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
摘 要:繪畫教學在幼兒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繪畫教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能力,還能讓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手工意識與探究意識。而紙工教學時幼兒園一門應用教學廣泛的教學活動,該教學活動有著取材方便容易實現(xiàn),操作簡單容易被幼兒接受的優(yōu)勢。將兩種教學方式進行融合是目前我國幼兒教學領域一直致力研究的重點課題。本文主要分析在幼兒教學中紙工教學與繪畫教學的融合方法。
關鍵詞:幼兒繪畫;紙工教學;教學活動;實踐分析
幼兒紙工教學時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重要方式,西方發(fā)達國家比較重視幼兒的美育教學,在美國的幼兒教學中比較傾向于培養(yǎng)幼兒的設計意識與動手意識。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水果,兒童的智力主要來源于指尖上。從世界諾貝爾獎的獲得上來看,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而這一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實踐能力上。因此要培養(yǎng)中國人的實踐能力需要從幼兒抓起。
一、幼兒紙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幼兒紙工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資源利用不足以及幼兒實踐能力不足等方面,本文就現(xiàn)代我國幼兒紙工教學的問題作如下闡述:
(一)教學方法落后。在目前我國的幼兒紙工教學中,其教學方法一般都采用傳授的教學形式,首先由老師向幼兒示范紙工作品的制作,然后讓幼兒按照老師的步驟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幼兒的動手能力有著一定的提高,但是對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能力有著一定的制約。幼兒一般都會模仿老師的紙工作品,以老師的作品為創(chuàng)作中心,但是忽視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對幼兒的未來發(fā)展存在著束縛。而老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判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從而評判幼兒作品的好壞,對于幼兒自我開發(fā)的部分給予否定,從跟不上限制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意識。提高了幼兒的模仿能力但是限制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1]。
(二)教學資源利用不足。在目前幼兒紙工教學當中,紙工教學資源的利用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紙工教學資源的運用取決于老師的實際能力,一般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幼兒展示的紙工作品都是自身較為擅長的作品,另一方面就是教材當中的作品,而幼兒的學習范圍也局限在教材與老師的能力當中,對于幼兒的紙工能力有著一定的限制。由于幼兒的學習能力有限,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幼兒沒有能力觸類旁通,因此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的局限,無疑對幼兒的學習能力造成了局限[2]。
(三)幼兒實踐能力不足。在傳統(tǒng)的幼兒紙工教學中,老師在臺上示范,然后讓幼兒跟著老師的步驟進行學習,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對幼兒的實踐能力是一種制約,比如當老師示范完成后,幼兒也就隨之完成了紙工作業(yè)。而一些老師不太擅長的紙工作品,幼兒則無法在老師的教學下完成,幼兒對于老師過于依賴,因此不利于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
二、幼兒紙工教學中繪畫教學的融入
通過上文中對目前我國幼兒紙工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下文就幼兒教學中繪畫教學的融入進行分析,探究應對措施[3]。
(一)通過融入繪畫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在幼兒紙工教學中融入繪畫教學可以提高幼兒審美能力,以此來提高幼兒的紙工水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幼兒進行繪畫教學,然后讓幼兒學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審視,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與探究能力,比如在繪畫教學中,老師首先拿出教會幼兒繪畫方法與繪畫技巧,讓幼兒先學習繪畫,然后讓幼兒根據(jù)自己完成的繪畫作品進行紙工學習,在幼兒的紙工作品完成后,老師讓幼兒對自己的紙工作品進行判斷,結合幼兒自己的繪畫作品結合審視,當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繪畫作品與紙工作品的差異后,老師再之處紙工制作中幼兒存在的問題,讓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自己解決問題,老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讓幼兒提高紙工能力,并且培養(yǎng)幼兒探究意識。在學習完成后幼兒可以通過學習到的方法對其他紙工作品進行制作。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幼兒所學習到的知識是紙工制作能力與審美能力,有利于幼兒未來的發(fā)展[4]。
(二)通過融入繪畫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在傳統(tǒng)教學中,幼兒紙工教學的教學資源取決于老師的自我能力,因此在融入繪畫教學后,老師需要通過將繪畫作品加入到教學資源當中,讓幼兒接觸更多的繪畫作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開拓幼兒的視野,當幼兒接觸更多的繪畫作品后,讓幼兒通過過模仿、教學、觀察的方式進行幼兒紙工制作。另外可以讓幼兒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簡單的繪制,然后老師再加以修飾,最后讓幼兒根據(jù)繪畫作品完成紙工制作,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對教學資源的豐富起到一定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拓展幼兒的學習視野,讓幼兒在未來的學習當中更加方便。比如在繪畫教學中,老師首先讓幼兒觀看傳統(tǒng)剪紙的制作過程與圖片,然后讓幼兒依照剪紙的圖片畫出簡易的模型,雖然幼兒所繪畫的模型與實際的差異較大,但是繪畫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然后讓幼兒根據(jù)剪紙的方式進行紙工制作,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幼兒在實踐過程中鍛煉幼兒手部的肌肉,并且可以增加幼兒的思考范圍,促進幼兒的大腦發(fā)育。幼兒的作品一般比較單調(diào)并且缺乏美觀,可以讓幼兒將自己的作品與網(wǎng)絡上的圖片進行比較,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完善,可以增加幼兒對于作品的認同感,同時增加對家長與欣賞者的吸引力[5]。
(三)通過融入繪畫教學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幼兒的繪畫主要是通過色彩與線條的方式在平面上進行描繪,而紙工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撕、剪、貼、染、折、雕、植、插等。而將繪畫的形式與紙工的形式進行融合對幼兒的實踐能力有著極大的提高,比如在撕紙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首先讓幼兒畫出一個大致的形狀與輪廓,然后讓幼兒依照著所繪畫出的輪廓進行撕開,最后得到大致的形狀后,讓幼兒通過對比的方式將周圍的一些雜質(zhì)進行消除,這種讓幼兒用自己的作品與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對比,增加了學習的可塑性。在折紙過程中,首先讓幼兒繪畫出作品的形狀,然后讓幼兒在一邊折紙的過程中,在折紙上進行繪畫,最后塑造出想要的折紙形象,比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對幼兒的思維方式進行啟發(fā),有利于開發(fā)幼兒的智力與想象力。在剪紙過程中,剪紙對比于撕紙而言更加的精致,以剪刀為制作工具,讓幼兒將紙作為加工對象,可以讓幼兒首先進行撕紙,然后再將不滿意的部分用剪刀進行修飾,也可以教會幼兒靈活的運用剪刀,將繪畫作品通過剪紙的方式進行完成。而繪畫主要是采用線描的方式,讓幼兒首先對自己想要繪畫出的作品進行構造,然后采用線畫的方式得出最為基本圖案,然后再讓幼兒用剪紙的形式在圖案以外的部分進行去除,再將所減下來的輪廓進行折疊,折疊成想要的紙工,最后再根據(jù)樣本進行上色,這種學習方法有利于提高幼兒的造型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6]。
目前為止,幼兒紙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可以分為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資源利用不足以及幼兒實踐能力不足等方面,而在繪畫教學融入過程中,通過提高幼兒審美能力,以此來提高幼兒的自我評價與自我審視能力,并且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幼兒進行繪畫教學,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其次老師通過將繪畫作品加入到教學資源當中,讓幼兒接觸更多的繪畫作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開拓幼兒的視野。最后將幼兒的紙工制作過程加入繪畫制作,將兩種作品的制作方法相融合,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作質(zhì)量與創(chuàng)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洛.一張紙和一支筆生成的一串感悟、一分收獲——幼兒繪畫教學活動的實踐與體會[J].新課程,2014(2):169-169.
[2]陳莉.讓孩子獲得心靈的自由——提升幼兒繪畫自我表現(xiàn)力的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3(9):92-93.
[3]王文燕.讓色彩飛揚——淺談如何引導幼兒繪畫活動中對色彩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7):161.
[4]鐘杰平.讓心靈在手巧中更美綻放——幼兒紙工作品的美化與展示初探[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5):55-56.
[5]朱春桃.水粉畫多元技法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學前教育研究,2012(10):49-53.
[6]趙悠悠.傳統(tǒng)藝術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實踐與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0):68.