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倩 張小珊 楊丹
[摘要] 目的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增強學生針灸臨床思辨能力。方法 將2014級針灸推拿班的66名學生按學號分為分組討論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每組各33名,分別接受分組討論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學期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并分析其結果。結果 ①分組討論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②增加分組討論內(nèi)容、分組學習后及時進行討論可明顯提高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結論 分組討論教學模式符合自主學習、全體學習、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 《針灸治療學》;見習教學;分組討論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7(a)-0123-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hands-on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acupunctur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ethods 66 students of the 2014 grad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lass were divided into discussion group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student numbers. Each group had 33 students. They accepted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respectively. After the end of one semester, two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surveyed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①Group discuss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②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group discussion and discussing in a timely manner after group learn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ontent. Conclusion The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ll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exploration
《針灸治療學》是針灸學理論、技術及中醫(yī)學等各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是一門臨床實踐很強的課程,由理論教學和見習教學組成。是將針灸理論知識轉(zhuǎn)向臨床應用的橋梁,為學生今后走向臨床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強學生針灸臨床思辨能力是見習教學中關注的重點,故對該校傳統(tǒng)的《針灸治療學》見習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設置了分組討論模式(每個小組12名左右),以期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及思考能力。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級針灸推拿班學生,共計66名。
1.2 試驗方法
將學生按學號分為分組討論組(A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B組),每組33名,其中每個大組又各分為3小組(方便進行床邊教學)。分組討論開始前,臨床針灸教研室通過進行1~2次教研活動,進行《針灸治療學》見習教學的改革—分組討論式教學的應用,并討論初步分組討論教學的步驟,確立討論主題(2~3個)。成熟后將由學期始,理論課任課教師通過與學生組建討論QQ群或微信平臺,通過這兩種方式將預先設計的討論主題(含各掌握解析要點)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隨后公布討論主題。學生以學號進行分組,通過課前項目思考,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前期準備。在臨床帶教中,進行床邊教學后,給學生統(tǒng)一思考時間。最后在臨床帶教課堂上經(jīng)教師引導討論主題,以分組報告形式進行發(fā)言,各組間可對不同觀點進行探討,各抒已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交流,互相探討獲取真知,最后臨床帶教老師就討論結果作一定總結,從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去探尋知識的教學方法。也符合自主學習,全體學習,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在討論教學實施的每個步驟中均進行視頻錄像,尤其在學生討論過程給予提供錄音筆進行錄音,以便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及整理。最后對分組討論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進行調(diào)查問卷,并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66名學生填寫調(diào)查問卷,回收66份,有效調(diào)查問卷共66份,回收率100%。
針對“對于針灸臨床見習教學方法,你認為哪樣更好”的問題,66名被訪者中60名選擇了“有老師引導、進行床邊病例講解示范”的選項。說明學生對實踐性教學的認可,希望積極參與臨床見習課堂教授內(nèi)容。
針對“在臨床見習前你主要通過什么途徑對見習病種、見習內(nèi)容、治療方法等進行預習”的問題,66名被訪者中19名選擇了“不預習”,而選擇預習的同學主要是通過看教科書與網(wǎng)絡相結合的方法;針對“你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見習前收集資料及討論的任務嗎”的問題,55名選擇了“能”或“大部分能”。這說明學生主動學習意愿不強,但能完成教師的要求,學習相對被動。
針對“見習后你能發(fā)現(xiàn)并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嗎”的問題,將近一半的受訪者選擇“在進行臨床見習時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很多問題,但不知道有無實際臨床意義”,近1/3的受訪者選擇“雖然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但不想提出問題或覺得自己臨床基礎差羞于提出問題”。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針對所學內(nèi)容有進一步的思考,但缺乏進一步探究的動力。
針對“你能獨立完成見習后的見習報告嗎”的問題,只有少數(shù)受訪者選擇“少部分能”或“不能”(各有5名)。說明前期見習討論提前布置任務對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是成功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以33名分組討論組為受訪者,針對“你認為分組討論對提高針灸治療學乃至針灸臨床思辨能力有幫助嗎”的問題,全部受訪者均選擇了“有很大幫助”或“有幫助”,而傳統(tǒng)教學組的同學也給出了相同的答案。說明在臨床見習時增加分組學習后及時進行討論可明顯提高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也是同學們所期望的。針對“在見習過的疾病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的問題,15名分組討論組成員均選擇了“中風”、18名選擇了“面癱”。
針對“通過針灸臨床見習是否能夠提高學習《針灸治療學》的興趣”的問題,傳統(tǒng)教學組中15名選擇了“能夠”,16名的選擇了“一般”,2名選擇了“不能夠”;分組討論組中26名選擇了“能夠”,其余7名選擇了“一般”;針對“你喜歡上針灸臨床見習課嗎”的問題,近40%的傳統(tǒng)教學組成員選擇了“一般”;分組討論組的28名選擇了“非常喜歡”和“喜歡”,其余5名選擇了“一般”??梢娡ㄟ^增加分組討論內(nèi)容可明顯提高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
3 討論
《針灸治療學》是針推專業(yè)的主干專業(yè)臨床課,見習教學在該課程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但在本校見習教學僅有12學時,課程總學時54學時。
在傳統(tǒng)的見習教學模式中,由于課程學時的限制性,在為數(shù)不多的4次見習教學中,每次學生按學號分配到兩所附院針灸科住院部進行3學時的見習教學(1名臨床帶教老師帶30~50名學生),見習結束后由學生以病案報告形式進行考核。雖然給學生加深了病癥的臨床印象,以及一定的能動性,但從以往呈現(xiàn)的見習考核(病案報告)來看,學生人云亦云,大部分學生相互抄襲,甚至選用病房病歷進行病案撰寫,缺乏以“臨床醫(yī)生”的角色進行自主思考過程,甚至對制定臨床治療方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對建立學生臨床思辨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勝任能力,是每個授課教師思考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見習時間內(nèi)讓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規(guī)范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臨床思辨。在此次《針灸治療學》見習教學模式改革中,進行分組討論模式,增色優(yōu)勢病種見習。從改革結果看,基本達到了能讓學生在群體中探討解決問題時,掌握相應的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群體成員互相溝通、互相體用、知識與策略共享相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辨能力。
分組討論式教學法是近年來興起的新興教學模式,其特點在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分組討論中對臨床信息進行輸入—加工—輸出的過程。由教師通過預先設計與組織,結合理論教學讓學生通過課前習題思考,查閱相關資料;見習床邊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臨床信息,并在分組討論中由教師引導就某一中心問題,查閱資料,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交流,互相探討獲取知識,并以臨床病例報告形式呈現(xiàn),最后批閱結束后教師就討論結果作一定總結,從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探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符合自主學習,全體學習,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在分組討論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來看,通過實踐及調(diào)查結果看,分組討論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今后《針灸治療學》見習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ù)[1-3]。
[參考文獻]
[1] 智勇,劉智艷.針灸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2):172.
[2] 徐世芬,張學亮.《針灸治療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探析[J].中醫(yī)藥導報,2009,15(10):87,93.
[3] 卞鏑.針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探析[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3):243-244.
(收稿日期:20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