愛教育集團將圍繞數字化校園建設,整體打造“閱讀環(huán)境學習社區(qū)”,將這座地理空間有限的圖書館通過網絡無限延展,成為一個全景式、全息式的集閱讀、體驗、創(chuàng)造為一體的活動中心,引領師生向著更高層次的平臺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